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供热服务推向市场化的思考

2017-10-21 20:51姚树峰
科技风 2017年19期

姚树峰

摘要:针对供热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现状,提出采取打破供热公司市场垄断地位、大力推行采暖计量收费、和停止大范围采暖补贴等具体措施,推动供热走向市场化的建议。

关键词:供热体制改革;计量收费;采暖补贴

早在2000年前后,我国开始酝酿供热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和规范城镇供热市场。但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和推进,我国的供热市场化还是没有彻底推广。改革的具体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阻力和各种各样的困难。针对现阶段困难重重的供热体制改革,笔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希望能对供热体制改革的进展有所帮助。

1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供热公司的垄断地位

供热体制改革进行了十几年,成效甚微,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改革的方向和供热公司的利益没有协调一致。供热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按需调控室温、计量收费,从而节约能源。但在市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这些举措导致的结果是减少能源消费,对实施计量收费的供热公司来说,这个举措势必减少热销售量,从而减少利润。因此,在供热体制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中,供热公司的积极性就不高。针对这个问题,中科院江亿院士提出了全新的热网运营模式,即把热源厂、城市供热主干网、热力站合起来由“热源公司”运行管理,而热力站以下的二次管网和楼内管网的运行维护则按热力站的供热范围分别由独立的采暖服务公司管理。热源公司与各个采暖服务公司之间完全依照热力站直接测量出的热量结算,而采暖服务公司在热力站从热源公司购入热量,承擔热量在各楼、各室间的调节,提供末端的服务,从采暖用户收取采暖费。[1]这种模式,由分散的小型供热公司取代具有垄断性质的集中供热公司,从而使供热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更具可操作性。节约用热量不但可以降低供热公司的运营成本,而且也能给供热公司创造盈利空间。并且,在这种将城镇的整体热网按换热站的供热范围切割成小块面积的经营方式,使供热服务公司的服务内容更加具体化、精细化,更具有针对性。供热服务公司与热用户的对接与沟通更有效,更加容易满足热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供热服务要走向市场化,就应该避免垄断经营,而现阶段我国的供热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

2 实施计量收费是供热服务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普遍实行按供暖面积收费,这种收费方式严重制约了供热体制改革的进度并且造成惊人的能源浪费。热用户支出的费用按采暖的面积确定在一个价格水平上,而采暖面积一般是不会变化的,所以热用户支出的费用也不会变化,但其使用的商品热确是随着热用户的消费量增加不断变化,由于热用户支出的费用和购买到的商品没有正向对应变化关系,致使热用户没有积极性节约用热,其调节室温的方式为高温开窗,低温投诉,甚至拒交采暖费。供热公司为了避免投诉,提高收费率,往往调整热网处于富余供热状态,从而造成大量能源浪费。随着技术进步,室温控制、计量收费的技术难题早已解决,但供热体制改革的关键步骤计量收费还是没有推广应用。近年来针对计量收费问题提出了“两部制”价格体系,“两部制热价”,指的是热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固定的基本热价,也就是供暖基础费,另一部分是根据热用量收的计量热价。但“两部制热价”其基本热价与计量热价的比例经过了多年探讨还是定不下来。基本热价所占比例调高,两部制热价就失去了市场化价值,其改革的意义就不存在了;计量热价所占比例调高,供热公司的运行维护成本和利润失去了保障,两部制的作用就无法体现。其实,如果将热视为市场化交易的商品,那么就应该遵循市场化原则,取消按面积收费的方式,甚至两部制热价也不符合市場化要求,确立热的商品化属性,让热和水、电、粮食一样成为社会成员公认的商品,按购买商品的数量支出费用。

3 调整采暖补贴政策,取消大范围的采暖补贴,告别用热的福利时代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在社会福利领域的改革思路一直以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包办社会福利”和“企业办社会”的状况为基本目标。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政府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从很多社会福利责任中退了出来。这样,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变成了向家庭和个人转移成本的过程。[2]供热体制改革也必然经历这一过程,供热的商品化最终将使热用户取代政府和企业,成为支付用热成本的主体。采暖补贴在一定意义上是在供热从社会福利走向商品化的过度阶段为维护社会的安定采取的措施。其解决了改革过程中社会成员面临的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采暖补贴“暗补”与“明补”两种方式都存在,暗补是政府直接给供暖企业补助或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凭借采暖费支付发票到所在单位报销采暖费,明补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将采暖费按照员工的职位、级别分不同等级发放到职工手中,再由职工根据自己采暖使用情况交付给供热公司。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项政策并没有普惠所有社会成员,往往是机关、和有良好经济效益的企、事业单位员工可以得到足额的补助,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事业单位员工需要自己承担更多的采暖费。尤其是那些没有固定工作的低收入群体,没有任何单位和社会团体为他们承担采暖补贴费用,每到供暖季就面临一笔采暖费的经济压力。整个社会要取消福利性的补贴,凸显热的商品属性,体现“谁用热”,“谁付费”的市场原则,让用热彻底商品化,结束全社会范围的采暖补贴,推动供热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我国市场经济地位。

4 结语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也是市场化逐步深入到各行各业的过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革,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飞速发展,但供热体制改革的进程却十分缓慢。针对供热体制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摒弃传统观念,突破旧有体制,创新方式方法,从打破供热公司垄断、推行采暖计量收费、取消采暖补贴三个方面入手,加速我国供热体制改革进程,将供热采暖推向市场化。

参考文献:

[1]江亿.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问题研究[J].中国能源, 2011.9,33(9).

[2]徐月宾,张秀兰.供暖体制改革与社会政策的制度性缺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