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挂门楣 家风润人心

2017-10-20 22:22颉孑
学生天地·初中 2017年7期
关键词:治家颜氏家训淡泊

颉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大夫的人生信条,也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父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和训示,更是君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读物。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议论甚多的话题之一。古人家风的形成,更多是靠父辈与子孙的身体力行,而不仅仅是背诵“家训”。那么,以下这些古代经典的家风家训,你知道多少?

《颜氏家训》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北齊文学家:颜之推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了《颜氏家训》一书,以此来训诫子孙。该书主要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他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他主张“学贵能行”,反对夸夸其谈,不务实际等。人们对此非常推崇,《颜氏家训》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一句话就教育我们学会一种技能,胜于积财万千。

《朱子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

《朱子家训》仅634字,却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是一篇家教名著,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其中的名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就是劝诫人们讲求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爱粮节粮成为社会的优良风尚。

《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也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更是点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以及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放翁家训》

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南宋著名诗人:陆 游

《放翁家训》是陆游写给子孙的家训。他在家训中写道:“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待这句家训,依旧是非常有道理的,现代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而且有很多人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觉得理所应当,这句话则警示我们要学会谦虚,要自信而不是自负,并且做事要坚持。

《王阳明家训》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

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

《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这篇被称为王阳明家规的“三字经”,三字一句,共32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其家训最后一部分揭示了“心学”的精髓——“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强调了“心”之重要,这个“心地好”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崇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诫伯禽书》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旦

《诫伯禽书》是中国第一部家训书,周公旦在书中告诫儿子: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6点同时告诉我们要拥有谦虚谨慎的美德。

《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

宋朝著名诗人:欧阳修

欧阳修在《诲学说》中劝诫子孙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同时也是在告诫我们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本栏目编辑 孙 婷 黄亚琼)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家颜氏家训淡泊
淡泊,在风骨之内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探春治家新论
“布衣宰相”之父 范仲淹节俭治家
淡泊才能明志
“勤俭持家·廉洁治家”家庭格言选登
《颜氏家训》的语言风格及修辞艺术探究
吴小旋 淡泊的奥运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