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四结合”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2017-10-24 02:33李久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改革职业高职

◎李久昌

高职教育研究

“六步四结合”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李久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研究中心,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编者的话:“六步四结合”是2013年以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课程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影响高职课程教学的六大要素的序化,建构课程教学模式的结构模型,为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具有普适性、操作性的“轨范”。该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基于“六步四结合”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项目,获2016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发行了基于“六步四结合”模式的创新型教材26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高职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及省内的部分同类院校已参照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制定了该校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为再次展现“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特选编7篇论文在此集结刊发,以飨读者。

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的永恒主题,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重点和难点。通过对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性地提出了“六步四结合”高职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建立了有效可行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策进机制,从技术、方法层面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轨范”,提供了有效的路径、策略和标准,解决了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层面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推广实施价值。

高职;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教学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使命与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1]。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提高竞争力的核心组成,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3]。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多彩,众多高职院校围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与实践,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4]。然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多层次的,既有宏观层面的课程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的研究与改革,也有中观层面的课程标准、内容设计的研究与改革,更有微观层面的课程实施的改革[5]。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而言,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与微观层面的课程实施的改革显得更为现实、迫切和可能[6-8]。认真梳理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目前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开发研究较多,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较少,以系统论的观念对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行为、评价考核、教材建设等课程实施的诸因素进行整体、系统研究与设计的更是缺乏。

通过对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总结、提炼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明确了高职院校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的六个核心要素和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给出了“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的标准,建立了“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策进机制与策略,从技术、方法层面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轨范”,指出了有效的路径、策略和标准,丰富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解决了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层面的主要问题,为同类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重要推广实施价值。

一、“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从21世纪初起,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文件,特别是2006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11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2014 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2015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这些政策文件都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明确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进一步阐述了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根基。因此,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选择。

我们按照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对高职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课程教学模式的几个核心概念,抽取构建了组织和实施高职课程教学的六个核心要素即 “六步”;在分析六个核心要素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归纳出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四结合”;提出了“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的策略及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了有效可行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策进机制,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轨范”,丰富了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理论。

二、“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必须重点突出的六个要素

尽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纷呈,但是都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必须包含六大要素,即: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训练平台、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反映在教学模式中,即“六步”,也是用以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的紧密相连的六个核心要素。课程定位:课程职业活动分析对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描述并定位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所要达到的基础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内容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训练任务、训练课题等),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根据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完成的与职业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的渗透原理、规则、方法、程序的项目任务或课题;训练平台:职业活动训练平台,是根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需要,在项目训练中所使用的、符合职业活动实际的情境、工具、资料、素材等;教学过程:能力及素质训练与知识理论认知一体化安排,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系列活动;考核评价: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标准,将完成项目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六步”简称需求、目标、项目、平台、一体化、评价。这“六步”是有顺序的,体现了“以课程目标为基础,课程内容(项目)为核心,课程实施为关键”的课程设计逻辑序列,这“六步”密切相连,步步相扣,不可逆转。

(二)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

“六步”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必须重点突出的六个核心要素,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和实施,还必须有相应的原则来加以框定和指明,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实施中还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四结合”。“四结合”是对“六步”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是保证“六步”顺利实现的关键和着力点。其目的是提高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的符合度,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地缩短“所用”与“所学”之间的差距。也正是有了这四个原则性的规定才使得我们的“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真正具有了高职的特点。

课程设置必须与岗位职业能力结合:它是“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要求课程目标必须以完成岗位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为导向来设定,体现了课程属性与职业活动属性的一致性。

教学过程必须与职业工作过程结合:教学内容必须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或业务活动的内容为根据来构建,体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教学内容必须与职业工作任务结合:教学组织必须与实施以岗位工作过程和实际情境为逻辑来安排,体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一致性。

考核评价必须与职业能力养成结合:课程考核必须以岗位工作规程、作业标准等为规范来进行,体现了教学过程与评价的一致性。

总之,“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用于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的六个核心要素在四个原则规定下的有机组合,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该模式强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素质需求为依据,确定明确、具体、适中、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设计能力及素质训练项目及素材;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室)为平台,以真实的职业活动任务为素材;以能力及素质训练项目任务为载体;根据学生能力及素质形成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进行能力及素质训练,在能力及素质训练的过程中认知和积累知识;课程评价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标准,将完成项目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项目完成情况的形成性考核为主。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对接岗位”。“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是必须切实做好职业活动调研,熟悉和掌握岗位(群)工作过程、环境和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实际需求,使课程教学始终与职业活动保持同步。“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熟悉和掌握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职业的核心能力(“双核心”),并使之有机结合。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以项目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了职业导向、模块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涵盖了职业能力需求、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平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高职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和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彰显职教特色的相辅相成的完整系统。采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技术路线,形成了“职业能力为舵,实践和应用能力为帆”的课程新理念,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提出了一般性的标准和“轨范”,为解决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

三、“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三个重要理念

(一)课程对接岗位

课程对接岗位的含义是: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能力结合;课程目标以完成岗位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为导向来设定;教学内容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或业务活动的内容为根据来构建;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岗位工作过程和实际情境为逻辑来安排;课程考核以岗位工作规程、作业标准等为规范来进行。其目的是提高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的符合度,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地缩短“所用”与“所学”之间的差距。

(二)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职业操作技能和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而职业核心能力是指职业岗位(群)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

(三)“双核心”理论

“双核心”指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职业的核心能力,“双核心”是“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也是推动“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专业的核心知识是为实现特定的职业能力而选取的必须够用的专业知识。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特征,职业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必需、够用”为度,应根据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职业能力形成、提高的需求来选择知识,不应讲究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

四、“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必须按照“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完成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之间是整体、部分和具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统一性。虽然,各个层次说课程的要素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同,但必须确保三个层次的一致性,不可相互矛盾。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及实施环节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是按照系统论思想,遵循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出的一个教学改革新观念。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应立足高职层次,突出高职特点,以高职课程教学质量观为指导,突出“六步四结合”的六个要素,遵循“六步四结合”的四个基本原则,认真周密设计,精心组织实施。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管理信息、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定位、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及资料使用、教学参考资料、工具资料、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十项。

课程定位其实就是课程职业能力需求分析,需要说明本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阐述本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中起到的支撑作用,明确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性质。课程教学设计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课程基础能力目标、课程社会能力目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块和学时分配、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课程教学进度设计、第一次课设计梗概、考核方案设计(考核组成、考核标准与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时空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和程序。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在集体中实施,也可以在小组中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不尽相同。常见的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形式。教材及资料选用应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规划教材或根据项目内容的范围自编讲义。教学参考资料主要包括纸质图书、电子资料、网络资料、自制资料和共享型教学资源等。工具资料主要包括本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时所用的普通工具、专用工具、各种原材料,甚至多媒体环境、专业专用教室、实训室、实验室等。工具资料的选用要从学院的实际出发,要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主要是指课程的重点、难点、解决方法及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与方法。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主要是将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专用术语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体现出来。

(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及实施环节

课程单元通常是指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单项训练项目。单元内也可以包含多个相互联系的子项目。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教学模块,也可以由多个教学模块组成。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要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衔接,必须根据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安排的课程目标、学生实际、本单元课与前承后续课程单元之间的关系,认真进行构思和设计。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单元的基本信息、课程单元教学目标(基础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训练任务或案例、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参考资料与工具材料、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步骤名称、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分配、课外/课内)、本单元作业安排、课后反思与总结。

课程单元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单元标题、授课对象和教学时数。课程单元的基本信息应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保持一致。课程单元教学目标要突出能力目标,首先要准确叙述能力目标,然后确定基础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课程单元教学目标要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目标一致,包括基础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目标必须明确、具体、适中、可检验,并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相衔接。训练任务或案例是指为了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完成的训练任务或案例的描述。根据单元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学生设计、选择一定数量的训练项目,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时间,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操作能力。在单元教学设计时,既要设计和选择好项目,也要对项目的进行详细描述。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设计的目的、依据,对应的能力和实施要求等。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必须明确,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的难点。同时提出解决重点、难点的具体策略。参考资料包括教材以及其他纸质资料、音像资料、训练素材等,工具和材料的选取既要服从于项目训练的需要,又要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做到可行性和实效性有机结合。教学活动设计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对课程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步骤的设计。每一个活动步骤都应有名称、具体的内容和时间分配,有教师的主要活动和学生的主要活动。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而不是教师主体。基于学生的“学”,设计教师的“教”,使“教师教”有效服务于“学生学”。本单元作业安排是指在本单元教学活动结束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拓展、提升所学知识和能力,要设计安排适量的作业。作业的内容可以是项目训练、习题或者讨论等,作业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口头和实际操作等。无论选择何种内容、何种形式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所学内容,有所拓展、有所提升。决不可将教学过程中的项目简单复制。课后反思与总结是指在课程单元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实施过程及效果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不断改进,持续提高。

(三)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环节

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是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的具体化,必须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相衔接,将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得以体现和落实。教师可以选择最能体现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或者项目中的一个组成部门作为一堂课。

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与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活动设计、作业安排、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与总结。

课题是指本次课教学内容的题目,而非单元课题。课时统一规定为2课时。一次课可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也可能是一个项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内容的选取上应注意其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教学目标是指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服从于单元教学目标。目标包括基础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目标必须明确、具体、适中、可检验,并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相衔接。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活动设计、作业安排和课后反思与总结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要求类似。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直观呈现,是外部支撑点,通过板书可以观察到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对其内容、表现形式、书写位置及时机认真设计,合理规划,要做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具体系统。

五、“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的评价

(一)评价标准

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是衡量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师课程教学效果的“标杆”。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不仅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进行“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就必须建立和实施与之配套的体现相同教学质量观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围绕“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基本原则和要求来构建。其修正了学科型课程评价主要看教师“讲”不“讲”得好的严重缺陷,将核心指向转变为主要看学生“练”不“练”得好。即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完成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实现课程能力目标的实际状况和教师进行职业活动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教学设计及实施、专业技能操作和指导学生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使课程评价标准真正成为先进高职教学质量观的载体。其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验收评价标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验收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设计验收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评价体系。“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设计验收评价要点如右图所示。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设计验收评价要点图

(二)评价方式

1.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评价方式

设计文稿审核:所有任课教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并及时报送所在教研室,由教研室审核通过后报送所在院(部)教学科,由系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进行评审考核,对不合要求的与教师交换意见,退回修订,修订后重新评审,直至修改通过。

说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文稿评审通过后,由教师配合演示文稿,向与会专家说课程教学整体设计,阐明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构思思路、主要设计内容、特点与创新之处等,并进行答辩。

2.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价方式

设计文稿审核:按照课程整体设计文稿审核流程进行审核,并反复修改,直至通过为止。

说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比赛:任课教师任意选择一个单元的课程设计在所在院(部)进行说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初赛,胜出者参加全院说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复赛。

3.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方式

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评价主要采用随堂听课和现场检测的方式进行,同时可以附以听评课教师当场组织学生评教的方式。

六、“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策进机制与策略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院、全员参与的全校性的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成功实施需要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政策环境的共同作用。为此,我们出台了相关文件,建立了“全员参与、重点指导、示范带动、整体提高”的教学改革策进机制,实施了“任务驱动、以会代训、深入调研、集体研讨、以赛提效”等策略,全面、有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一)强化考核与激励,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动力

课程教学改革能否落到实处,最终取决于教师队伍对待课程教学改革的态度、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等方面是否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是教师观念、知识和能力“重构”的过程,必须有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认同和积极参与。通过全面动员,建立激励机制,促使全体教师在思想上认同课程教学改革、赞成课程教学改革,在行动上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如全员参与、签订任务责任书;开展教学能力测评;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师课时津贴;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优先;对消极应付课程教学改革或者成效不好的教师提出限期整改或换岗要求等。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动力,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思想和行动保障。

(二)校本培养,提升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众多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有力证明,成功的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是立足校本的改革。任何缺少“校本化”的“拿来主义”、简单移植和模仿的课程教学改革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加大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力度。为此,我们先后邀请赵志群、马树超、戴士弘等全国知名课程教学改革专家走进校内举办专题讲座、集中培训;成立课改小组,开展校本问题研究培训,解决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问题,提高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专家指导、示范带动,引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加速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全新的事物,需要政策和技术指导上的有力推动。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全院性的规划、安排、人财物调配和综合考核。成立院级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培训、指导工作。系部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具体负责本系部该项工作的推动、组织管理工作。选取不同类型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专家帮扶、重点指导,促使其能够引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对全院教师起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大投入,为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条件保障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强调从学校教学条件的现实状态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基于教学资源的现实并不意味着迁就教学条件,而是应该根据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大投入,以课程教学改革带动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和高水平实施提供保障。为此,我们以全面振兴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强实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契合度;以高技能人才引进为抓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加大课程教学的日常投入力度,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财力保障。

(五)加强研究,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持续推进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在现代高职课程论引领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既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持续开展离不开课程理论的深度指导。所以,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者。教师要在改革中研究、在研究中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研究者”,对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积极应用于教学中,促进理论研究成果和改革实践成效的“双丰收”。

七、“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边总结的方针,遵循“理论先行、行政推动、全员参与、绩效评估”的基本原则,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并在学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的思维定势,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确定、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职业活动训练平台建立、‘教、学、做’一体化、形成性考核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六个核心要素;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全新理念和模式,为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轨范”。

(二)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科学、规范、可操作的“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标准,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高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可操作、可检验、可监控的评价体系。

(三)围绕“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了立体的、多元的、多途径的教师培训体系,形成了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

(四)建立了“六步四结合”创新型教材的开发机制,配套出台了“六步四结合”创新型教材开发管理办法,并与大象出版社合作出版了26本创新型系列教材。

八、“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广应用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成果已经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推广应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及同类院校的高度关注和好评。马树超、徐国庆、赵志群、戴士弘、栗洪武等知名职教专家对学院基于“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多次与项目组成员就教学改革实施进行交流与指导。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高职集团2014年工作会议上,我们基于“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受到了成员学校的高度关注和普遍好评。高职集团的成员学校及省内的部分同类院校已开始参照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制定了本校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九、结束语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解构了高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要素和逻辑序列,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高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各个要素进行了系统设计,探索建立了有效可行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策进机制,较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帮助教师进一步理清了现代高职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再造了课程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方式、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技术、方法层面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轨范”,具有重要实际推广实施价值。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高职高专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操作方法与评价标准及经典范例实用手册[EB/OL].https://wenku.baidu.com.

[5]刘丰年.基于“六步四结合”的高职课程设计与实施——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为例[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4):56-61.

[6]万平.基于“说课程”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的设计与实施[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255-258.

[7]朱平哲,刘丰年.基于“六步四结合”的高职课程设计与开发——以“Photoshop CS6平面设计”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30(2):97-100.

[8]王莉静.〈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基于“六步四结合”教学模式[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71-75.

Explorationonthereformof teachingmodeof"six stepsand four combinations"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Jiuchang
(Sanmenxia Polytechnic,Sanmenxia472000,China)

Teaching reform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core,focal point and difficult point of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the author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six step fourcombination"of new teaching mod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set up th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reform mechan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It provides the norm for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and solves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has important value of popular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ix steps and four combinations;Curriculum teaching model;Reform in Education

G712

A

1671-9123(2017)03-0046-09

2017-09-01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SJGLX089)

李久昌(1960-),男,山东菏泽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古都学、文化遗产研究和高职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倪玲玲)

猜你喜欢
改革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改革之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改革创新(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