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匹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2017-10-26 18:14刘云明初鹏龙郭丹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22期

刘云明 初鹏龙 郭丹

摘 要:津巴布韦是位于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东临莫桑比克,西为博茨瓦纳,南接南非,北临赞比亚。比亚匹金矿位于津巴布韦南部的南玛塔贝莱省东侧。津巴布韦大岩墙金-多金属成矿带之布拉瓦约金矿带上,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铂族、铬铁、铜等。矿带严格受津巴布韦大岩墙控制,呈北东东向展布,分布于津巴布韦大岩墙及两侧30km范围内。与组成津巴布韦大岩墙的辉绿岩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津巴布韦大岩墙 金矿化带 矿床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8(a)-0071-02

1 区域地质背景

比亚匹金矿位于津巴布韦大岩墙金-多金属成矿带之布拉瓦约金矿带上,下布拉瓦约群绿岩带中,津巴布韦大岩墙南段西侧,距离津巴布韦大岩墙直线距离20km。该区金矿床分布广泛、密集,中大型金矿床就有7处,是一个金矿形成的有利地段,其他矿产以铬铁、铜、铂矿为主。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围岩特征

2.1.1 矿区地层

矿区地层主要为下布拉瓦约群绿岩带,按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即下部的绿泥石片岩,上部的角闪斜长片岩,两者界限明显。矿区中西部地层总体走向60°,北倾,倾角50°~70°,局部反倾。矿区东部地层总体走向10°,北倾,倾角70°~80°。

2.1.2 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并表现为成群出现的特点,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中东部-矿区的西部,主要有三组构造较为发育。

(1)北东-东西向构造:该组构造主要发育于矿区中东部-矿区中部是本区的主要构造体系,其成群出现,从矿区中东部至矿区中部逐渐由北东60°转向东西向,之后于矿区西部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复合而形成由东向西由北东60°转向北西300°的环形构造带(群)。该组构造多被含矿石英脉及酸性脉岩所充填,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和导矿构造。该组构造总体北倾,倾角45°~65°,向深部有变陡的趋势。该构造带宽大于600m,长800余米,单体宽0.2~10m不等,单体长0~600m。

(2)北西向构造:该组构造主要分布于矿区的西部,总体走向为290°~300°成平行脉密集产出,与东西向构造复合成就本区主要含矿构造体系,为主要控矿构造之一。该组构造总体北倾,倾角60°~80°,单体宽0.2~3m,单体长近500m。

(3)南北向构造:该组构造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部,零星出现,是主体构造羽状裂隙后期活化之产物,单体宽0.2~0.8m,单体长多在20~30m,主要由石英脉所充填。

2.1.3 岩浆岩特征

本区岩浆岩主要为矿区东部花岗岩,充填于裂隙中的石英脉、花岗细晶岩脉以及近南北-北西向辉绿岩脉,其热源应来自于矿区东部的花岗岩。

2.1.4 围岩蚀变特征

矿体围岩主要为绿泥石片岩、角闪斜长片岩,少见有花岗细晶岩脉。主要围岩蚀变为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高岭土化钾长石化。

2.2 矿化带与矿体地质特征

2.2.1 矿化带地质特征

比亚匹矿区矿化蚀变带严格受构造体系控制,是一条总长大于800m,宽600余米的矿化体、矿体组成,该构造带为一环形构造带自东向西:北东(60°)—东西—北西西(300°),矿化体单体长80~600m,宽0.20~3.00m,南倾,倾角45°~65°,目前已发现矿化体25条,已确定具有工业价值矿体11条。其余矿化体由于工作程度及条件所限制,其价值有待以后确定。

2.2.2 矿体地质特征

比亚匹矿区目前已证实有价值矿体主要为8条,主要有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种,但随着地质工作不断加强,地质认识的提高,发现由于该矿区受多期次构造的影响,每一种类型的存在并非孤立的,由于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叠加使得多数矿体工业类型均为复合型,同时也是该区矿化富集的主要因素。

(1)Ⅰ号矿体:位于矿区南部,地表断续延长400m,最大单体长为160m,宽1~3m,推测延深大于400m,产状:倾向320°~330°,倾角50°~65°,品位15~20g/t(工业化加工实验数据)。矿石类型为复合型,以硅化蚀变岩型、碎裂岩型为主,石英脉型为辅,是多期次构造活动(矿化富集)叠加的结果。

(2)Ⅱ号矿体:位于Ⅰ号矿体北部,地表延长大于200m,宽2m,推测延深大于300m,产状:倾向325°,倾角50°~65°,品位10~15g/t(工业化加工实验数据)。矿石类型为复合型,以硅化碌泥石化、绢云母化蚀变岩型为主,石英脉型为辅,是多期次构造活动(矿化富集)叠加的结果。

(3)Ⅲ号矿体:位于Ⅱ号矿体北部,地表延长大于200m,宽1.6m,推测延深大于300m,產状:倾向330°,倾角50°~55°,品位10~15g/t,(比对相邻矿体工业化加工实验数据)。矿石类型为硅化蚀变岩型。

(4)Ⅳ号矿体:位于Ⅲ号矿体北部,地表断续延长大于400m,单体最大长度150m,宽0.8m,推测延深大于400m,产状:倾向330°,倾角50°~55°,品位7~10g/t(比对相邻矿脉工业化加工实验数据)。矿石类型为硅化蚀变岩型。

(5)Ⅴ号矿体:位于Ⅳ号矿体北部,地表断续延长大于450m,单体最大长度160m,宽0.3~0.8m,推测延深大于400m,产状:倾向330°,倾角50°~55°,品位7~10g/t(比对相邻矿脉工业化加工实验数据)。矿石类型为硅化蚀变岩型。

(6)Ⅵ号矿体:位于矿区北东部,地表延长大于120m,宽1.5m,推测延深大于300m,产状:倾向200°,倾角30°~35°,品位5~8g/t(比对相邻矿体工业化加工实验数据)。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硅化蚀变岩型。endprint

(7)Ⅶ号矿体:位于矿区南西部,地表断续延长大于500m,单体最大长度200m,宽0.6~1.3m,推测延深大于500m,产状:倾向30°,倾角60°~75°,品位8~10g/t(比对相邻矿体工业化加工实验数据)。矿石类型为复合型,以硅化蚀变岩型为主,石英脉型为辅,是多期次构造活动(矿化富集)叠加的结果。

(8)E2号矿体:东西向矿体,位于矿区中部,地表延长大于150m,宽0.6~1.5m,推测延深300m,产状:倾向180°,倾角75°~80°,品位5~15g/t(比对相邻矿体工业化加工实验数据)。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

总体来看,矿体长多为200~800m,推测延深大于400m,产状:倾向320°~330°,倾角50°~65°,品位15~20g/t。矿石类型为复合型,以硅化蚀变岩型、碎裂岩型为主,石英脉型为辅,是多期次构造活动(矿化富集)叠加的结果。

3 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

3.1 矿床成因类型

矿区金矿成矿具有多期次的特点,因此矿床成因有以下几种:(1)热液成因。矿区东部花岗岩早期的高温气液沿矿区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构造破碎带,形成北东—东西—北西弧形石英脉群或花岗细晶岩脉群,由于多期次的活动含矿热液中的金络合物沿主断裂以充填形式富集成礦。(2)以接触、渗滤交代作用成因。在晚期热液作用下,使绿泥石片岩形成了广泛的以绢云母化、硅化为主要蚀变岩带,并伴有金矿化。

该金矿床的形成与蚀变作用有密切关系。矿床围岩受热液蚀变作用强烈,蚀变岩分布广泛。按蚀变矿物种类可以分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及晚期的碳酸盐化。其中以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3.2 找矿标志

(1)金矿脉均赋存于太古界布拉瓦约群的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蚀变片岩内。

(2)花岗细晶岩脉的上下盘附近,特别是硅化蚀变岩,常是金矿体的直接产出部位。

(3)被石英脉充填的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构造破碎蚀变带是金矿体赋存的重要空间。

(4)褐铁矿化、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石英脉,为直接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中心.津巴布韦地质概要[Z].

[2] 柳正.投资津巴布韦开发铬矿资源[J].中国矿业,2003,12

(9):12-13.

[3] 刘云明.比亚匹金矿普查报告[Z].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