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2017-10-27 10:59朱艳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途径内容

摘 要 科尔伯格提出著名的儿童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道德发展上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本文基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总结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依此规律探讨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可行途径。

关键词 科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 小学生道德教育 内容 途径

科尔伯格作为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创始人,沿袭皮亚杰学派,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提出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型,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而且可以通过创造外部条件来促进,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依据。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包括: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判断力同逻辑思维能力相关;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1]。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需要科学的道德教育理论作指导。

一、道德发展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

科尔伯格以人的认知道德判断力为着眼点,进行大量的实验分析,提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低常态水平(避免惩罚与服从阶段和交换阶段),主要特征是注重自身的具体结果,表现为个人工具主义目的;常态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和良心维持阶段),主要特征是满足社会期望;超常态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主要特征是履行自己所选择的道德准则。一般认为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处于低常态水平,中年级以后向常态水平及以上发展,四年级小学生是低常态向常态水平发展的重要时期。

1.道德发展的规律

道德发展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互动式发展的系统过程。在与他人交往中,要进行善与恶、好与坏、高尚与鄙俗的选择,这种社会交往意味着人不可避免地面对道德选择[2]。因此我们要认识道德发展的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进行道德教育。

第一,道德是有发展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连续发展的过程,逻辑思维的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且与儿童受教育程度有关。道德发展主要有赖于个体道德自觉,而不能由外部强加。虽然外部条件如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刺激作用,但需个体内部状态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

第二,知情意行是构成道德发展过程的四要素,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不能独立存在,伴生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道德发展是学习的结果,需长期甚至一生的不懈努力,但这种学习过程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不同的。

第三,他律和自律是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基本类型,从他律到自律是道德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交往活动特别是合作活动是儿童道德发展尤其是自律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才能实现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教育的规律

依据上述道德发展规律,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遵循以下规律:

第一,道德教育要奉行发展性原则。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教育者要根据儿童现有发展水平来确定德育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道德认知失衡,自觉学习高于其现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这样小学生会在探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提升道德判断水平。

第二,道德教育要注重促进道德认知判断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经常出现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在促进道德判断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同时需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力的水平越高,二者越易趋向一致。

第三,真实道德问题有明确的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不仅停留在道德认知判断层面,对人的切身利益提出明确挑战,蕴含直接的道德教育价值。虚拟道德情境不含有真实道德冲突,也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3]。要善于捕捉学校生活中真实的道德问题,及时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第四,人对人的理解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规范规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乎道德的关系,源于人性和社会性的需要,这种关系的把握需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基础上[4]。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仁”,形为“二人”,即道德是在二人以上的关系中发生的,是在对他人有影响的行为中体现的[5]。因此,道德教育一定要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才能成為人之自律。

二、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

科尔伯格把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并且道德教育在各阶段都应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中心。因此小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确立应符合发展阶段的要求(如表1所示)。

表中所进行的道德内容划分,只是依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进行的普遍意义上的分段,并不是要求针对所有儿童都界限明显地进行道德内容的教育,而且有些道德内容是公德、私德和学业道德所共有的,有些道德内容是贯穿所有年级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判断及推理能力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从被动他律向主动自律的道德行为转变的关键。

三、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

小学生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选择合适的道德教育途径很重要。通过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即使学生掌握全部美德也未必转化为道德行为。科尔伯格以儿童发展阶段论的观点驳斥了道德灌输论,提出“课堂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对进行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6]。我国当前学校德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将道德准则和规范强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和行为习惯,忽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道德养成的规律[7]。依据科尔伯格两个著名的道德教育策略——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同时根据上述小学生道德教育内容,本文认为可供选择的道德教育途径如下:

1.道德讨论

通过为儿童提供高于其原有发展水平一个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失衡和不确定性,通过“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来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需要掌握小学生当前的发展阶段,设计适合的道德两难问题,在讨论中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判断水平以及对问题分析的角度,了解每名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因材施教,引导其向更高道德阶段发展。通过道德讨论,个体间就会有交互活动,也就有了角色承担的机会,使个体学会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处境,学会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而不以自我为中心,最后进行道德决策,增强个体的主动性,意识到自己的道德水平并提高认识进而自觉端正其道德行为[8],这个过程对小学生道德发展十分必要。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成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找准时机积极引导,使其道德认知判断能力顺利向下一阶段发展。道德讨论适合小学各学段的学生,但要注意道德两难问题设计的适切性。endprint

2.公正团体

通过营造公正的团体氛围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为使学生积极民主地参与活动,需要建立更高阶段水平的集体规范和团体观念,在经验积累中逐渐帮助儿童养成知行合一的良好道德品质,学会辩证判断的思考方式。重视儿童合作性的培养是采用公正团体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已有研究表明儿童更愿意遵从在公平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制定的规则。培养学生的集体感是公正团体法的基本目标,但需要设计与选择不同的内容,要考虑到实施的具体方案会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公正团体法中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能力,也就是促进学生道德的社会化过程。公正团体道德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积极性,学会自我约束、自主决策、自觉践行,从而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增强学生的“慎独”能力[8]。因此公正团体法更适合中高段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而对于处于避免惩罚与服从阶段和交换阶段的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是十分适合。

3.養成教育

养成教育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教育途径也同样适合于道德教育。通过对小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把道德知识的教学、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和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三者结合起来。具体可以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榜样示范和环境陶冶来进行,也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品德和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德育内容和方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顺序,按知识内在逻辑结构进行教育。通过道德养成教育,激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增强其道德意志,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4.道德实践

为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道德实践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道德实践与道德认知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如何做”紧密相关。相对“是什么”层面的认知及判断,“应当”包含更多的价值层面的内涵,并与道德目的、道德理想联系更密切,与行为的方式和途径等相关[9]。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道德实践是促进其道德知情意行发展的最佳方式,要为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创造适合的道德实践机会。

须要注意的是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都要遵从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这一重要原则,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要在德育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道德对社会各利益关系的维系与调节十分重要,更是直接关系到每个人行事、处世及立身的“为人”之事,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为人”之事的道理、意向和行为的形成不会与生俱来,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确立和形成[10]。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道德教育面临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价值多元化已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背景。科尔伯格主张道德教育要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从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不断使其道德思维向更高阶段发展,进而完善道德行为。我们要注意到小学生道德发展存在阶段性的同时也存在不同阶段间的连续性。有些内容是各个阶段所共有的,比如诚信、帮助别人的行为等,但由于小学生各学段道德思维水平不同,产生同样行为的出发点也不同。另外在道德发展的各阶段存在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差异,比如道德判断力已达到第三阶段,但行为却只达到第二阶段。因此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小学生处于道德发展变化较快的时期,如何根据科学的道德教育理论来确立道德教育内容和适切的教育途径是需要不断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陈志明.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述要[J].外国教育资料,1980(1).

[2] 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教育研究,2005(3).

[4] 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5]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刘海涛.科尔伯格道德教育观的几点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7] 朱琳,等.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2016(2).

[8]罗俊丽.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8(12).

[9] 杨国荣.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J].学术月刊,2014(3).

[11] 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J].教育研究,2001(9).

[作者:朱艳兰(1978-),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大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杨 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途径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主要内容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