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2017-10-26 05:33李楠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22期
关键词: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摘 要:资产评估行业是现代社会的高端服务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伴随着高速的成长,该行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文章从培养青年评估人才,及时更新资产评估相关教程内容,完善后续教育培训机制,加强专业学科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等方面为资产评估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资产评估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后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8(a)-0231-03

Abstrac:The asset appraisal industry is the high-end service industry in modern society.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rapid growth, the talent training in this industry is also facing some problems. From the training of young talent assessment; update the assets appraisal tutorial content, perfect the mechanism for train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combining the research aspects of evaluatio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industry application of assets.

Key Words:Asset Evaluation; Practical Personnel; Personnel Training; Follow-up Education

资产评估行业是现代社会的高端服务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是维护国有资产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资本市场运作、防范金融风险、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如今这一个朝阳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和财税体制改革,国家对于这一行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拥有资产评估机构3300多家,注册资产评估师34000多人,从业人员10万多人;在我国自2010年起GDP增长率不断下降的形势下,资产评估行业收入由2010年的5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超过11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这是值得骄傲的成绩。

但是,伴随着高速的成长,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 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1 专业人才老龄化严重,后备人才不足

目前,我国资产评估师及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截至2016年末,我国资产评估师近60%处于41~50岁之间,而且比例不断加大,正处于中坚力量的31~40岁之间的评估人员不足20%,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与之相反的是51~60岁之间的资产评估师人数比例逐年攀升,目前已超20%。以北京为例,如图1所示:2005—2015年,北京地区资产评估师平均年龄由38岁增长至45.4岁,按照这个趋势如果之后5年没有有效措施改善,北京地区资产评估师平均年龄将达到50岁,同时按照北京的情况,证券期货资格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师平均年龄是44.48岁,非证券期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师平均年龄达到46.32岁。可见,对于青年资产评估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1.2 知识结构老化问题突出

以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为例,近10年的内容修改不多,特别是2016年12月1日实施的《资产评估法》、修订的《资产评估准则》以及财务会计方面营改增、个税、所得税标准改变等等一系列变化在新版教材中没有体现。教材内容在许多方面和实践工作脱节。

另一方面,评估人员本身缺乏对继续学习的重视。资产评估行业中不断出现新的评估业务,资产评估师对新兴业务应不断积累,才能更好地履行评估工作。虽然中评协每年也会对评估人员进行后续教育。但由于部分评估机构负责人对后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注册资产评估师消极应对、流于形式,各地区注评协并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和考核方式,导致资产评估师知识结构老化问题突出,后续教育培训的效果不理想。

1.3 行业理论和技术创新相对滞后,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资产评估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目前全国仅有81所高校设置资产评估专业,其中研究生以上层次不到5%,其余均为本科层次,高端人才匮乏。以黑龙江省为例,仅哈尔滨金融学院和黑龙江财经学院2所高校有资产评估本科专业,每年培养人才130人左右,人才培养的滞后非常不利于建设专业人才梯队,不利于输送合格的评估专业人才,并且会导致行业理论和技术创新相对滞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结合不紧密,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发展不完善。

2 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大力培养青年评估人才

在中评协《“十三五”时期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未来5年,资产评估行业将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评估行业人才队伍。培养200名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能够提供综合性高端服务的行业领军人才,培养1000名资产评估机构和行业协会高级管理人才,培养10000名精通传统业务、胜任新兴业务的骨干人才,资产评估师超过5万人,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endprint

而其中关键是我们应加大对于青年评估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梯队,比如可以考虑参照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允许相关专业在校生报考注册资产评估师,而不是限制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5年,从事资产评估相关专业工作满3年;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满3年,从事资产评估相关专业工作满1年;硕士学位或者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1年方可报考。因为在校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时间充裕、家庭负担相对较轻、记忆力好,更易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而工作经验的要求可考虑放在拿到资格证之后,实习相应年限达到合格评估师标准再执业。

2.2 及时更新资产评估相关教程内容,完善后续教育培训机制

资产评估相关教程编写应结合评估实务,对于新型业务类型的评估方法和资产评估、会计、经济学等领域新的法律法规政策、准则制度等应及时更新或发布相应补充、修正版本。

后续教育培训也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监管力度,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对于参与继续教育人员进行实时考核,不合格者不予注册。在日常工作中,对于评估报告内容与工作底稿不规范不完备的事务所和评估师加大处罚力度,制定资产评估行业规范。

2.3 加强专业学科建设,产学研相结合

对于具备资产评估专业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增加资产评估专业,具备相应师资力量的学校也可增加资产评估方向。以我校为例,早前专科有资产评估专业,生源好,就业情况也很乐观,我省及省外很多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造价、拍卖相应行业都有该专业毕业生,其中很多都取得不俗成绩。而取消专科之后,专业学科建设停滞、师资力量流失,该专业优势逐渐减弱,这不能不令人遗憾。

前不久,国家财政部颁布通知自2017年1月1日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通知,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财务共享服务的推行和互联网、人工智能化会计的应用发展,会计行业开启了新一轮的发展整合运动。有专家预测目前近2000万会计从业人员将来会有8成以上存在失业风险,我们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很可能未就业就失业。那么,会计专业的学生有没有其他的生存途径呢?我们除了进行人工智能会计时代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与会计行业相关的行业进行发展,比如资产评估这样的人才稀缺且高薪的朝陽行业。因此,从主管部门到高校等教育机构再到资产评估行业相关企业,应构成一条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细化专业研究方向,设置与未来就业实践工作相适应的课程,培养专业过硬的,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资产评估人才。

3 结论

2016年末《资产评估法》贯彻实施以来,资产评估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的“十三五”期间,国内外发展环境将更加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深度整合调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资产评估行业的市场将更加广阔,对于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急迫,期待更多的人关注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并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十三五”时期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Z].2017.

[2] 王楠.我国资产评估质量及评价研究[J].时代金融,2017(9):132-133.

[3] 许子琳.对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现状的思考[J].新课程,2016(3):73-75.

[4] 王军辉.“小行业”撬动“大作用”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数据透析行业未来方向[J].中国资产评估,2016(12):97-99.

[5] 李楠.企业财务分析中固定资产质量分析的方法探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5,17(4):101-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