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部门管理简化与策划权力分配案例分析

2017-10-21 20:51张玥
科技风 2017年19期
关键词:组织结构策划报纸

张玥

摘要:本文从媒介管理的角度,对一份都市报纸的一个基层部门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这个部门的结构变化,与岗位职能的变动紧密相随,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对报道策划权力的分配变化。尤其在新媒体的冲击面前,报纸部门自身以及记者、编辑的技能也在进行调整,以试图跟上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节奏。

關键词:媒介管理;报纸;策划;组织结构

按照组织理论分析,媒体经营管理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次,基层管理属于作业管理,具有具体性、操作性特征,具体到报纸,即内容生产部门的报道策划,以及围绕内容生产进行的资源调度、工项工序的具体协调等等。

本文谨以一份报纸的一个基层部门为例,简要论述其部门内组织结构近四年来的变化,以及由于这种变化导致的报道策划的权力在部门的分配过程。

一、部门基本描述

该基层部门,为都市报(早报,每日刊)的副刊部门。每周一至周日均有版面。这些版面既包括了传统副刊的摘编版面,也有紧随新闻性的文化类深度报道版面,有些内容甚至与新闻部的生产内容有所交叉,运转节奏近年来逐渐加快,尤其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形成趋势之后。

该部门组织结构中,主要包括部门主任、编辑、记者岗位,属于采编合一性质。

二、部门管理结构

在2013年6月之前,部门内曾设有首席记者岗位,初期目的是由首席记者承担部门内的重点报道,后期逐渐增加这一角色的策划任务比重,后来实质上该角色已成为专职策划人。但这一角色的存在,既有操作优势,又有劣势。

(一)部门初期运作结构

该部门初期运作结构如下图:

初期结构中,部门主任统筹规划报道内容以及相关管理;首席记者负责与编辑进行协商,安排选题策划,确定版面主要内容;编辑负责与记者进行再沟通,安排稿件的具体操作;记者进行采写。报道成稿后,按照上图所示结构,即“记者——编辑——首席记者——部门主任”的顺序,逐级返还稿件,由部门主任最后裁量。

而从版面流程来说,编辑直接对部门主任负责,由部门主任对版面样式和进一步稿件调配进行最后裁量。

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层级责任较为明晰,每一级操作者十分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

但它的劣势也十分明显,即管理层级太多。且由于内容决定权在部门主任手中,因此记者在稿件采写过程中需要进行重大调整的时候,需要逐级上报,以待批准,降低了操作效率;同时因为信息传播时易出现偏离,也会造成一定的内容管理误差。

此外,这一结构对编辑环节的责任要求较多,因为其是唯一同时接触其他三级岗位的环节,因而对编辑能力要求较高,如此条件无法满足,易出现操作问题。

(二)结构调整

由于该部门每日均有版面,且自行采写的版面超过半数,因此操作流程相当紧张,因而在初期结构运行一段时间后,为提高效率,进行了结构调整,调整后结构如下图:

在这一结构中,最明显的变化是编辑这一环节。其不再参与和记者的具体报道内容沟通,报道的采写过程由首席记者统一管理,成稿后在版面流程中交给编辑处理。

这一结构的优势,在于简化了沟通流程,对采写内容的沟通,从“部门主任——首席记者——编辑——记者”的三次互动模式变为了“部门主任——首席记者——记者”两次互动模式,且由于首席记者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因此在部分时候,不需要部门主任的介入,甚至就变成了“首席记者——记者”的单次沟通模式,极大提高了报道效率。

但在这一结构下,编辑环节的缺陷也已产生,即在成稿前无法预知生产内容。由于副刊性质的版面,对编辑的统筹决策与再次创作功能要求也非常高,因此需要编輯预知选题内容,但这一结构事实上剥夺了其这一权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编辑工作难度加大,在这一时期,部门版面效果并不理想。

(三)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因此,为解决编辑参与度问题,该部门结构进行了又一次调整,调整后结构如下:

这个结构的唯一变化,是又恢复了编辑与记者的沟通环节,增加了横向传播,增强了内容生产的协调过程。在这个结构中,首席记者与编辑进行了任务分配,重点报道、特别策划由首席记者与记者进行沟通,一般性报道、常规报道由编辑与记者进行沟通,同时要求首席记者在重点报道和特别策划的操作前期,要与编辑有足够互动。

这一结构的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兼顾了报道效率和编辑的参与度。但是其劣势在于,首席记者与编辑之间的职能区分不足,易产生混乱。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记者从以往的面对单一管理者,变成了面对多头管理,使记者的沟通渠道产生混乱。

(四)结构精简

2013年6月之后,该部门进行了调整,首席记者这一岗位被取消,组织结构变成了如下状态:

这一结构的优势在于实现了管理层级的扁平化。由于首席记者岗位的取消,其原有内容策划的职责分担到部门其他岗位,从部门主任到编辑、记者,均承担起了更多的策划工作,这也更加契合了新闻记者应具有策划职能的要求。

(五)结构趋向最简化

2015年,该部门开设了新媒体平台。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新闻工作者的技能提出了更多元化的要求。因此该部门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记者与编辑之间的界限趋于打破。由于新媒体的多媒体与超文本特性,使报纸记者一改传统的仅限于文本操作的模式,开始具有更多的编辑思维去统筹内容。而由于成本控制等客观原因,编辑也同时被要求兼具记者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每位记者与编辑都趋向成为可以独立策划、采写的内容生产者,形同策划人,使部门的组织结构趋向于下图所示:

这一结构可形成“部门主任——策划人”的二级结构,出现最简化的管理结构,在新媒体对内容制作越来越追求速度化的态势下,它的效率可趋于最大化。同时,多技能角色的普遍形成,也使得策划来源多元化,策划权力有下行并分散的趋向。

三、结构变化分析

纵观该部门的结构变化过程,看上去是首席记者这一岗位的存在与取消带来了变化,实质上则是策划从以部门主任策划为主体,逐渐下行为以记者策划为主体。

(一)策劃权力的第一次下行

在部门尚未设定首席记者这一岗位之前,部门的策划权力,主要掌握在部门主任手中,记者与编辑虽然也有策划职能,但参与度不够高,也并不拥有最后的决策权。

初期结构中的首席记者,其名义虽为“记者”,实质上负有一定的策划、审核报道内容责任,对部门主任起到辅助作用,更近似于策划人的角色。在部门主任还负担其他工作的时候,首席记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门主任对策划的介入,此时策划权力出现了第一次下行。

但这一环节的出现,客观上造成了管理层级的多级化,改变了“部门主任——编辑——记者”的原有扁平化结构,而部门主任又不可能在现实中完全放弃对内容生产的介入,因此 “首席记者——编辑——记者”这样的管理结构无法独立运作,反而形成了复杂结构,内容生产效率打折扣的情况经常出现。

(二)策划权力的第二次下行

后来,部门内取消了首席记者这一岗位,恢复“部门主任——编辑——记者”的管理结构,部门主任进行内容最终裁量与审核,编辑取代首席记者的角色,与记者进行常规内容的策划,部门主任负责重大策划。此时,策划权力有一部分分配到了编辑手中,实现了第二次下行。

由于首席记者岗位只有一人,而编辑岗位有两到三人,因此这次策划权力的下行,扩大了参与权力分配的范围,增加了人数,客观上实现了策划来源的多元化,减轻了对部门主任这一单一策划来源的依赖。同时,由于这一阶段编辑与记者之间的互动成为主要互动,横向传播最为活跃,使得部门整体的策划、协调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策划权力的全面分配

在该部门最近一次的结构调整中,编辑与记者的界限趋于消失,多技能的具备,使得每个编辑、记者都同时具有采、编能力,策划能力也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虽然部门主任仍有策划职能,但实质上部门内容生产中的大部分策划,均由编辑、记者生产,且逐渐有这样的趋势出现:谁提出重要策划,谁就有申请调动部门资源的资格,相当于担任策划人,而部门主任只负责裁量与统筹。而在很多时候,结合新媒体内容生产的特性,由一人独立完成策划的情况很常见,对部门资源的利用也更加便捷、迅速,使内容生产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在这一阶段,策划权力进行了第三次下行,分散到所有编辑、记者手中,是权力分配最彻底的一次。当然,这一情况的出现,要以部门主任乐于放权作为前提,否则仍将恢复到部门主任决策为主的旧有体系之中,既无法调动记者编辑的积极性,也使策划的丰富性受到极大制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该部门管理结构的变化,其实是伴随着策划权力的再分配进行的。在复杂管理结构下,虽有专门设立的策划人角色,但并未真正实现策划来源的多元化,策划权力掌握在部门主任与首席记者手中。反而在结构趋简的过程中,策劃来源变得越来越多元。

在新媒体环境下,有声音认为传统工业化媒体里的“主编本位”现象将要消失。而如果把一个部门看做一个媒体缩影的话,可以把由部门主任掌握策划权力的现象,视为“部门主任本位”,那么这一现象或者也将消失。

策划权力的下行与分散,是面对新媒体环境的自然应变。不过这一应变,对采编人员的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否则,其运作效率甚至将不如部门主任主导策划权力的时期。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2]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3]陈序.主编死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0.

猜你喜欢
组织结构策划报纸
古蜀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确实不容易
基于企业再造理论的国企组织结构变革探讨
跨国公司组织及权限和中国企业对比研究
企业创新管理的思考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非常魔典
《海洋岛屿与国防》栏目获省优秀选题策划奖
因影像 更感同身受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