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准扶贫战略下高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2017-10-26 05:20范俐徐晓斌吴玉琼
大学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特色专业专业建设精准扶贫

范俐 徐晓斌 吴玉琼

[摘 要]精准扶贫与专业建设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项目组探讨了精准扶贫国家战略下高校专业建设内容,对专业服务精准扶贫的机制和模式、培养培训并重的课程体系、支撑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思索,为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做好食品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精准扶贫;专业建设;食品;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054-03

福建省教育厅于2016年推出了以精准扶贫为服务方向的特色专业建设。精准扶贫与专业建设到底是什么关系?在精准扶贫战略下如何进行专业建设?本文结合武夷学院食品专业建设,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 精准扶贫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一) 国家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精准扶贫与专业建设两者的逻辑关系可看作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战略决定战术,战术决定成败。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要求,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家战略。[1]精准扶贫战略指导着全国各部委、地方、社会各行业的工作目标、重心和资源调配,也相应产生了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劳动力扶贫、生态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等交叉领域。

以精准扶贫为服务方向的特色专业建设,应归属于教育扶贫框架之下,从高等教育和专业建设角度服务于精准扶贫国家战略,推进地方高等院校转为应用型,为当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真正发挥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从系统论角度看,一个系统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整体,每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与作用,系统本身具有整体功能。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是一个大系统,教育扶贫为一个子系统,专业就是一个基本要素,有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与教育、产业、人才培养、劳动力培训、服务社会等各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专业建设在精准扶贫的人力资本和人才培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在社会、政治、經济、文化等方面有其内隐的扶贫价值,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三)不同主体间的互通互联关系

精准扶贫主体呈现多元化与立体化,有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和贫困人口等。贫困人口即是主体又是扶贫对象,是最有力的原动力之一,可通过提供劳动力和产品原料,提高就业能力、技术能力和精神状态等来摆脱物质与精神的贫困。[2]政府作为最重要的主体,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宏观调控、资源调配,起着主导、引导、指导和督导作用;企业作为中坚动力主体,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建立商品关系,提供设备设施和技术,提供就业机会和市场。[3]

高校是教育扶贫与智力扶贫的主体,一方面通过“奖、贷、勤、助、免”资助政策体系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大学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精神与情感的慰藉,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所要面对的问题,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真正激发贫困学生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另一方面通过扩大贫困地区生源、做好创业就业、培养专业人才、培训技术人员、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助力精准扶贫。专业是高校最有活力、最基本的单位,其主动融入精准扶贫大战略,走出学术知识型的“象牙塔”,完全可以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以提高本区域及其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技术能力和文明程度。

二、专业服务精准扶贫的机制和模式

(一)“专业+”融入精准扶贫的机制

专业难以独自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必须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广泛联系地方各级政府、扶贫办、落后企业、贫困户,将专业融入政府精准扶贫大机制和大框架中,明确学校与专业所处的位置与作用,在产业扶贫、人才扶贫、项目扶贫中发挥专业优势,探索“专业+”融入精准扶贫的经验与方法。如“食品专业+食品龙头企业”、“食品专业+培训+农民转型”、“食品专业+一村一品”、“食品专业+贫困学生+创业”等模式,建立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专业+”融入精准扶贫的机制。

“武夷学院食品专业+圣农集团”取得了很好成效。圣农集团位于本地光泽县,集饲料加工、种鸡饲养、种蛋孵化、肉鸡饲养、加工、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的集团公司,产值达260亿元,拥有白羽肉鸡养殖数量全国第一、完整产业链全国唯一、食品安全连续三年全国第一、销售渠道全国最好的骄人成绩。从2015年起,圣农集团共捐2亿元在武夷学院校园内建立一所产业学院——圣农食品学院,第一期工程已竣工。产学协同建设“生态食品产业专业群”,服务食品生产全过程,包括食品生产与加工、储运与质检、环境监测与修复等环节。通过“食品专业+圣农集团”,专业建设触角不仅伸入肉鸡产业链、食品深加工、无土栽培蔬菜水果、南平物流城等领域,而且随着圣农完成光泽县、浦城县、政和县、松溪县等贫困地区约30亿元的投资,将食品专业服务遍及闽北五个重点扶贫县,构建食品从业人员培训模式,联动重点扶贫县、食品企业、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等多方面服务。

(二)“产教融合三对接、协同育人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宗旨,以精准扶贫为“练兵场”,构建“产教融合三对接、协同育人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对接,做到学校和企业、教师与导师、学生与员工多角色协同,促使专业建设、课程教学、能力训练校企协同。

闽北南平地处海西绿色腹地,物阜民丰,种养殖业发达,特色农产品种类数量繁多,素有“福建粮仓”“中国竹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丹桂之乡”等美誉,有7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粮食产量居全省首位;竹林面积占全省近一半,茶园面积占全省1/5。南平拥有包括肉鸡、酿酒、茶叶、笋制品、粮食等门类较全的食品工业产业体。南平市政府出台了《全力推进食品产业千亿产值行动计划》,武夷学院也推出了相对应的“圣农食品学院”和“生态食品专业群”两个建设重点,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为食品产业提供人才,助力食品产业扶贫工程。endprint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接食品产业职业岗位,突出食品生产管理、食品检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携手当地知名食品企业共同培养具有食品质量管理、安全控制、食品物流、营养指导等方面的核心能力,能从事食品领域的分析检测与质量检验、质量管理与品质控制、安全评价与风险防范、膳食指导与营养评价、食品加工与配送等方面相关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专门人才。

三、培养培训并重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基于“技术逻辑体系”,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

当前,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学校转型发展与专业建设的“深水区”。要突破“理性主义”与“学科知识逻辑体系”的课程理念,避免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理解与传授,转向“应用主义”与“技术逻辑体系”的课程理念;以区域社会食品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食品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按照食品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专业与实践能力需求;从区域社会中相对稳定的食品“企业网络”中提取样本,勾勒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应岗位群的总能力和子能力。

突出实践能力和培养培训并重成为课程重构的重要原则。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接南平食品产业对应的岗位能力要求,设置学习领域课程,重构课程体系。以职业通用技能模块、职业特定技能模块、职业综合技能模块、毕业设计模块和毕业实习模块五位一体渐进式,形成食品安全评价与风险防范、食品加工与流通配送、分析检测与质量检验、质量管理与品质控制、膳食指导与营养评价五个课程群,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对接。进而编写融技术先进性、教学互动性、实践标准性、内容科学性为一体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系列特色教材。

本专业已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70%的学生获得食品检验工、公共营养师、HACCP内审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他们立足闽北食品行业产业,为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力量。

(二)对接精准扶贫的社会需求,开发通俗易懂“培训包”

本专业立足专业核心课程,针对食品产业急需实用技术和食品安全管理,开发通俗易懂的系列“培训包”,如GAP、HACCP、ISO22000、绿色食品、食品检验工、品控员、营养师等各类培训课程[5],优化“培训包”的总体设计,突出实践训练,力求做到案例丰富、形式活泼、通俗易懂、科学实用。通过调研摸排,有针对性地编制闽北特色食品标准和质量安全管理方案,大力开展宣传与培训,为落后企业、农户提供支撑,通过提升食品生产管理与加工技术水平,树立绿色、有机、健康品牌,提高产品价值和利润。充分发挥校内已有平台的科技引领作用,与产业紧密对接,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校企合作、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本专业与圣农集团协同开设“美圣大食堂店长培训”“食品创业与CEO培训”两个“培训包”,圣农集团在校内开设“美圣大食堂”实训门店,提供有丰富实践经验专家担任实训老师。贫困生培训合格后,假期可以到“美圣大食堂”连锁店任职赚取工资,减轻家庭负担。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在完成食品创业与CEO培训课程后,由圣农集团提供资金、技术、食品原料帮助其创业。

四、专业服务精准扶贫的支撑平台建设

(一)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引外联、注重结构、德才并举、服务到位”等人才引进与培养措施,到2020年,本专业教师总人数达到50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兼职教师25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术结构更加合理;教师在消化吸收和转移国际先进技术、解决功能食品加工和质量管理问题、扶贫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培养一批学生喜欢、行业认可的教学高手,使达到名师水平的教师有2名,教学优秀的教师占70%;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操作水平高、具备国家职业资格高级证书的技术能手,使具有食品安全师、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以上;培育一批“下得去、担得起”的扶贫强手,精选出4~5名德能兼优的教师组成扶贫工作队,有组织有计划地下乡调研,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和扶助项目,积极主动服务产业,投身扶贫实践,发挥桥梁与引领作用。最终,本专业形成了一支在省内同行中有声誉、有成果、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

本专业依托圣农食品学院,投入5000万元,规划建设多类别、多层次、多功能和共享型的实验实训平台,重点建设共享型实验实训室、“校中厂”模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中心,建成后能满足教学、培训、技能训练、技能鉴定等各种需求。

打造一个食品检验服务平台,包括食品产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基地和食品检测中心,提升闽北食品品质、安全、保健等方面水平,帮助树立闽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品牌,提高食品附加值,为贫困农户和落后食品工厂提供检验服务,分析与解决食品生产、加工、贮藏等环节存在的问题。

(三)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紧密对接南平食品产业千亿产值行动计划,发挥学院已有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实验室、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茶叶工程中心、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建设食品技术研发中心,积极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发明专利,提升服务地方产业能力和精准扶贫水平。

(四)精准扶贫“朋友圈”的营造

本专业秉持“开放、互通、互联”精神,广交朋友,与政府部门、产业、行业、研究单位、工厂、乡镇、“三农”等密切合作,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挥专业精准扶贫的作用。“朋友圈”囊括教育系统、食品行业产业、政府部门、贫困人口等“圈层”,“专业”与“贫困人口”为双轴心,通过各“圈层”发生联系,产生杠杆作用。

(五)实施“五个一”工程,助力精准扶贫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要突显精准扶贫特色,就要服务闽北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企业与村户,发挥专业人才、技术、项目、培训等优势,以“五个一”工程为具体抓手,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五个一”工程为:建立一支师生扶贫队伍,打造一个服务企业平台,落地一批技术与培训扶贫项目,编制一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案和“培训包”,扶助一批技术落后的食品企业和农户。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专业服务精准扶贫,应以服务地方食品产业为宗旨,以精准扶贫为“练兵场”,通过创新“专业+”联动扶贫工作机制与方法,联动区域重点扶贫县的社会各界,融入区域食品工业产业体系,深入食品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调研和分析,构建“产教融合三对接、协同育人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扶贫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开发体现岗位特定能力的模块化链路课程体系、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和实用技术培训包。建成多类别、多层次、多功能和共享型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其打造成为生态食品专业群的示范基地、扶贫培训基地、职业技能训练基地、职业资格鉴定基地和技术成果转化试验基地。最终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服务产业能力强、精准扶贫贡献突出的省级特色专业。

[ 参 考 文 献 ]

[1] 乔惠波.简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的精准扶贫战略[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2):137-144.

[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48-158.

[3] 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9-11.

[4] 刘颖.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维度资助模式构建研究[J].大学教育,2015(8):71-72.

[5] 何超群,吴锦程.精准扶贫战略下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65-69.

[責任编辑:刘凤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色专业专业建设精准扶贫
大学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特色办学中的发展思路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