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2017-10-21 04:11张平平
科学导报·学术 2017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张平平

摘 要: 2013年8月19日,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作出如下指示:“我党需将经济建设视作中心工作,而将意识形态工作看作是党极其关键的任务。”思政教育,即通过对人开展思想工作,增强和提升个体的思政素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均衡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基于哲学的视角呈现了人类的本质和内在的发展规律。科学判断和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并对之前的思政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今后的思政教育工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2-0032-02

1 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

思政教育,即社会或是社会群体通过某种思想理念、政治思维或是道德规范,对内部成员开展目的明显、计划性强的社会活动,让他们能够树立起和社会相匹配的思想品德。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思政教育学最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核心依据。形成科学的思想,需要以克思主义为牵引,此乃人类在常年实践中得出的理论。一旦和上述轨道偏离,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不仅降低了教育效果,同时也会对个人成长带来损伤。

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从本质上看,人是社会关系之间的总和”。当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发生变动之后,人也会有很大的转变。由此可知:人的本质实际上有可变性。一个人的想法若是不为社会所认可,则必然会被社会所驱逐。然而,若个体找到了身上的思想矛盾,结合社会的需求对人才思想作出调整,形成了科学的人生观,那么社会也会慢慢地认可他。

队伍建设:思政队伍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3]。对队伍进行建设的早期,我们需投入比较多的人力或是物力,来维护组织结构的完整。同时,需作出努力地创新,切不可在初期阶段不停止;需对人员进行素质培养。特别是领导人员,需对其进行规范、合理地筛选。唯有那些能力较强的人,才能升格为管理层。

2 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内涵

2.1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

人性问题,可以说是长期以来被争论不休的哲学难题。有关人性,人类有的理解大多比较偏、狭隘。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现实规定性(含理想规定性)较为注重,使人性问题也上升到了更高的理论高地。马克思认为:“思辩暂停的地方,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对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进行描述和验证的起点。”所以,人学理论并未将抽象的人视作出发点,“并未处于某个虚拟的、远离世界或是群居的人。相反,他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下,能够透过经验对其进行观察的人。”前提条件:“现实的个人,这也是活动及其生活的必备条件。”人學理论,指导人类对教育对象进行分析[4],为明确思政教育活动及其目标提供了全新的逻辑和理论依据。

2.2 “实践”是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于人的思考,马克思并未简单地出于好奇,同时也并未沉思。相反,它是以付诸实践为支撑作出的理论批判。对人的关心,马克思并未简单地停留于道德伤感或是义愤上,更多的是对革命提出诉求。他将实践,全都纳入到辩证法的范畴。自此,人类的历史观挣脱了主观愿望,也不再受宿命论的影响。对共产主义进行改造,目的在于结束无人性,使人类得到彻底地解放。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解放”、“自由发展”说到底是由生产力、社会关系这两大因素共同决定。人的解放以及自由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恰当的社会关系。先进的生产力,为人的解放以及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条件。生产力增长,有助于从根本上消灭和减少异化。当人类的需求获得满足,其他层次的需要会引导实践脱离于肉体规定性,其内涵变得更为丰富。由此说明:人的解放也变得更加自由。思政教育,其宗旨在于提升人之存在价值、彰显人的本质,健全人性、使其得到更好地发展。传统思政教育,应当向人本思政教育方向转变,形成科学、健全的思政教育体系,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3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3.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从前僵化或是教条化的思政教育,过于关注个人创造的社会价值。设立的教育目标,太过理想化。很长的时间里,国人的思想均受到社会本位主义的干扰,倾向于将个体的社会价值及其自我价值之间进行对立,对社会价值过多地关注,而不考虑自我价值。从前的思政教育,将集体主义看作是反个性甚至是反个人利益,不考虑个人利益以及个性自由。上述错误的集体主义,对个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进行了扼杀。“人的均衡发展,指的是全社会以及个体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二者共同制约、彼此牵制。”新形势下,思政教育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价值定位作出科学地定位,促进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自我价值的内在统一。需将集体、个人利益进行统筹,不仅要引导个人合理地追求个人的利益,也应当避免极端主义过多地对集体利益造成损伤。“人的需要,即和人性相符、能够提升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对主体地位进行巩固的需要。”思政教育,其最大的实践价值: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实现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唯有树立起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自我价值三者有效统一的价值观,才能适应社会和个体的协调发展[5]。

3.2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转变:

传统思政教育,对政治和道德教育太过关注。教育内容上,相对比较狭隘、单一。教育目标:培育服从命令的人,而不考虑个体的创造性、能力,忽略了独立自主以及自我奋斗等品性。显然,传统思政教育并未引导个人更好地发挥功能,对个体的进取心以及创造力进行了扼杀,阻碍了个体发展。以人学思想为牵引,思政教育需从之前的“道德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从根本上提升个体的综合素养。人的均衡发展,相当于对自由发展所作的设想。关于人的解释,马克思相当关注。在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描述时,恩格斯曾提到:“人最终还是会成为和社会连接的主人,成为大自然和自己的主人——也就是自由的人。”人的自由发展,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甚至是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换句话说,人的均衡发展可理解为思政教育的开展目的。思政教育,其宗旨在于提升人之存在价值、彰显人的本质,健全人性、使其得到更好地发展。传统思政教育,应当向人本思政教育方向转变,建立合理的思政教育体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3.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转变:

以人学思想为牵引和理论依据,我们需促进社会规范和自主创造之间的良性互动,明确与此配套的思政教育体系和方法。在改善灌输效果的基础上,培育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引导和鼓励受教育者主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树立起主体精神,让他们可以用主体的角色融入教育,促进自我教育。“基于方法论的视角,思政教育需通过双重情境化来开展实践,使教育内容能够和教育主体双方实现良性共存。”需明确以受教育者为主导,由教育者牵头,促进两大主体活动方式之间统筹结合的不同方法体系。故此,教育者应当对各类教育对象进行把控,了解他们的共同特点以及个性差异。结合各类主体的思想状态,提出针对性的计划和不同层级的需求。借助多元化的方法,处理他们在思想上的各种矛盾以及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切不可先入为主或是千人一法。唯有如此,个体的才智及其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受教育者,才能有所感知、领悟或是体会,能够开展有价值的建构活动。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并获取较好的文化认同,为社会注入新鲜的生机、血液。

4 结语

通过前述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符合21世纪的时代精神。人类的思想完善,需以“人学观”为理论参考。唯有遵循社会性的规范和行为原则,找到全新的路径和方法、自主地开拓创新,对思政工作进行深化开展,此乃国家在本世纪的历史重任。明确思政教育的关键点,处理好内在联系,设计合理的教育课程,有助于更好地建设精神文明,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发友.交往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换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09:22-26.

[2] 田琳.交往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甘伊玲.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 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 2014(15):39-40.

[5] 齐敏, 许凤华.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4):91-9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