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7-10-21 18:45蒋豪薛影吴碧玉
文教资料 2017年19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现实意义工匠精神

蒋豪+薛影+吴碧玉

摘 要: 在中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重要转型时期,各领域强烈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却未能重视“工匠精神”。本文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和当代价值的阐述,探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路径,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这一做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创新创业 工匠精神 培育路径 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制造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强烈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工匠精神”开始进入教育者的视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而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收效不显著。两相结合,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工匠精神”培育显得迫在眉睫。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和当代内涵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

1.“尚巧”的创造精神

传统工匠,追求技艺之巧,《公羊传·何休注》记载:“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从某种程度上讲,“巧”就是工匠的代名词,古代常常用“巧夺天工”、“鬼斧神工”、“能工巧匠”等词语表达对工匠的赞美。

2.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工匠精神”养成的重要品质。《孟子·告子》记载:“虽有天下易生物,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尊师重道、授业解惑的师道精神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论是家庭作坊式的子承父业,还是手工业行会中的师徒相授,无不体现出师傅的重要性。尊师重道、授业解惑的师道精神,使得“工匠精神”承传至今。

4.精益求精、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工匠追求精益求精,他们的能力不止于“造物”,更在于创新。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传奇工匠,比如黄道婆、庖丁、鲁班、欧冶子等,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激情和敬畏,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推陈出新。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

新的历史时代具有新的特点,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1.追寻内在价值的敬业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认同自己工作的内在价值,孜孜以求的是技术和质量的提升,同时享受工作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不是一味追求外在的功利。

2.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坚持动脑和动手的结合,把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并让实践在思考中深化。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是在知与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切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断挑战的创新精神

“造物”是工匠能力,“创新”是工匠的灵魂。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倘若不能推陈出新,只能被历史的潮流淹没。

4.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如今,社会分工日益精细,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成为一个团队成功的关键。当今时代更多需要的不是孤胆英雄,而是精诚合作的团队,团队的成功是个人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在课程教学中弘扬“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

“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先辈们用巧夺天工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衍生了“工匠精神”并傳承至今。我国目前处于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新的历史时期,此时“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被凸显出来。但作为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的高校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那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实现正确的价值转向,在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中弘扬“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实践体悟中,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都得以体现。把弘扬“工匠精神”上升为学校的文化自觉,把造就“大国工匠”提升为全校师生的文化追求。

(二)在实践学习中体悟“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

知行合一是时代赋予“工匠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这就要求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要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体悟“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价值。通过实践学习中的体悟,让大学生真切感受真、善、美,充分认识技术的人文价值及社会意义,培养大学生的技术理性及实践智慧,最终形成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品质。在实际教育中必须将课堂的教育、书本的理论和实际的践行相结合,才能真正落实“工匠精神”,否则只能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广泛的实践体悟“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价值,切实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把“工匠精神”的学习体悟细化成不同的社会实践项目,通过校企结合,优化教学队伍,推动社会实践项目化,探索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一体化、社会实践与产学研一体化、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体化的新途径。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施方式,拓展社会实践的发展空间,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及亲身体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悟并内化“工匠精神”的要求。

(三)在氛围营造中贯彻“工匠精神”的精神要义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持续及不断内化的过程,通过不断加强教学和实习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实现对学生的渲染熏陶,重塑学生对“工匠精神”精神要义的感悟。高校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中,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广泛宣传,挖掘我国古代的工匠文化资源,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举办师生各类优秀作品展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的熏陶,树立学生以锲而不舍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创造者的信念。endprint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由外在价值的追求转向内在价值的认同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无疑可以促进实现由对外在价值的追求转向对内在价值的认同。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大学生,都能在这个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中获得宝贵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对教育者而言,通过自身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在实际中接收这种价值观,并把这种精神深化为内在认同感,从而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对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创业精神、创业文化。这种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浸润,有助于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创业、理解创业。创新创业教育要从以往对于外在价值的追逐中解脱出来,这就需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培育中深化这种创业精神、创业文化,从而实现对创业内在价值的认同。

(二)实现从对外在功利的沉浸转向对沉静心态的追求

在当前评价制度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的是创业教育基地的数量及规模、创业教育项目、创业教育课程课设的数量、教师的科研成果多少等,加之家庭及社会的期望,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本身还是大学生创业群体更注重的都是外在的功利,显得浮躁,缺少对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题的大学生的内在的关注。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教育者而言,可以沉下心来深入研究,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特点,结合社会现状和需求,做一些有系统的积淀工作,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效果。于大学生而言,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改变浮躁心态,变得踏实沉静,追求精益求精,这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需的品质。就目前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的原因看,除了市场调研不透彻、企业定位不明确等因素之外,缺乏“工匠精神”也是重要原因。

(三)实现“中国制造”的迫切需要

加强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要。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的战略计划,自此“工業4.0”成为德国的另一个标签,并迅速在全国氛围内掀起新一轮工业转型的竞赛热潮。紧随其后,中国在2015年5月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要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中国制造可谓遍布全球,但是就质量而言,令人担忧,即使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但是拿得出手的品牌寥寥无几。这就告诉我们,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只有始终贯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极致和完美,制造出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得到认可和信赖,我国的工业强国梦才能实现。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人才,从而推动工业强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35-39.

[2]汤艳.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2-148.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网络众包的应用研究”(2016SJB710073);江苏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重点项目“众创空间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网络众包的应用研究”(JDXGCA2016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现实意义工匠精神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