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2017-10-20 18:35林清玄
学生天地·初中 2017年7期
关键词:莲田采莲辛劳

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人们都会在转弯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的,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在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的人来说,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们开花结果。

“夕阳斜,晚风吹,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欸乃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镇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是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候,一个个采莲人背起竹篓,戴上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芯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当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芯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泥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蛭,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腿上还会被划出一条条血痕,可见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这让我感到再辛苦的劳作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个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庄严的,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则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这让我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凉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荷田的美,但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赏 析

看到写莲的文字,同学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那篇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就的美文描写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表达了君子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作者着眼于莲花的精神品质。而这篇文章作者是从莲写到种莲、采莲的人,他認为真正走进莲的世界,不应仅仅停留在欣赏的表面,还应该关注那些华丽背后的故事,体会种莲人在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中用汗水和辛劳创造美好的朴素生活。

文章的题目诗意浪漫,繁重的农田劳作被戴上了美丽的光环。文中穿插的《采莲谣》也使得此文有一种古诗农家乐的气韵,但就如作者在文后的感慨,真正的诗歌在生活中。

(本栏目编辑 孙 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莲田采莲辛劳
九九采莲
辛劳的手机
不如去采莲
莲下养鱼技术研究
莲田养鱼效益好
莲田养鸭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及技术初探
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