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存笔先”中的“意”

2017-10-22 10:16李爱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境界情感

李爱芹

摘 要:通过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之意;继而深层次探讨中国绘画重“意”的理论表现;并总结如何践行“意”来浅析由“意存笔先”而引发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意;笔;情感;境界

中图分类号:?J6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153-01

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意存笔先”

“意存筆先”指写字作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意存笔先”的思想最早出现在传为六朝卫铄所作的《笔阵图》中:“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这个“意”也包括作者作画前对所要表达的艺术境界所产生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意欲。如果画家画前没有“意”,只是提笔描摹物体,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的,画家也只能算是个普通的画匠而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画家,正是因为画家先有一定的情意与激情,靠其“意”驱动笔,使胸中的情意和激情迸发出来,这样的绘画作品才能表现出画家的精神状态和意识,即使放笔收画,意犹在。

唐代张彦远在评价顾恺之的用笔时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将“以形写神”归结为“立意用笔”,正式把卫夫人“意在笔先”的美学思想从书法创作中带入中国画实践中来,逐渐在绘画界和理论界达成共识。从而,确立了“意”在绘画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画尽意在”的美学命题。作为艺术的绘画,“传情达意”是其根本,用笔、形象只是个载体,中国画审美主要是“审意”而非单纯的审笔,审墨”。在张彦远看来,一幅绘画作品即使笔墨存在不足,但由于神完意足,事物的本质特征得以表现出来,仍不失为一件佳作,即“笔不周而意周”也。发展到了宋朝郭若虚,他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到如何用笔时,“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在这里郭氏提出了“以意作画”之论,这里的“意”和张彦远的“意”相通。

二、“意存笔先”中“意”在绘画理论中的体现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以意作画”等皆是中国绘画重“意”的理论表现,中国绘画由“意”引发而演变形成的“意境论”也响彻画坛。它的提出和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宗炳的《画山水序》,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山水论,他在这篇画论中提出了写山水之神的观点。

“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画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具象范围去感受、丰富和联想,追求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以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满足和快乐。画家作画都是主体艺术思维和审美创作的结晶,主体的“意”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艺术品位优劣,故清方薰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在绘画作品构思活动中,主体只有通过澄心静怀,以自然景物触发兴会的契机,使自己与客体“心物感应”物我交融,情景互渗,在意会中让自己的生命律动与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律动相互合拍、谐调一致,才能深深地体验到客体那种内在的神韵灵气,由此表现出的艺术作品,才会具有极高的审美意境。

三、“意存笔先”的审美价值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中“意”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我认为:践行生活是生成意象源泉的思想。意象中的意作为一种精神、思想、情感,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应该从生活中感悟,在大自然中获取。

人的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大自然是不停发展的,它包含着取之不尽的意和象;世界中存在着无穷无尽的题材,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能够不断获得新鲜的艺术感受。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先生论画竹:“园中之竹”,“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由现实生活中的竹子,经过画家内心意匠的特殊处理最终成为纸上的艺术作品,它不仅仅是竹子,而是融合了画家的“意气”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艺术意义。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唐人张彦远这一理论的发现推动了艺术理论的发展,对后世绘画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唐之后,宋代繁盛的文人画更是将“意”推向了高潮,郭熙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强调的是一种修养的至高境界,心境高才能画意高;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晁补之的“遗物以观物,画写物外形”皆是重“意”的表现。可见,“意”在中国绘画论中根深蒂固,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着自我意识的画家,首先强调的是个体独立而又丰富内心世界的“意”。

四、结语

“意存笔先”强调融化物我,创造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之效果。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在绘画艺术上,在书法与篆刻上也有更深的体现,它们的结合在达意抒情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结,从而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意存笔先”中的“意”所体现出来的哲学内涵也将成为理论学者研究的新课题,这一理论成就也推动着现代艺术创作又有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2]韩林德.著境生象外[M].北京:三联书店,1995.

[3]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七).[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endprint

猜你喜欢
境界情感
情感
台上
境界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最高境界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最高境界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