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毒蕈中毒25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2017-10-25 06:11吴小东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7期
关键词:毒素器官中毒

余 波,吴小东,陈 忠*

(1.万源市中心医院儿科,四川 达州 636350;2.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四川 成都 610000)

儿童毒蕈中毒25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余 波1,吴小东1,陈 忠2*

(1.万源市中心医院儿科,四川 达州 636350;2.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四川 成都 610000)

目的探讨儿童毒蕈中毒的常见症状、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儿童毒蕈中毒患儿2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的首发症状、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25例患儿毒蕈中毒首发症状多样,炖煮毒蕈组症状轻且预后好,炒食毒蕈组症状重且预后差;25例患儿中以吐泻多见(100.0%),其他依次为腹痛(92%)、意识障碍(20%)、黄疸(4.00%)、消化道出血(4.00%)等。16例患儿出现肝细胞损害,其中2例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高于500 U/L。在内科对症支持治疗下,治愈4例(16%),好转17例(68%),转院2例(8.00%),死亡1例(4.00%)。结论儿童毒蕈中毒表现多样,可累及多器官,后果严重。对于ALT明显升高、伴随多器官功能损伤者预后差。

毒蕈中毒;儿童;临床分析

毒蕈又称毒蘑菇,全球发现的毒蕈种类有200多种,其中我国有上百种,能致死的有20余种[1]。各类毒蕈的毒素种类不同,中毒后表现也有各有不同,其中毒的预后取决于毒蕈种类、救治时间及进食量[2]儿童由于对毒素耐受力较低,中毒后反应更大,预后较成人更严重[3]。在此对我院自2011年至2016年收治的毒蕈中毒患儿2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儿童毒蕈中毒患儿25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毒蕈中毒标准,均有食用毒蕈并出现毒蕈中毒症状。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15岁,中位年龄为6岁。

1.2 方法

统计所有患儿摄入毒蕈方式、就诊时间,首发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总结患儿就诊后的治疗方法(洗胃、静脉补液、保肝对症等),进而分析相关因素和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摄入方式

家属多不能提供食用毒蕈种类及食用剂量,但能提供烹饪方式。其中炒食19例,炖煮6例,食用前毒蕈均有清洗。

2.2 就诊时间

最短就诊时间为摄入后1+小时,最长时间13+小时,平均时间7±0.3小时

2.3 首发症状和体征

呕吐腹泻25例(100%),腹痛23例(92%),肝脏长大6例(24%),意识障碍5例(20%),贫血4例(16%),黄疸3例(12%),少尿/无尿1例(4%),消化道出血1例(4%),抽搐1例(4%)。

2.4 实验室指标

2.4.1 血常规

WBC(11.8±4.11)*10^9/L,其中WBC升高12例(48%),HGB 131±12 g/L,其中贫血3例(12%),PLT 199±21*10^9/L,其中血小板减少2例(8%)。

2.4.2 生化检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63.7±23 u/L,高于2倍正常值16例(64%);总胆红素19.9±8 umol/L,高于2倍正常值14例(56%);肌酐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3例(12%);电解质异常4例(低钠3例,高钾1例),肌钙蛋白升高1例(4%)。

2.4.3 凝血功能

其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者7例(28%)。

2.5 治疗

25例患儿接诊后主要给予洗胃、补液、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所有患儿均收入院继续治疗,其中,有消化道出血患儿予抑酸保护胃黏膜,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给予维生素Kl改善凝血功能,2例转院行血液净化治疗。

2.6 预后

2.6.1 基本情况

25例患儿住院天数5.2±2 d,其中中毒症状消失,体格查体正常且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视为治愈,中毒症状消失、体格检查正常但实验室指标未完成恢复正常者视为好转。25例治愈5例(20%),好转17例(68%),转院2例(8%),1例患儿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电话随访获知回家后死亡。

2.6.2 摄入毒蕈方式与预后

炖煮6例患儿预后良好,转归差的3例均为炒食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摄入毒蕈方式与预后

2.6.3 治疗前ALT值与预后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于2倍正常值16例(64%),其中ALT>500 U/L共2例,ALT<500 U/L者23例,ALT<500 U/L组均治愈或好转,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ALT值与预后

2.6.4 受累器官与预后

毒蕈中毒后主要受累器为胃肠道23人(92%),其次为肝脏20人(80%),累计3个器官以上者2人,1例死亡,1例经血液净化治疗后好转。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受累器官与预后

3 讨 论

毒蕈又称毒蘑菇,俗称野生蕈,我国有百余种毒蕈,约10种可引起人类严重中毒,国内报道中较多的有毒鹅膏菌、鹿花菌等[4-5],其毒素成分为多肽,属中分子物质,主要毒素有类阿托品样毒素、毒蕈碱、神经毒素、溶血毒素、肝毒素等。由于每种毒蕈含一种或多种毒素,故临床中毒症状多样。按中毒类型可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肾损害型以及混合型,其中胃肠炎型最为常见。本文25例中毒者,均有吐泻或腹痛等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胃肠炎型;其次为神经精神症状、黄疸、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等。毒蕈摄入方式与预后有直接相关,炖煮后由于高温破坏毒素,出现中毒症状轻而预后好,短时间爆炒组症状重而预后差。毒蕈中毒所致肝脏损害的患儿预后差 有报道称,毒蕈中毒出现肝脏损害者病情凶险[6]。与本报告中ALT升高组预后差结果吻合。综上可认为ALT值有可能成为评估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此外,本组病例还发现,当出现多器官损伤时预后差。

目前,治疗毒蕈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主要是尽快排除毒素(催吐、洗胃、导泻、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以及保护心、肝、肾和脑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现资料表明血液净化可降低患者体内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有效改善毒蕈中毒症状,以及降低毒蕈中毒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者的病死率[7]。

总之,儿童毒蕈中毒表现各异,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除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外,医务工作者早期识别和处理尤为重要,除了开展血液净化等新技术提高救治水平,掌握毒蕈中毒的高危因素对抢救和判断预后的有重要意义。

[1] 任成山,高全杰,陆海华,等.毒蕈中毒临床类型及特征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781-784.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4-846.

[3]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出版社,2002:2428-2429.

[4] 李 启,雷永良,宋瑞强,梅少林,章 豪.鹅膏肽类毒素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学.2015(11).

[5] 陈作红.2000年以来有毒蘑菇研究新进展[J].菌物学报,2014(03).

R725.7

B

ISSN.2095-8242.2017.47.9156.02

余波,男,汉族,四川达州万源人,医师,大学本科

陈忠,Email:563030605@qq.com

本文编辑:刘帅帅

猜你喜欢
毒素器官中毒
类器官
What Makes You Tired
LC-MS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一类具有毒素的非均匀chemostat模型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ORGANIZED GIVING
中毒
毒蘑菇中毒素的研究进展
使用铅笔会中毒吗
爸爸中毒了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