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令城市化出现新拐点

2017-10-21 21:08任大刚
同舟共进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人情大城市城市化

任大刚

【是Shopping Mall,还是“大食堂”】

上海举办世博会那年,经过我家小区边上的地铁线动工修建。在两站路之外的地铁站上盖,规划了一个shopping mall(大型购物中心)。2015年底,地铁全线通车,但shopping mall没有同步开业,如今两年快过去了,还是没有开业迹象,陈旧的招商广告挂在外墙,显得有些落寞。

我家周围,路边小吃店越来越多,但我希望能更上档次一些,所以对它的开业,抱有很大希望,但现在看,短期内指望不大。

我对这个shopping mall的期待实在有些私心,只是希望有个环境舒适的“大食堂”。其它传统功能已经不指望——基本上都转移到网上去了。

Shopping mall几乎是中国大城市的标配,在过去那些年,它聚拢最多的人气,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副中心”。但我家附近这个迟迟开不了业,在凯歌高奏的城市化进程中,让人嗅出了一丝异样的味道。

截至2016年末,中国城市数量达657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4%,比2012年末提高了4.8个百分点。除4个直辖市外,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建制镇数量达20883个,比2012年末增加1002个。

在地级以上城市中,按2015年末市辖区户籍人口划分,100万~3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数量增长迅速,达到121个,比2012年增加15个;300万~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13个,增加4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13个,增加1个。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过去5年,4个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的人口由于人为控制,增加幅度大大放缓,上海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只有广州和深圳人口2016年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50多万。一线城市的表现与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加了20个,形成对比。

无论承不承认,一线城市的城市化模式,是中国城市化的风向标,而一线城市人口增长的放缓,不管是否出于政策原因,是不是意味著一种有别于过去的城市化模式在悄然出现?

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与以往一般认知的“大城市最吸引人”形成对比的是,过去5年,“中国意义”上的中小城市正在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吸收了最多的外来或返乡人口。过去几年有学者提出的3000万、4000万甚至5000万人口的大城市设想,恐怕要落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转折点?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前段时间,马云在美国底特律召开电商大会。

底特律曾以生产汽车而闻名,但汽车业的外迁,使之成为一座正在衰败的城市。实际上,中国的一些资源型城市也由于资源衰竭而处在凋敝之中,除非发展出新的替代产业。可见,世上并没有长盛不衰的城市。

普遍意义上,除了军事要塞、交通要道、政治中心外,一座座城市的兴起,多由于它能带来财富,能提供无法替代的各种信息、安全保障、文化娱乐,以及便捷的公共设施。如果财富创造能力下降,城市的其它魅力也将随之黯然失色。

但从个体角度说,从古到今,人对城市的向往,归根结底是向往自由,包括政治自由、经济自由、思想与社会自由。譬如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城市”,是教会的行政中心,人数只有数千上万人,在经济上毫无重要性可言。在战争时期,它成为附近居民的避难所,即通常所说的“城堡”。

但商业的复兴逐渐改变了这些特征。先是附近的小商人通常需要到城堡寻求宗教势力的庇护。接着,交通要道上过往的商人需要到城堡休息,存放货物。城堡的建筑逐渐不敷使用,于是在城堡外修筑居住地。新居住地的生活与老城堡完全两样。新居住地的人逐渐被称作“市民”。

商人的到来,也引来工匠。商人和工匠结合,便构成最早的工商业社会。其中的大商人,成为市民阶级的领袖。市民阶级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逃亡的农奴。这些农奴来自远方,领主无法把他们找回去,于是他们成了事实上的自由人。这种状况,引起了贵族和领主的憎恨,他们把城市称为“可恶的市区”。

在欧洲中世纪,市民阶级最不可缺少的需要就是个人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行动、营业和销售货物的权利。没有自由,贸易就无法进行。市民阶级看中自由,仅仅是因为看中自由后面的利益。自由,成为了市民阶级的合法身份,也是城市这块土地上的特权。德国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以上历史,见诸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朗所著的《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实际上,放眼全球,以工商业为原动力建立起来的城市,从一开始,多已植入了自由的基因。

【处在社交能力边界内的城市】

1949年,中国城市化率大概为10%,经过27年的工业化努力,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城市化率不到20%,其中1960年到1978年,城市化率几乎停滞不前。可以预见,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继续原有政策,城市化率将很难有大幅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1%左右的速度迈进。这是世界罕见的速度。

中国当代城市的急剧增加,最重要的动力当然来自工商业的勃兴。但中国当代城市与传统城市又有血肉联系,与传统乡土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著名的“邓巴数”理论,2015~2016年间,该理论在中文互联网媒体产生巨大影响。所谓“邓巴数”,是一个估算的数值:在没有等级制度约束的情况下,一个无政府团体可以达到的最大人口规模。邓巴教授经过一系列计算,提出这个数字为147.8(通常人们将其约等于150)。

人类的认知存在局限,150看上去不是个大数字,但因有庞大的衍生关系,社区越大,成员越难掌握全部的人际关系,成员间的陌生感越强。这时,人们需要额外的手段维持社区稳定与统一,或者将社区分裂为多个次级社区。例如,当一个家族的人口繁衍到一定规模时,就需要建立等级制度,划分长幼、选举出族长、头人,以维持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反之,大家族就会分家为若干个小家族。

如果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建立比较稳固社会关系的人数大概在150人左右。

考虑到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对亲戚朋友的高度依赖,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也算亲戚朋友,那么通过间接关系,一个人可以找到的社会关系,大概有两三万人,有的人社交能力比较强,这个社交能力的边界大概可以扩展到八九万的规模。

而两三万到八九万的人口规模,恰恰是一座县级市或县城(所在镇)的人口。这就注定了,以县城规模及以上为特点的中国中小城市,本质上仍然是个乡土社会、人情社会。

县域之内,人与人之间,到底还是人情社会。任何两个看似毫无瓜葛的人,多半可以通过乡邻、同学、朋友、亲戚,一重或多重,扯上或近或疏的关系。不过县域之内,各种资源也很紧张,如果关系稍远一些,形同没有。所以,如果要在小地方上混,经营各种关系是一门最大的学问。

当然,如果没有在“北上广深”或其它大城市长时间(比如三五年以上)生活工作过,一辈子待在中小城市,习焉不察,未必觉得有多少无法适应之处,反而觉得中小城市有更多“人情味”。但如果在大城市待过比较长的时间,就会对把大量精力用于经营各种关系这种事感到无所适从,可能出现比较强烈的自由被剥夺、私人空间被侵占的感受。

实际上,近年来,不断发生“逃离北上广”和“重返北上广”的争论。阅读许多案例,你会发现中心意思无非两层,一方面,“北上广”的房价让人失望,但另一方面,离开“北上广”回到中小城市,又被“人情社会”所绑架,产生一种“文化”上的不适。基于这种不便向亲戚朋友明言的理由,使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向往大城市,而且越大越好。因为城市越大,人的自由度越高。

【突破人情限制的可能】

过去5年,一些在以往只能算是中等城市的省城,以及地级市等中小城市,都在急速扩大,原因何在?其一,傳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带动更多的人进城;其二,基础设施的飞速改进,尤其是连接农村的公路和通讯设施,使城乡之间的来去异常方便,也促使很多农民就近寻找工作,并购房居住。

从农村移居县城,从小城市移居中等城市,虽然仍然没有脱离人情社会的窠臼,但至少扩大了经济自由,而其它自由的提前到来,则要依靠互联网。

首先,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人际关系的肉体限制,即便身处人情社会,其精神也可以融入到另一个统一的虚拟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精神的解放。人的肉体在哪里,显得不像先前那么重要了。

暑假期间有一条消息,说四川乡下的爷爷奶奶想利用假期,接城里的孙子来玩,但孙子拒绝了,理由是乡下没有Wi-Fi。对于这条消息大可一笑置之,但也可以反过来解读:任何地方,在物质享受差距缩小的情况下,只要有Wi-Fi,不与虚拟世界“失联”,人对身处城里还是乡下的介意程度就会下降。

其次,过去,人聚居程度越高的地方,传统媒体越发达,越容易产生“众目睽睽效应”,人更有心理安全感,并更可能产生有效的规则。反之,中小城市的安全感更多寄托于人情网络,使得正义的实现和规则的践行要难一些。

而互联网的到来,理论上使其中每个人都可以一键走到中心,也可以获得“众目睽睽效应”。既然如此,还何必劳神费力,到人多的地方求取安全感?

互联网向乡村普及,尤其是网速提高,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后,即便身处大城市,照样可以方便接收到通过社交媒体转来的偏僻地方的各种求助画面,发生在偏僻地方的案件也可以很快发酵,引起全国关注。这已经为无数例子所证实。

再次,从财富的取得来说,由于相当部分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正在快速向互联网转移,鉴于互联网几乎没有物理距离,因此,理论上,你处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参与财富创造和分配,而不一定要将自己的肉体移动到现时的财富中心。

甚至不同地方的人士,也可以通过网络连接,组建经济实体,由于分散性,甚至对办公场所的要求也下降了。在过去,注册一家公司,多有办公面积的要求,而现在只需提供办公地址即可,不在乎面积大小。一家互联网企业,员工理论上可以分布于全国城乡各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城市空间和区位的要求。

第四,鉴于文化娱乐是最先被互联网“收编”的行业,任何地方,只要有网线,通过互联网的文化娱乐,基本已全球均质化。比如现在很多电视剧,都首先在网上播出,真正做到了“环球同此凉热”。随着全息技术和网速的进一步提高,以及VR等技术的进步与完善,一场音乐会,完全可能移植到乡下的某个房间里。

最后是公共服务的规范化。人们过去对中小城市的抱怨,还有一点是办事不规范,讲人情,合理合法的事情也需请客送礼,不胜其烦。随着网上办公的完善,一件事情是否办得成,逐渐由相应的办公软件说了算,人为干预的因素会逐渐下降,堵心的事情会逐渐减少。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一开始主要是信息的发布不再被垄断在专门机构,如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等。电商的蓬勃发展,开始逐渐瓦解以shopping mall为代表的大城市地标,而部分公司员工突破躯体限制,办公更为自由,势必带动其向使身体更为舒适的环境移动,这个舒适环境,未必一定是大城市,也可能是环境更优美的中小城市乃至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在上述地域轮流更换。未来会如何?想象空间,非常之大。

数据上看,城市化率的速度还在节节攀升,但会否沿着传统的方式走下去?至少,如果时间倒退20年,互联网就像今天这样发达,农村基础设施像今天这样有相当程度的完善,我自己还会不会一门心思想着挤进大城市,还真是个未知数。

猜你喜欢
人情大城市城市化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大城市里的小象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