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自然环境和创业创新“双生态”南京仙林大学城向“科技城”美丽变身

2017-10-20 01:35郑挺颖
环境与生活 2017年10期
关键词:仙林大学城南京市

◎本刊记者 郑挺颖

优化自然环境和创业创新“双生态”南京仙林大学城向“科技城”美丽变身

◎本刊记者 郑挺颖

很多人不知道,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大学城之一,这座位于南京市紫金山东麓的大学城,早于1995年就开始布局规划,并于2002年1月启动建设。如今,仙林已从南京市的郊区发展成国内一流的大学城,并正由单一的大学城向开放型、生态型和国际化的科技城转型。

今年5月7日,仙林半程马拉松在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举行。

7月31日,《环境与生活》记者来到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仙林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铁波、南京仙林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蒋义家等人,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是如何营造自然和创新“双生态”,把大学城建设成为一个开放型、生态型和国际化科技城的。

由大学城向科技城转型

在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办公楼六楼会议室,管委会的张铁波副主任向《环境与生活》记者介绍了大学城的历史,“2001年1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以大学城建设带动新市区发展的战略意图,并于2002年1月同步启动了仙林大学城和新市区建设。启动建设以来,仙林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从8平方公里增加到47平方公里。目前,大学城已有包括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在内的12所高校和近20万在校师生。”

仙林大学城坐拥南京大学这样的知名高校,拥有文理工科各个领域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如何有效整合智力资源,将其激发出来,为中国的双创做出更大贡献呢?

张铁波说,对此问题,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12年4月初,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仙林大学城向仙林科学城转型提升的意见》,明确提出科学城要构建“一城三圈”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城”即以仙林大学城为核心,“三圈”分别为:围绕创新,打造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为主体的科学创新圈;围绕创业,在园区打造以孵化器、创新平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主体的创业孵化圈;围绕产业化,在开发区打造以液晶谷显示、新能源和先进制造等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圈。

同时,仙林大学城已经布局并加快建设南大科学园、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仙林软件与服务外包园、紫东国际创意园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据了解,仙林科技城各类科创载体的规划建设总面积达500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交付200多万平方米,引进各类科技企业近千家,年产值20多亿元。

去年以来,大学城还新增了南京大学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其中南京大学为去年首批入选的全国4所高校之一。在今年第二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中,大学城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也顺利入选,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入选的高职院校。在今年,教育部发布的“双一流”高校及学科名单中,仙林就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京邮电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4所高校上榜。目前,大学城正紧密结合区域科教资源优势,规划打造双创园区、双创街区和双创社区,扎实推动转型创新发展。

好环境吸引诺奖得主

为了打造宜居环境,吸引、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大学城在生态建设上不遗余力。张铁波介绍:“多年来,大学城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方面坚持和坚守超前规划,比如说,我们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推一座山、不填一个塘’,充分利用仙林地区丰富的山水资源,最大限度保持原有的生态风貌。启动建设以来,我们先后完成了规划范围内20多家采石企业和石灰窑的关停、搬迁,目前仙林大学城建成区范围内没有一家工业企业。但由于多年前的开山采石,仙林的灵山、桂山、龙王山等山体宕口坑洼,岩石裸露,严重破坏了仙林的生态景观。对此,自2012年起,仙林大学城投入5亿多元,启动灵山——龙王山山体宕口修复治理工程,平整残缺山体,再实施挂网、喷播、复绿。通过整治,原生林和建设林已融为一体,累计新增山体绿化面积118万平方米。”

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铁波

在水环境建设上,大学城对原有的水资源加以改造,形成地区独特水景,先后开工建设了仙林湖、羊山湖和中心区三个景观湖,其中占地2000多亩的羊山湖公园还是全市重点打造的十大郊野公园之一。星罗棋布的生态湖泊,加上九乡河、七乡河等自然水系,给仙林增添了灵气,同时也发挥了防汛排涝的重要作用。此外,针对辖区雨污水管网对接不到位,以及上游水系存在污染导致的区域水质问题,今年2月以来,大学城重点对辖区内的文苑河、羊山北沟、仙林新十里长沟、仙林老十里长沟等全部10条河道开展全面整治,完成32处市政管线问题整改以及高校、小区等11处入河合流排口截流,对文苑河、老十里长沟实施清淤,利用已铺设的中水管道实施补水,开展河道岸坡整治。通过控源截污、清淤整治、引水补水、生态修复、综合执法等综合手段,多管齐下,目前水环境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

除了做好山水文章,作为新城区的仙林,绿化覆盖率高也是该区域重要特色,不论是高校内,还是道路两旁,都种植了大量的树木。目前,仙林大学城绿化覆盖率超过60%,这在南京市也是最高的。由于辖区内没有工业企业,大学城的PM2.5浓度也是全市最低,国控点监测空气质量常年在南京市排第一。

治理前

治理后

现状

优美、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了各国人才在仙林集聚,张铁波介绍:“我们这里也是南京市的外国人居住最集聚的地方,据统计,在大学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外国人有一万多人,全市唯一的国际学校也在仙林。”目前,大学城吸引人才的政策初显成果,直接和间接服务仙林大学城的有诺贝尔奖得主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2人、江苏省“双创”人才55人、江苏省“科技企业家”8人、南京市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233人。大学城已成为江苏省人才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和科技创业创新的重要基地。

管理精细化、常态化、全覆盖、

走在仙林的道路上,觉得心情都舒畅了很多,这是仙林居民普遍的感受。仙林视野开阔,建筑密度小,风景优美,到处都干干净净。

“良好的生态环境,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大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让仙林一直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仙林不断创新市政管理和市容管理模式,对环境进行精细化、全覆盖和常态化管理。以卫生为例,所谓“精细化”,就是用严苛的标准反复检讨管理中是否有粗放的毛病,直到把仙林变成全市最干净的地方;再说“常态化”,就是要求做到“时时干净”,有检查和没检查一个样,不突击搞卫生;“全覆盖”,就是做到“处处干净”,大街与小巷一个样,整体与细节一个样。

为此,仙林把地区道路绿化、市政设施维护全部纳入市政综合管养体制,通过市场招标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大力推进市容卫生、环卫保洁、环境整治工作。比如景观绿化管养,早在2010年,大学城就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市场化养护机制,将地区所有公共绿化按区域和养护标准划分为若干标段,通过公开招标同时与多支养护队伍签约,并聘请专业监理单位随时进行监督指导,每月定期对养护质量进行交叉考核和评比打分,考核分值直接与养护经费挂钩,年底综合考核时,对全年养护质量居最后的两名直接说“再见”,拒绝其继续参与地区绿化养护招标。

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市政设施维护同样实施市场化运作。大学城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环卫保洁企业,将道路标牌、护栏等50余种交通设施统一纳入政府采购,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综合单价、施工队伍。引入市场竞争以来,区域内40余条道路市政维护费用降低了20%。

将全面打造“智慧仙林”

为持续提升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仙林大学城目前正着手打造集智慧教育、智慧安防、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市政和智慧医养六大模块于一体的“智慧仙林”建设。

在已建675个社会治安监控探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市监控点位,基本覆盖仙林地区主要出入口;启动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建设,与市交管局实时路况信息进行互连互通,强化对车辆的智能引导;推进数字管线系统建设,实现给水、污水、雨水、天然气、工业、电力、路灯、电信和有线电视等管线的数字化监控与实时管理;联合驻区院校建立信息互动平台,推动校地、校际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一体化管理,推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真正把仙林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宜居宜业城、创新创业城、科学科技城。

南京市仙林大学城鸟瞰图

本栏目责编/郑挺颖zhengtingying@vip.163.com

猜你喜欢
仙林大学城南京市
小狗点点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格力中标超大型商业综合体
千家宴,一家亲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南京市长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