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老年人对公交车让座的不同态度谈中西价值观差异

2017-10-24 22:48胡慧波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
关键词:求同存异价值观

胡慧波

摘 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行为选择的一套思想体系,是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价值判断标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和民族哲学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差异,造成了价值观上的分歧。本文从中美老年人对于公交车让座的不同态度入手,分析研究这一现象所反映的中西价值观各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看待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避免矛盾,促进相互理解,实现有效沟通。

关键词:公交车让座;价值观;尊重礼貌;求同存异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2

1.中美公交车让座之惑

在公交车或地铁上让座在我国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是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对“让座”这一举动的感受却是有差异的。

在我国的公交车上,当有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时,一般他们会乐于接受并致谢,认为接受让座理所应当。有些老年人甚至把公交车让座进一步看为公众的义务,做出了令人咋舌之举。据报道,2010年11月,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老大爷站在身边,网友不问青红皂白纷纷责怪“90后没素质”。更有甚者,同年8月,在石家莊环1路公交车上,一位老人因一位女孩没给其让座,愤怒之下竟直接坐在了女孩的腿上。2013年3月13日,河南郑州一年轻女孩因没给一名60岁左右的老人让座,被对方拽住头发暴打一顿。

反观国外的老年人面对公交车让座,他们的反应却令人疑惑不解。一位中国人到了美国,在公共汽车上发现一位老人走上车来,中国人环顾四周,发现没有空位,于是他主动给老人让座,车内的美国人都十分吃惊,老人也有些生气,问道:“难道我看起来不够健康吗?”同样是这个人,在德国坐公交车时偏又遇见了一位老人,他又主动让座,谁知老人不理他。他很震惊,将老人扶到他的座位旁,硬让老人坐下,老人一下子就弹了起来,并出示了自己的车票,说:“我买的是站票,因此,我不能坐,谢谢!”

2.“公交车让座”现象背后中西不同价值观的表现

中国和欧美国家的老年人对于“公交车让座”的不同反应体现了双方对于自身、他人和社会不同的认知理解和期望诉求,然而这只是两种社会文化观念冲突的冰山一角而已。中国与西方国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在社会环境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中西价值观必然会千差万别。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中西方的交流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为了使中西交流更加顺畅,探讨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2.1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中的大多数。在农业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灌溉、土壤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所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自然有莫名的敬畏,认为冥冥之中有不可见的意志在控制着整个世界。人们将作息习惯与晨昏交替保持一致,将生命周期比作自然万物的兴衰枯荣。加之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稳定,重视农业发展,轻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而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了土地上。

与此相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社会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将人从自然的范畴中分离出来,认为人是万物的统治者。宇宙万物是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机械集合体,人只要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规律就可以利用它们为人类的利益服务。18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使工商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人文主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性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人类力量的壮大使人们更陶醉于对于自然的胜利。

2.2人际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在原始社会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人们逐步意识到,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生存下去,必须进行联合。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来看,儒家思想重视“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重视“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与之争”,佛家思想宣扬“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以个人的牺牲普度众生之苦难。强调以国家民族、宗族家庭为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集体利益,这样才称得上道德上的模范。

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罗马。人们从事渔业和畜牧业,逐水草而居,人口迁徙频繁,城邦分散。在社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必须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力量才能取得成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圈地运动四处可见,在这种生产方式和时代背景之下,“争”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所以,只有在承认个人价值,满足个人需求的情况下才会有集体的存在意义,集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个人目标达成的基础上。

2.3行为方式:人治与法治

中国社会建立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基础上,每个人都是这张关系网上的一个结点。东方文化的传统伦理思想所注重的是亲亲尊尊,尊卑有序,相亲相爱的人伦情谊关系,不习惯从法律角度考虑问题。《弟子规》上有言,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待父母要百依百顺,对亲人应敬爱谦让,对待朋友应言而有信。总而言之,人们习惯做事之前先做人,感情到位了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注重人情往来。

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按规则办事。人性本恶的理论认为人们生来就是罪恶之人,人性与兽性有共通之处,但是不同的是趋利避害的本性又使人具有理性,所以为了保障社会交往中各人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西方人习惯事先订立规则,发挥法律法规监督管制的作用而不依靠道德的约束力量。

3.中西价值观差别的启示——尊重礼貌,求同存异

在中国,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树立的是传统美德的榜样,值得提倡、积极促进和鼓励,同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让不让座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并不是一个人的义务。让座是美德,但不让座不代表道德沦丧。所以,对此问题,年轻人应多一些自觉,弘扬尊老爱幼的优秀道德传统;老年人应多一些理解,遇到让座则心怀感恩,无人让座也要保持理性;公交司机应善意提醒,引导乘客行为。只要各方互相尊重,以礼待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信公交车让座便不会背上“道德绑架”的恶名,冲突也会得到自觉理性的处理。

在国外,人们坚信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同时独立自强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他人奉献应该基于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有座位的年轻人认为自己买票后应该享有入座乘车的待遇。老年人则认为自己老当益壮,接受他人的让座施舍是一种示弱。在此情况下,主动为老年人让座也许不会得到感激,或许还会招来反感。所以,为避免尴尬,我认为年轻人如果看到车上有老年人站着,如果老年人未主动请求让座而自己又有心帮助,可以默默起身,如果老年人需要座位,自然会坐下。

价值观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中西不同国家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各自的价值观也刻上了时代和地域的烙印。只有在交流中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尊重礼貌,求同存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采取得体的交流方式,才能达到交际目的,实现富有成效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林凤梅,李庆云.比较中西价值观差异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

[2]刘雯祺.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及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影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2005.

[3]魏光奇.天人之际: 中西文化观念比较[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翁礼华.态度改变人生.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5]于桂敏,白玫,苏畅.中西价值观差异透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5期,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求同存异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中职少数民族学生德育问题及其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求同存异教学原则的应用
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腾讯、阿里系银行“求同存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汤姆鞋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