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2017-10-21 20:51王富康
科技风 2017年19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现状

摘要:作為中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古琴的发展和现状令人堪忧。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必须努力推广古琴,让更多的人了解、弹奏古琴。更需要相关部门对古琴遗产的抢救、发展、推广给予全方位的、及时的支持。

关键词:扬州古琴;广陵琴社;现状;原因分析;发展对策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 。中国古琴艺术历史渊源久远,持续不断,延绵至今。集中体现儒家“中正平和”、道家“天人合一”和释家“本心顿悟”等哲学思想,具极高美学特质与浑厚文化底蕴,享有中国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拟之崇高地位。

自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06年国务院又将古琴列入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古琴艺术重要流派之一的广陵琴派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陵琴派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几与中国古琴艺术同步,其基本内容与艺术特征既沿袭了古琴艺术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独创性。300多年来,广陵琴派琴家不断,谱系脉络分明,《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五大琴谱树帜琴坛,构建起中国琴界的奇特地理文化现象。

一、 广陵琴社现状

(一)广陵派

广陵派,清代著名琴派。江苏扬州古称广陵,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为广陵派。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主要风格为中正、跌宕、自由、悠远;代表人物有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释空尘、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等;代表琴曲有《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重要琴著有《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灴)、《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广陵派在艺术上南北兼收,刚柔相济。广陵派的五部琴谱几乎囊括了近代中国琴坛上的常行曲目,仅一部《五指斋琴谱》,自康熙六十一年刊行以来,就不断被翻刻,竟有十多种不同版本传世,以致很长时间以来“操慢之士几乎人手一篇”,其影响之广,实属罕见。广陵派的后继者们大都能秉承先贤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主张“海内为一家,南北无二派”,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流派。

广陵派在兼收并蓄的同时更注重突出自己的独特艺术性。广陵派跌宕多变的节奏和飘逸洒脱的指法,历来为琴界同仁和民族音乐理论界所称道。所谓“跌宕多变的节奏”,最典型的例子是廣陵派的代表曲目《梅花三弄》(世称老梅花),与其他流派的差别就在于节奏处理上,以3/8和2/4拍交替进行,突出了梅花舞玉翻银,傲雪凌霜的风骨,个性尤其鲜明。广陵派的指法,不拘一格,从心所欲,演奏起来特别飘逸洒脱。左拖把按、滑、吟、揉,注重立体运用,当吟则吟,当猱则猱,交替得当,恰到好处;右手的勾、挑、擘、托,讲究自然严实,刚柔相济,不避“偏锋”,而且触弦位置亦不拘泥固定,必要时可“疾进至七、八徽处,几同左手相遇在毫发间”。

(二)广陵古琴学会

广陵古琴学会成立于2010年9月,座落在小秦淮河畔旧城北柳巷正谊书院董子祠。学会立足扬州,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了多场广受好评的古琴艺术交流活动和学术研究,为促进古琴艺术在扬州地区的保护、继承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加强与各地的交流、学习。举办及应邀参加过众多的活动:“琴声悠悠韵广陵”广陵琴社成立100周年暨广陵古琴学会揭牌仪式;董子祠琴诗吟诵雅集;端午、重阳雅集;“移云斋心旨梅曰强先生弟子古琴音乐会”;扬州市音乐厅2014新年音乐会;福建仙游2014世界木材日暨首届国际木文化节等。

二、扬州广陵琴派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古琴文化对中国的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古代高雅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而广陵派古琴艺术是扬州文化的杰出代表,反映出扬州文化的精髓,是扬州文化的独特代表,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古琴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求琴人兼具多方面的修养,学习古琴就是学习我国的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涉及到历史、音律、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说弹好古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

现如今古琴表演很难适应比较普遍的音乐厅和大众观赏等形式。古琴自古以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很难适应“职业化”、“专业化”的迅速转变,从而导致古琴的生存空间不断变窄。如果仅仅将古琴作为一种音乐技巧来传授,则会使其失去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广陵琴社虽然还存在着,由于纯属民间雅集式的机构,缺乏经费支撑,缺乏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目前也举步维艰,后继乏人。

以上种种因素,给广陵派古琴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带来重重困难。

三、面临机遇与挑战

自古琴被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举世瞩目,由此扬州的古琴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机遇

第一,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从事古琴行业的从业人员急速增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古琴最低谷,全国弹琴的人加起来不过百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如今仅扬州就有2000多人从事古琴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每年扬州都会组织相关的古琴演艺交流活动。活动的主旨在于积极推动中国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传统艺术,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给古琴艺术人才提供学习、交流、提高和展示的平台,提升扬州琴筝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

第二,古琴大众化逐渐成为可能。现代西方乐器更受年轻人欢迎,比如学习吉他,钢琴等西方乐器的人很多。古琴在诸多古典乐器中脱颖而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古琴历史的源远流长,在古代古琴音乐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算是比较大众化的乐器。03年至今,十几年过去了随着古琴文化的不断推广,古琴文化逐渐大众化,无论是古琴教习还是文化交流活动均日益频繁。

第三,在音乐市场上古琴作为文化商品属性的价值不断提高。古琴音乐和唱片专辑,音乐会入场券一样具有了在音乐市场上流通的价值。根据市场规律和稀缺性來决定乐器稀缺性的原理,文物古琴价格不断提高,09年嘉德拍卖会中,明代“月露知音”琴创出了2184万元的历史纪录。

(二)挑战

第一,古琴最重要的文化品格“礼仪”、“自然”、“对乐器的崇拜”等人文学精神和思想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已然不复存在。人们对古琴文化的兴趣逐渐浓厚,但古琴所固有的文化意义大部分被抛弃了,只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娱乐消费的一种方式被大部分人所接受。

第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音乐的美学也产生了变化。由于受到西洋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喜爱古琴的人逐渐减少。随着西方音乐的价值观被引入了古琴艺术,中国和西方的音乐美学产生了碰撞,如何相互融合创新,如何为传承和发展古琴艺术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好的条件,这将会是今后古琴文化保护道路上的一个重点难题。古琴将不在是音乐学院或者少数专家集团的专属文化,它更应该受到大众的喜爱,成为日常生活中大家樂于欣赏,乐于弹奏的“活艺术”。

第三,在各种演奏场合演奏出古琴完美的音色并非易事。古琴在演奏的时候音量较小,这也制约了古琴在现代舞台表演,或者和现代管弦乐团合作时的表现。在舞台上用扩音器机械的来扩大弹奏时古琴的声音,导致琴音失去了本身的特色和美感。

第四,如今古琴教学也面临诸多问题。老一辈琴家们琴德高尚,他们“温良恭俭让”,留下了许多佳话。刘向《说苑·修文》曰:“乐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可修德,故近之”。而现在部分年轻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化、教条化。不注重对古琴演奏过程中的艺术理念和对古琴的美学感知能力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具有古琴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严重不足。不少琴馆只是对会弹奏古筝的老师进行短期培训之后匆匆上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州琴人应通力合作,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借助扬州旅游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打造文化平台,发展广陵古琴文化。建议成立扬州市级古琴研究所,培养古琴教学的专业人才,为广陵古琴的发展和创新不断提供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孙武军,仵埂.先秦至晋代古琴之雅辩——以文士与古琴关系为中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1).

[2]李凤云.琴人终不散,琴事终不衰——张子谦与《操缦琐记》[J].南风窗,2006(03).

[3]吴钊.传统与现代——中国古琴艺术面临的挑战[J].人民音乐,2005(0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中国古琴的文化传承”,项目编号:2016SJD760076

作者简介:王富康 (1980),男,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艺术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现状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