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的培育途径研究

2017-10-22 21:29李乐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

李乐虎

摘 要:文章提出了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培育的五大途径坚持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注重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化促进就业指导方式的时代化实现组织建构的科学化推动社会机制的服务化。

关键词:就业;就业意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207-02

一、以人为本——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培育的逻辑起点

我们应正确认识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对于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客观评价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及其所引发的可预见的后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置于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来认识,并对大学生就业意识观念现代化过程进行系统反思,有助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对“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进行理性分析,并对大学生就业进行科学指导。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坚持以人为本,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就业指导的永恒主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科学认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使就业指导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的需要,既与时俱进又相互促进,统筹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就业的和谐发展,服务于大学生的现实生存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的统一。它客观上要求把大学生的生存、发展问题与就业指导目标统一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活动之中,充分探究解决大学生因“人力资本不足,社会资本匾乏”而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并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本”提升到“人”、“本”高度上来认识。教育部曾要求各高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纳入德育课,并强调“各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及其建设事宜”,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些正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应有之意。因此,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就业意识,促使大学生终身教育意识与社会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演进,合理利用社会评价,积极调整心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的生成,达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的应对方略。

二、就业指导中心功能化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生成的前提

从高校的角度来讲,关键是如何理解与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功能化。大学生自主择业,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择业的自由,但不是学校对学生不管了,而是责任更大,任务更重了。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哑待重新认识,对于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领悟“功能”与“功能化”要旨

“功能',一词源于《汉书杜钦传》,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功能力,二是功效与作用。认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就要探究其内部结构及其工作方式,并将其置于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中,考察其对大学生个体及其“人与社会的双向建构”的作用。“就业指导中心功能化”是要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理性审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应有功能,重新构建为“人”服务的就业指导模式的过程。就业指导中心至少具有研究就业市场动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架信息枢纽三项重要功能。要实现就业指导中心“功能化”,首先要按照由宏观到微觀的认识顺序,这里所说的宏观,是指要在对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把握中感受大学生个体差异的根源,并将其演变为生动的就业指导实践同时,也要注重从微观上探究如何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方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枢纽功能,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微观要着眼于具体操作并深入到就业指导理论,由小见大,知微见著,窥一斑而见全豹,加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二)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

应当说,作为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符合“人职匹配”的原则,要求就业指导人员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如掌握相应的人才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及敬业和奉献精神。目前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配置尚有不合理之处一是人员结构问题二是专业知识结构问题。二是人员的学历结构。解决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配备问题尤为迫切。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的生成,在一定层面上说,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员。但是,由于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指导影响力和公信力,使得学生对就业指导中心的期待偏低见表。与此同时,要使大学生具备现代就业意识,就业指导人员本身需要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把握时代脉搏。可利用毕业生招聘会、咨询问题的现场、“就业基地”参与深层次的探究力度。有在就业指导中心功能化彰显的前提下,家庭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因素等影响大学

生现代就业意识生成的诱因,才能得以匡正。

三、就业指导方式时代化——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生成的现实根基

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的生成,离不开高校就业指导方式的时代化。就业指导所面临的选择不可能是简单的“适应”,而是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将前瞻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性作为提升的重点,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提升大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增强人们求学的能力、求职的能力、保职的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一)求学能力的培养上加强生成的多边性与多样性

在求学能力指导上的多边性是指对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的培育上不再囿于以往的单向活动,而重视开发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关系,生成多边互动型指导方法。走出以是注重对事物管理的追求,从而丢失了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就业管理理念,从理论上讲,职能部门作为掌管某一方面管理事务的特权拥有者,有时还会凌驾于直线指挥者之上。事实上,采取一定手段应对“就业率”正是对这一“理论”的印证,致使对大学生的长远利益实现关注甚少。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变更与设置须引起高度重视。endprint

(二)回归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隶属关系

高校成立了“招就处”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独立建制的处级单位”,以提升就业机构级别的方式来加强就业工作,结果导致管理层次的增加。层次的增加会导致人员和机构的增加并在管理目标不变的情况下相互制肘,同时会直接影响高校的管理效能,突出表现在学工部处所履行的大学生思想教育职能仅仅针对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而对大四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移位给“招就处”或“就业指导中心”。同理,学工部处在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現代就业意识培育方面失去了依托。而独立出来的就业机构仅从政策与就业形势上体现其思想教育,对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就业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以事物为目的的就业管理理念,导致以追逐“就业率”为目的的管理理念也势必责难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四、社会机制服务化——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生成的实践保证

第一,有利于就业指导中心践行其“功能化”。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疲于应对大学生就业的具体事务,在探究大学生就业市场动态以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精力投资不足,其主要精力投入到寻找“就业信息”中,致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功能“单一化”。毕业生的“派遣”时间的调整,即有利于就业指导中心履行期职能,更有利于从充当“政府”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关注自身的职能建设和如何提升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的生成上来。

第二,有利于毕业生质量的提高,结束“早产儿”时代。实际上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必须关注其质量,以期减少搜寻成本的投入。质量是一所大学立足于市场的生命线,这已经是世界上各大学公认的理念,也是教育界的共识。一所大学社会声望值得提高,不同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那样依靠广告的效应,获得“用户”的认可,而是依托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以及其大学功能的充分展示。因此,关注大学生的质量亦即毕业生的素质问题,既有利于大学生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双向和谐构建”,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社会评价和社会认可度的提高。

第三,减少“注水”就业率,提高大学社会声誉。国家教育部公布各高校的就业率,其目的是促使大学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其课程建设、专业结构、软硬件建设、毕业生质量等与大学的资质相一致。然而,部分高校在就业率的统计上,利用“灵活就业”这一政策或“就业率”统计的一些空档,对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找到就业单位的“准毕业生”,迫使其想办法并穷尽一切可能寻找一个“托”,迫使大学生个体在未走入社会之前即要受到未找到工作的“熬煎”,还要应对学校的“就业规则”,使得大学生“生涯发展”遭致迷茫与困惑。因此,以“毕业”论资格,既可以避免与“考研、考公务员”等冲突,也可以为学生完成学业以及理性审视“生涯发展”和就业目标”留有思考的空间。关注大学的真实就业率,就是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的问题。同时也可避免目前的“何时进行高校的就业率统计等问题”之争。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