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如何借力“一带一路”走出去

2017-10-23 07:25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7年5期
关键词:倡议港口一带

备受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5月14日~15日在北京举行。借力“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机遇更多、底气更足。如何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渣打银行北京分行总监杨国虹。

1 “一带一路”:全球区域合作新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杨国虹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蕴藏了无限的机遇。

杨国虹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 %和29 %。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市场前景广阔,但面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难题。“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随着项目领域继续拓宽,参与地区和国家进一步增加,杨国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企业全球布局以及金融市场改革提速的重要引擎,也为全球区域间和跨区域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

2 做好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规划

毋庸置疑,中资企业借力“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不但引领企业进行海外拓展,为企业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契机,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丰厚福祉。杨国虹建议,中资企业要考虑企业投资收益、国家战略需要和所在国社会效益等多方利益,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所在国发展需要,通过“走出去”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合作、互利共赢,打造具有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性质的合作项目。在具体建议上,她给出以下几点举措。

第一,立足产业分工大布局,积极对接沿线国家的产业需求,加强产业合作,通过产业合作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以企业为载体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对接整合,提高区域经济深度融合。

第二,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互联互通。杨国虹说,产业园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中资企业通过产业园区,有效培育了优势产业,推动国家经济战略转型。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需要基础设施,更需要经济发展平台。互联互通的主要问题是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联而不通、通而不畅。东南亚柬缅越等国港口基础设施滞后,通关便利化程度較低,通而不畅制约经贸往来。可以利用我国港口企业技术资金优势,“组团”投资港口建设并建设配套产业园,保证港口货源。

第三,深入了解当地政策,加强风险管控。杨国虹表示,如何管理“一带一路”项目的风险非常重要,包括信贷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但更重要的是项目运营过程面临的风险。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项目要确保能够管好风险,应当深入了解当地政策,积极和当地机构合作,这些机构在当地有悠久的历史,对当地的法律、文化、政治生态等都有很深的理解,能更好地管理风险。中资走出去必须与了解中西文化的跨国银行联谊交流,通过他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当地政治生态、法律环境以及营商模式和文化了解,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时稳步发展。

第四,加强企业与政府的协作,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杨国虹建议,要合理界定和发挥我国政府、企业及智库等非官方组织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合力。政府做好对外政策沟通协调,营造良好合作环境,对内强化统筹协调,如设立“一带一路”建设部际协调机制和有关省市参加的地区发展协调机制,内外结合,统筹兼顾,既发挥各部门各地区的积极性,又要避免“一哄而上”和恶性竞争。要树立企业贸易投资合作主体的地位,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降低一些国家的疑虑。同时,也要引导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守法诚信经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好中国驻外领事馆的资源,运用社会资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或扩建中国城,通过中国美食、武术馆、中医馆等让更多的当地居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王晶晶,2017-05-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倡议港口一带
《威海港口》
Fog
倡议书的写法
港口上的笑脸
Happy Afternoon Tea
去港口走走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