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硝烟弥漫中的教育遗梦

2017-10-27 11:11韩露
出版参考 2017年8期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育

韩露

摘要:本文从创作背景、叙述语言、小说形式、故事结构等方面深入探讨这部以西南联大为创作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以自身的存在经验为基础,将主体真切的生命体验灌注其中,构筑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主体叩询生命存在之旅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教育 西南联大 文学理想

七十多年前,在战火纷飞、动荡离乱的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了南渡之行,北大、清华、南开的师生从北方向南迁徙,他们先是暂避在临时搭建的长沙分校教学读书。不久后,时局日渐紧迫,师生们又不得已在硝烟弥漫中自长沙流亡到昆明,其中有当时最有名的教授、学者和学术文化界的精英,他们最终汇聚在昆明的西南联大。

海男于2015年创作的长诗《穿越西南联大挽歌》,被认为是第一首真正为教育所赋的史诗,在诗歌中海男已经表达了书写和复活西南联大日常生活的决心。两年后,海男用诗化的语言、小说的形式编织了一个更精致的梦境——《梦书:西南联大》。在这部小说中,海男攫取了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生活的精彩篇章,以一个北大女学生苏修的视角观照这段历史,用想象性的艺术补充,去寻访七十多年前硝烟弥漫中的教育遗梦。小说是从流亡前夜开始叙述的,苏修拎着棕色皮箱,穿着黑色布鞋和蓝布花裙,在警报和硝烟中加入南渡的队伍,与北大师生同怀慌乱迷茫之心从帝都乘着火车逃亡到长沙。这次南渡之旅艰辛而浪漫,南渡的不仅是一个个注定动乱的青春,还有中国的教育和梦想。乱世离殇的岁月里,到处弥漫着生死,幸而还有一个远离战乱的乌有之乡——西南联大。在空袭和警报中尚存的西南联大,不仅仅是一座为南渡师生而建的避难所,它还是构筑理想主义未来的摇篮。在这里,海男与怀揣理想主义的大师们相遇:朱自清、陈寅恪、沈从文、钱穆,穆旦、闻一多、吴宓、金岳霖、叶公超,冯友兰等等,他们身着布衣西装,携带着对人世、知识的无限探索和对黑暗历史的拷问,义无反顾地投入昆明的西南联大的教育事业中。联大的学生则潜伏在黑暗岁月的边疆城池,满怀抱负去寻找人生的真理。

在对西南联大历史的“复述”中,海男的叙述剥离了社会因素的描写,转而以自身的存在经验为基础,将主体真切的生命体验灌注其中,构筑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主体叩询生命存在之旅的文学理想。

《梦书:西南联大》的开头,苏修与同伴在小吴门火车站目睹了被日军轰炸后的城市残骸,那里满是灰色和阴郁,满地陌生的伤亡者,留给苏修的是鮮血和死亡的疼痛记忆。但海男并未沉沦在废墟和死亡的叙事中,荒凉的土地和流离失所的场景不是叙事的终点,夹处逢生是她惯用的叙事技巧,读者总能在绝望处又见希望之光在闪烁。海男穿越历史的长廊,在碎片式的记忆中打捞西南联大的教育遗梦。

在这部小说中,海男一改以往诗歌中两性尖锐的对立感,在广阔和谐的空间里寻求两性发展的平衡,用诗意的笔调将战乱中的四段爱情娓娓道来:苏修与周穆之爱朦胧、吴槿之与法国青年乔尼的浪漫之爱、周梅花与美国飞虎队员依恩的勇敢之爱、母亲与初恋的迟到之爱。战争中的爱情对人来说是一粒定心丸,它让人有了信念和期待,从长沙至昆明至蒙自至缅北,苏修经历和见证了这四段“罗曼蒂克式”爱情的萌芽、生长、成熟。对于爱情,她写道:“世间的爱情,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的背景中,即使子弹已经嗖嗖从背后穿梭而来,也无法阻挠相爱者拥抱幸福。”这种对有意识的自白话语,让我们感受到海男内心独立而坚韧的力量。爱情与个人、历史、社会三者交织相融,使小说充满了层次感,同时凸现了两性在历史、社会面前的价值,或者说是历史与社会的动荡成全了爱情的命运。

读《梦书:西南联大》,我们跟随海男漫游式的叙述去寻找梦的轨迹,在她营造的跳跃式的时空里,感受个体存在的体验。海男用诗性的语言打开了与大师学者灵魂相遇的精神通道,回到七十多年前的逃亡之旅,去寻访战争中的遗梦,而这场寻梦之旅也负载着审美自由的文化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教育
西南联大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