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一次美丽的误入

2017-10-20 10:54刘石林
新民周刊 2017年40期
关键词:抽象画表现主义画布

刘石林

既要尊重大自然的色彩,又要超越表象进行更具个性色彩的再现,其关键就在于表达内涵所赋予的意境。

好像有一道光从我眼前闪过,执笔数十年以来,居然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画的深刻意义。

那是个黄昏,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或遐思的时段,在画室里忙碌了一天的我,无意识地瞥了一眼画架旁的调色板,上面堆了许多没用完的颜色,清晰地留下了画笔触碰的痕迹,它们驳杂无章,自由散漫,组成了一件现成的、似乎精心构思后完成的抽象画。我欣喜若狂地拿起来走到窗前,它是如此之美,形与色是那样自然与和谐。坦率地说,我有点惊喜,更有点得意。我拿起手机将这件天合之作拍摄下来,经过裁剪后再加个边框,呵呵,一幅现代表现主义色彩浓郁的风景画就呈现在面前。

这是我在画了大量油画风景后一直想获得的视觉效果,此时此刻,它就像小天使一样降临到我的画室!

这是一次美丽的误入,我不自觉地进入到抽象画的领域。由是,我意识到,外界自然中的具象常常会干扰人们去追索艺术本原的美。它的逼真与完美,有时也是一种诱导。艰难的、长途的艺术历程告诉我,不能过分迷恋于写实风景,在适当的时机,应该摆脱写实主义或印象主义的束缚,去拓展更为随意放纵的表现形式,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寻找一种更具自由精神、更能写照心灵的图像。

早在20世纪初叶,欧洲野兽主义与表现主义就认识到:画家不应该在画布上抄写自然,而是像创造新的物种一样去开创新的艺术。马蒂斯的指路人——象征主义画家莫罗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奇思才能获得。”照一般的理解,写实主义不外乎是模仿事物被感知的形和色,而表现主义则认为,“艺术首先是表现的手段,是我们心灵的创造,自然只是它的诱因”。

最近十多年来,我的绘画重心转移到了风景画领域,对大自然中个别的树与大片森林、鲜花和草地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树干的沉着坚毅,树枝的婀娜多姿,具体到白桦树干的白色皮绉、胡杨树苍老粗糙的肌理,都是让我激动莫名的对象。但是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挣脱形式的束缚而抵达自由王国的境界。我也尝试观察树皮的每个细节,常常将高清图片在电脑中放大许多倍,观察树干表层错综复杂的肌理,还有在自然光照下形成的魔幻般色彩。

艺术经验告诫我,既要尊重大自然的色彩,又要超越表象进行更具个性色彩的再现,其关键就在于表达内涵所赋予的意境。于是我用画刀刮涂颜料,或层层堆积凝重厚实的色彩,用以表现树痕的朦胧美与瞬间感觉……或将颜料挥洒、浇泼、滴溅在画布上,让其色彩按照它们的“自由意志”通往彼岸。如此经过渲染的大场景,往往能生发出意想不到的新意来,个人视角通过抽象呈现来沟通我与观者的心灵。

要想画好写意油画,得先了解中国国画。黄宾虹曾讲过一段精辟的虚与实的理论:“实”者平、圆、留、重;“虚”者易为变。他又说,“实以虚出之,隐于云烟之常,或寓于寒暑燠凉之变。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这个理论是东方的心性,传递意象中的心灵物语。

意象是介于抽象與具象之间的一种理念,写意油画风景追求的是表达人的心性感觉,注重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传递出某种艺术理念和高尚的境界。所以,在后来的创作中,我对自然风景予以大胆的概括,使之色块简约,有意忽视琐细的变化,把感官感觉综合表现在画布上,探索大意境的提炼与艺术通感的转换,在胡杨系列作品中,这一主观意识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我终于突破得心应手的具象绘画,从具象渡向意象,重返“似与不似之间”的朴素情趣之中。当然,我的意象油画创作还在路上,但是遥望高阔清朗的艺术巅峰,已经不再云遮雾罩了。

猜你喜欢
抽象画表现主义画布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关于表现主义
为什么要在画布上割一刀?
让鲜花在画布上盛开
完美抽象画
An Abstract Drawing一幅抽象画
大师的画布
有关中学美术抽象画教学的相关反思
张春旸和她的表现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