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天蓝气净的大气环境回归环境监测助阵冬季“蓝天保卫战”

2017-10-20 01:35郑挺颖撰文摄影
环境与生活 2017年10期
关键词:总站空气质量环境监测

◎本刊记者 郑挺颖 撰文/摄影

为了天蓝气净的大气环境回归环境监测助阵冬季“蓝天保卫战”

◎本刊记者 郑挺颖 撰文/摄影

从9月15日起,环保部对秋冬季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2+26个城市进行强化督查和专项巡查、督察,着力推动京津冀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一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已打响。那么,环境监测在这场“蓝天保卫战”中,将起到什么作用呢?9月30日,《环境与生活》记者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北方环境负荷冬季最重

为全力做好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下简称协作小组)第十次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可谓未“霾”绸缪。

秋冬季(尤其是冬季)大气污染严重,显而易见是环保的主战线。为何有此一战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10月11日告诉《环境与生活》:“冬季取暖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大气环境净化功能变弱,而此时生活污染比重提高,与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叠加,此时的环境负荷在一年四季中最重。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必须全面迎战,既严管工业排放,也严管交通与社会生活排放。通过严管和全社会积极参与,来倒逼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为天蓝气净的优美大气环境回归奠定基础。”

总站多措并举 数据直供决策

如果把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比喻为打仗,那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就是决策指挥官最重要的技术参谋。随着攻坚战打响,环境监测工作的压力也陡然升高,因为环保前线指挥官的决策离不开总站提供的数据。各类一线战斗部队也需要总站的数据支持。例如,环保部环境监测司要用数据来判断,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要靠数据来决策。地方政府可以依据监测数据寻找污染来源和污染成因,从而实现精准治污。

此外,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数据也是评价各地治理成效、考核治理工作落实力度的依据。毋庸讳言,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自然极其关心。

去年底,环保部完成了对全国1436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的监测事权上收。上收后,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具体管理,通过招标形式委托6家社会化运维机构进行运行和维护。9月30日,《环境与生活》记者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采访了总站大气室的高级工程师汪太明。

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会议室的背板上写着各项工作任务。

9月30日,环境质量预测预报中心的全国空气质量多模式预报预警系统,已经在预报10月3日北京市PM2.5污染物的来源。

在9月1日举行的环保部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了“量化问责”概念。说起此事,汪太明也是颇多感慨:“定量考核,为地方治理环境污染明确了目标,但也使得各地更加关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有时出现一些数据异常,首先是质疑监测数据,会说你的检测不准。他们的理由往往是‘为什么两个城市离这么近,我们市的污染指数就比邻市高呢?’实际上,这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就是差这么多。”

9月30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高级工程师汪太明,向《环境与生活》记者介绍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建设进展。

为了确保监测数据科学准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今年除了升级设备,还加强了对运维人员的管理。汪太明进一步解释:“我们现在是机器设备在自动监测颗粒物的浓度,自动采样、自动生成数据、自动汇报到总站。按照总站要求,运维单位每个月在每个城市开展手工采样一次,手工采样的结果大概过10天就会直接传到总站来,与机器设备的数据进行比对,不超过规定范围,就应认定是合格的数据。”

汪太明又补充道:“其实,去年冬天我们已经这么做了。但当时受设备软件的限制,可能一个月以后才能知道手工采样数据,那样太滞后了。”

除了设备升级,今年的人员团队也进一步加强。现在,全国共有6家社会化运维机构在负责各地的环境空气监测工作,汪太明算了一下,全国共有1436个站点,负责具体运维的一线技术人员至少有718人,加上后勤人员,有800人左右。这些技术人员专门运维环境空气监测设备,同时各单位细化了运维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并持续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升运维人员技术水平。

区域重污染预报准确率接近100%

如果把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比喻为一场战争,那么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就是侦察兵、预警机,好的侦察兵能知道来了多少敌人,要从哪里来,再过多长时间就到了。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也能为重污染应急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决策者打赢这场攻坚战。

9月30日,《环境与生活》记者走进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质量预测预报中心,采访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朱媛媛。

当记者问到中心预报预测的准确率时,朱媛媛的回答让记者颇为震撼:“我们从去年开始,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重污染过程的预报准确率接近百分之百。”

“准确率怎么会这么高?”记者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朱媛媛缓缓道来:“区域的重污染过程预报,这种区域的定义是面积比较大的。而且,重污染过程是说好几个城市,连续多少天达到某种程度污染,这是有一个准确定义的。所以,我们对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重污染过程预报准确率接近百分之百。对一些典型城市的预报准确率现在接近80%。其实这已经是蛮高的。”

看着记者一脸佩服的表情,朱媛媛微笑着说:“是这样的。我们的预报其实也不是靠预报员的脑袋想出来的,这里面有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一是超级计算能力,就是我们楼底下这个机房里的高性能计算集群。我们中心是2013年底成立的,当时我们基本上算是一穷二白,经过两次能力建设,目前计算能力已达到每秒175万亿次。二是先进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我们同时使用4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内外不同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模型,进行集合预报。此外,预报员还按照科学严谨的环境空气质量业务预报流程,参考染源来源分析、大气条件分析、空气监测实况等进行人工订正。”

朱媛媛接着:“我们的预报准确率高还归功于直接使用总站的监测数据,利用了动态更新的污染源排放清单。我们还联合地方预报机构及气象部门一起来联合会商,综合分析,集思广益,这也有助于我们提高准确性。”

为重污染应急提供技术支持

去年12月16日,北京启动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在这样的预警中,环境质量预测预报中心扮演什么角色呢?

9月30日,在环境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会议室,高级工程师朱媛媛向《环境与生活》记者演示该中心的多模式预报预警系统。

朱媛媛解释:“我们中心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为重污染应急提供技术支持。当我们预测到有可能发生区域重污染过程时,就会上报环境主管部门,然后环保部就会召开多部门参加的重污染天气会商会,进行决策会商,明确需要启动的预警级别和相应的应急管控措施,之后,相关的部门就会采取重污染应急管控。”

据环保系统内专家向记者介绍,总站的预测预报工作对重污染天气应对至关重要。每当重污染天气临近,环保部对总站的预报分析特别关注,可以说总站的预报数据是最直接影响决策的。

采访结束后,朱媛媛带着记者来到总站大楼地下一层的高性能计算机房。走到机房外边,记者听到巨大的轰鸣声。大门一开,闪烁着红灯、绿灯的巨大机器发散出一股股热浪。房间里的空调机喷出冷气,屏幕上显示着“8”摄氏度,但房间里还是有一些燥热。

蔚蓝地图:数据来自官方监测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免费向公众公开的监测数据,也让其他社会环保组织受益。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是一家国内的公益环境研究机构,他们的环境数据平台“蔚蓝地图”,长期为公众提供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受到不少公众的关注。除了协助公众获取环境监测数据,更好保护自身和家人健康,还方便公众获取企业环境监管记录。

在接受《环境与生活》记者采访时,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证实,在雾霾多发的秋冬季,蔚蓝地图APP的用户活跃度是最高的。

马军还特意强调:“蔚蓝地图作为监测总站数据的使用者,也从总站的产品中受益匪浅。我们所使用的空气监测数据,均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官方发布。一线监测人员长期兢兢业业开展环境监测,并向社会公开数据,值得我们尊敬和感谢。”马军还说:“在收集、整理各地大气监测数据的过程中,我们也和多地环境监测站形成良性互动,对数据异常和发布状况异常做出提示,并得到他们积极反馈,在遭遇不利天气条件的情况下,比如除夕夜,我们还通过蔚蓝地图APP及时传播监测数据,呼吁市民减少烟花燃放。”

(丁天对本文亦有贡献)

【环境百科】

“2+26”城市

“2+26”城市指的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加上26个其他城市,包括河北省(8个)的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山西省(4个)的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山东省(7个)的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和河南省(7个)的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

2017年3月23日,环保部官网刊登《关于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中将工作方案实施范围——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简称为“2+26”城市。

本栏目责编/郑挺颖 zhengtingying@vip.163.com

猜你喜欢
总站空气质量环境监测
省蚕业管理总站组织召开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
省植保植检总站张武云一行赴翼城调研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省植保植检总站 开展马克思主义主题教育活动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太投入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