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2017-10-21 22:55刘大鹏王婧
价值工程 2017年32期
关键词:分散型质量评价顶岗实习

刘大鹏+王婧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确定了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最后构建了高职院校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高职院校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decentralized internship quality evaluation,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ecentralized internship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determines the decentralized internship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finally decentralized internship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buil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quality evaluation of decentralized internship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关键词: 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

Key words: decentralization;internship;quality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2-0153-03

0 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均已开设各种类型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提前熟悉未来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从而能够更顺利地从学生过渡到职场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主要有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形式,集中型顶岗实习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或者通过与企业的协议集中安排整个专业或班级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分散型顶岗实习是学生通过教师推荐或自己联系到相应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入到同一企业的学生人数较少。目前,除少数专业学生能够进行集中型顶岗实习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大都进行分散型的顶岗实习。由于对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缺乏相应的指标体系,导致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有必要构建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1 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1.1 注重实习成果资料,缺少过程考核 在评价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时,指导教师一般只注重学生上交的资料,只要保证顶岗实习总结和顶岗实习日志等资料完成质量较好,顶岗实习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成绩,而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却未能涉及,从而使学生对实习过程重视不足,达不到顶岗实习的教学要求。

1.2 缺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随意性大 由于许多学校对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缺乏重视,导致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校内指导教师往往依据对学生的平时印象加上学生最终的实习资料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进行评价,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往往只给出简单的评语如“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等,未能明确的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进行评价。

1.3 评价主体单一,缺少校外指导教师评价 分散型顶岗实习的质量最后的评价一般都是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实施,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学生顶岗实习质量了解最多的是校外指导教师,因此如果仅仅由校内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质量进行评价就会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合理性。

1.4 牵扯企业多,缺少统一评价标准 分散型顶岗实习牵扯的企业较多,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由于各单位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结果千差万别,有的单位要求较低可能对实习质量不好的学生评价较高,而有的单位要求较高可能会对实习质量较好的学生评价一般。

2 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1 兼顾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 学生顶岗实习是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的,因此在进行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时也需要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師共同完成,如果缺失一方,就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不足,因此在构建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时需要兼顾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

2.2 指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越具体、明确,评价结果就越准确,评价指标模糊不清或者量化难度大就会给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选定的评价指标要具体明确,且在进行评价时可以进行量化。

2.3 实习成果与过程考核相结合 在进行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实习成果还要重视实习过程,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因此在进行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时除了对实习资料进行评价外还需要对实习过程进行评价。

2.4 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 进行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不仅需要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还需要考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3 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根据上述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本文对学校指导教师使用的评价表选取了实习岗位、实习资料、实习答辩和实习过程等4个一级指标,实习单位层次、实习岗位与专业契合度、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其他需要上交资料、实习情况概述、问题回答、实习时间与规定实习时间一致性、主动与校内指导教师联系情况等9个二级指标。对校外指导教师使用的评价表选取了实习过程、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4个一级指标,顶岗实习出勤情况、与校外指导教师沟通情况、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专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尊敬企业指导教师等9个二级指标。endprint

4 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指导教师对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表如表1所示,总分实行百分制,实习岗位、实习资料、实习答辩和实习过程等4个一级指标的分值分别为20、40、20、20,实习单位层次、实习岗位与专业契合度、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其他需要上交资料、实习情况概述、问题回答、实习时间与规定实习时间一致性、主动与校内指导教师联系情况等9个二级指标分值分别为10、10、15、15、10、10、10、5、15。每个二级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对应的权重分别为1、0.8、0.6、0.4和0.2,每个二级指标对应的分值乘以其对应的权重就是该指标的最后分值,将所有二级指标的最后分值相加就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的最后得分。

校外指导教师对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表如表2所示,总分也实行百分制,实习过程、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4个一级指标的分值分别为20、30、40、10,顶岗实习出勤情况、与校外指导教师沟通情况、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专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尊敬企业指导教师等9个二级指标分值分别为10、10、10、10、10、20、20、5、5。每个二级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对应的权重分别为1、0.8、0.6、0.4和0.2,每个二级指标对应的分值乘以其对应的权重就是该指标的最后分值,将所有二级指标的最后分值相加就是校外指導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的最后得分。

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最终得分等于由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的最终得分×A+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的最终得分×B,其中A+B=1。A和B的取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如果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实行5级制,则可以将最终得分进行转换,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5 结语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对学生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对于促进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高职院校应用型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绍中,欧阳葵.开放式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9).

[2]龚江南.高职分散型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2(1).

[3]孙百鸣,袁冰滨,陈志平.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1).

[4]吴冬平,熊德敏,吴晔.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

[5]孙素云.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7).

[6]熊宇,施永红.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业时空,2013(2).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散型质量评价顶岗实习
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在边坡工程中的运用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日本文化产业的立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分散型三聚氰胺氰尿酸盐阻燃硅橡胶的研究
分散型催化剂用于稠油水热裂解反应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