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二维框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7-10-19 18:11姜玉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8期
关键词:布卢姆爱国主义维度

姜玉红

[摘 要]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可测性。认为制定教育目标不是为了表述理想的愿望,而是为便于客观地评价。二是目标有层次结构。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主要类别,依次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主要介绍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二维框架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了该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 键 词] 布卢姆;认知目标;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104-02

在西方的课程与教学组织和设计中,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主张是,把教学目标分为“事实、技能和态度”三个领域。这样的分类相对简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易为任课教师所接受和使用。但是问题有两个:(1)过于抽象,在教学实施和评价中难以操作,容易流于形式;(2)逻辑层次不分明,事实、技能、态度难以区分,无法具体化,难以精确代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现象。随着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目标分类理论发展了起来,其中有的直接渊源于此。比如,罗恩特里(Rowntree·D)将教育领域中的目标分为三大类:求生技巧的目标、方法目标、内容目标。这三类目标各有来源,相互之间有密切关系[2]。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使教师能根据学习结果的表述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五种学习结果分别为:“态度(attitude)”“动作技能(motor skills)”“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智力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和“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日本著名的教育家梶田叡一提出学校教育至少要包含三种类型的教育目标:达成目标、提高目标和体验目标。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在众多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我国学校教育目标的确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修订二维框架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簡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著名的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以及曾与布卢姆合作研制教育目标分类的克拉斯沃、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测验评价专家阿来萨等近10位专家组成学术团队,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修订,于2001年出版了《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一书。修订版的最大变化是将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为认知过程和知识两个维度。知识是指学习者学习时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四个水平;认知过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业的行为与业绩,依据复杂程度由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维度。依据这个分类法,就构成了认知目标的二维框架,每一个层次的知识与每一个层次的认知过程一一对应,单元格就是知识与认知过程的交汇处。

在此基础上,修订版又将两个维度不同的主类别分成了若干的子类别。

(一)知识维度分类

修訂方案将知识维度中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具体细化为11种子类别,分别是:(1)事实性知识,指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在知识水平中处于最低位。具体包括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知识两个子类。(2)概念性知识,指某一个学科领域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具体包括分类和种类知识、原理与概括知识、理论模型与结构知识三个子类。(3)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通常是一系列的步骤和标准。包括具体技巧和算法、具体技术和方法、应用标准三个子类。如果说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关注的是“是什么”,即“结果”,那么程序性知识关注的则是“如何做”即“过程”。(4)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般认知和自我认知的知识。具体包括策略知识、任务知识、自我知识三个子类。

(二)认知过程维度分类

修订方案将从记忆到创造的认知过程的六个类别具体细化为19种子类别。(1)记忆,是指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相关知识,具体包括:识别、回忆两个子类。(2)理解,是指学习者建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包括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七个子类。(3)应用,是指用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程序进行操练或选择适当程序解决问题,具体包括执行、实施两个子类。(4)分析,是指分解材料且确定各部分关联,是对理解的扩展,是评价与创造的前奏,具体包括区分、组织、归属三个子类。(5)评价,是指依据准则和标准做出判断,具体包括核查、评判两个子类。(6)创新,是指整合各要素为一个新的整体,具体包括生成、计划、贯彻三个子类。

上述4大类11种知识涵盖了人类认知领域所有的知识。对教育实施者来说,明确了它们的界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能有效地设定和分解教育目标,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以实现目标。6大类19种认知过程所涉及的可以是11种知识类型中的任何一种或者几种不同的结合。每一类知识与每一个层次的认知过程一一对应,交汇处就是教育实施者、受教育者及教育评价者共同的活动平台。

二、二维框架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科(课程)教学二维认知目标与评价框架的构建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一般都包括设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三个步骤。教学目标是我们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预期结果,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或途径,体现在教与学活动中就是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制定都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评估,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不同的目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修订的认知目标二维分类,将教育目标细化、规范化。每一个教育目标的陈述都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动词(认知过程维度)描述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知识维度)描述期望学生掌握或建构的知识水平。对于相同的知识类型,可以有不同的认知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当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将学习的业绩评价分为“保持”和“迁移”。如果教学与评价的主要意图是“保持”教材内容的话,那么,与之对应的认知过程就是“记忆”;如果是“迁移”,那么与之对应的认知过程就是“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

(二)学科教学应用举例

下面我们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民族精神教学为例,运用二维认知目标与评价框架加以细化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正确理解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懂得大学生要在新时期做忠诚的爱国者,从而提高学生弘扬中国精神的自觉性。

首先我们可以先确定上述目标中包含的知识类别:(1)事实性知识——民族精神的概念;(2)概念性知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内容,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弘扬新时期爱国主义需要处理的关系;(3)程序性知识——如何做新时期的爱国者;(4)元认知知识——在实践中自觉弘扬爱国主义。

接着,我们可以从认知维度寻找相应的动词来描述具体目标:

1.事实性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并会表述,属于记忆层次,具体目标描述为①识别民族精神的概念。

2.概念性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能够总结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说明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需要处理的关系,属于理解层次,具体目标描述为:②理解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③总结爱国主义的时代價值;④说明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需要处理的关系。

3.程序性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争做忠诚爱国者,处处以爱国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及时自查,调整不当的行为。这个认知过程跨越了运用、评价和创造三个层次,具体目标描述为:⑤自觉执行爱国者的标准,及时评价调整自我行为。

4.元认知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提高爱国主义意识,在实践中自觉内化成行为习惯,属于创造層次,具体目标描述为⑥在实践中形成爱国意识,自觉形成爱国行为。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记忆事实性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运用、评价、创造程序性知识,创造元认知知识。从评价的角度看,本节课内容既有知识的“保持”也有知识的“迁移”,而重点在于知识的“迁移”上。因此根据这张目标细化表,无论是施教者、受教者还是评价者,都能目标一致,在同一平台上,各自选择适合的途径达到预期的效果。

修订的认知目标二维分类,主要面向教育者、面向教学活动,将教学、学习、评价统一到一个共同的平台上,便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锁定目标,让教师知道教什么,学生知道学什么,评价者知道应该评价什么、怎样评价,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富有目的性、成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311.

[2]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湾东华书局,1991:193.

[3]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湾东华书局,1991:196.

猜你喜欢
布卢姆爱国主义维度
疫情背景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应用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把握每一分钟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把握每一分钟
把握每一分钟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