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瞬间的幻想

2017-10-30 21:21朱炯
大众摄影 2017年11期
关键词:沃尔数字影像快照

朱炯

数字影像时代,“摄影”不再跟“真实”形成必然因果关系,照片不再是毫无置疑的见证。数字影像技术的革命,赋予摄影新的能量;不同媒介艺术之间界限的模糊和交融则是更大的文化动力。当我们追踪源头,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 Wall 1946- )以导演摄影的手法加后期合成,探索实践了数字影像艺术的新领域。

杰夫·沃尔的照片風格和纪实摄影有着惊人的相似,画面内容常常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就像在街头、房间里抓拍所得的快照。但他的作品总是以巨幅尺寸、广告灯箱片的形式呈现。当观众驻步凝视巨大画面时,照片内的人物神情与行为,丰富的空间细节,让人感受到波澜不惊的场景背后隐藏着难解的故事。他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制景,反复排练而进行拍摄,后期还要经过多次合成、拼接完成,影像内容常来自东西方历史名画、小说、电影,画面参考其他艺术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或人物,经过他的想像,按照电影的手法来完成拍摄。他的影像非常强调瞬间感和叙事性,这些纪实摄影的特征在作品中成为颠覆“摄影本质”最有力的表现。杰夫·沃尔的摄影是一种瞬间的幻想,从一个侧面重新阐述了“瞬间”与“真实再现”的关系,为绘画、文学、电影与摄影在当代文化中建立了新的联系。

《一阵狂风》是杰夫·沃尔1993年完成的代表作。秋天,郊外河边,蓝灰色天空下一片萧条,狂风吹过,打破了平静。如同一个癫狂瞬间的凝固:河面上水波荡漾,小树被吹弯,树叶在空中四处飘散。四个不同身份的男人在狂风中扭曲、挣扎。左边第一个人被风吹得衣冠不整,围巾遮住了他的脸,他正竭力伸出一只手,紧紧地抓住黄色的文件夹,另一只手无助地在空中挥舞,文件夹中的白纸如蝴蝶般飞出,一直飘散到画面的右方,成为画面中最戏剧化的亮点;第二个男人带着棒球帽,黑胶皮雨靴沾满了黄泥,他一手按住头,不让帽子飞走,另一只手拄拐棍;第三位男人西装革履,神情焦虑,在风中张开双臂,旋转身体,目光追随着漫天飞舞的文件,这是作品中我们唯一看到的面孔,他惊恐的表情引发人对那些飘散文件的想象。最后一位男人在河岸下,弯着身体,手捂着肚子,仿佛在寻找避难所。四个男人的服饰、动作既各自独立,又好像是一个人的连续动作。在这里,树、人、河水、文件纸都在一瞬间猛烈地癫狂起来,狂风才是主角。

《一阵狂风》给人旅途偶遇,生动抓取的观看感受,其中的快照美学特征,显然是杰夫·沃尔的刻意营造,但他的创作手段与快照截然相反。实际上,他在作品中再现了日本艺术家葛饰北斋的木版画作品《富岳36景--骏州江尻》,并建构了属于摄影的、影射现代社会人的境遇的视觉作品。“我试图寻找到在影像定格、瞬间凝结和人造设计之间的平衡点,这本来是发源于19世纪到20世纪的具象绘画,但是它又恰恰是摄影历史中的基本特征,在影像中这个平衡更自然顺畅,更具有现实性。”

《一阵狂风》画面中的四个人物,实际上由同一个演员扮演,杰夫沃尔给他选择不同的衣服来体现四种社会阶层与身份,并分别拍摄,再通过数字后期合成的手段,依据真实世界的逻辑,保持着传统摄影的视觉结构和时空结构,合成制造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瞬间。当观众驻足观看作品时,难免会对这过于完美而“真实”的戏剧化的瞬间产生怀疑。

《一阵狂风》作品的展览尺寸长边达3.97米,巨大尺寸的照片,向古典绘画靠拢,让观众有一种被画面包围的感觉,也呈现出更多细节。他用灯箱这种方式,来呈现他对消费时代艺术创作的颠覆性尝试。他的展览独具一格,展厅中没有几张照片,尺寸超大,都发着光。

早在80年代,杰夫·沃尔就开始用电影特效工作站制作合成照片,到了90年代初尝试使用数字技术。虚拟真实的概念是数字影像向摄影提出的观念挑战,也是杰夫·沃尔数字影像艺术美学的基本依据。虚构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深度的真实,而虚构真实的方法,是从建构瞬间入手,是对“摄影见证现实”的否定与重新解释。

摄影记录这世界的面貌,也记录并制造着人们对于“真实” 、“艺术” 、“摄影媒体”的观念。过去160年来,我们相信摄影对于真实的记录能力,却忽略了摄影虚构的能力。对于杰夫·沃尔这些艺术家而言,摄影不再是传统观念的叙述或再现真实,而是关于艺术观念、关于我们如何了解叙述或虚拟真实。他将现代技术同深厚的历史知识结合,将琐碎的生活带入艺术的领域,这种做法使他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人物,也成为新摄影的代表人物。

猜你喜欢
沃尔数字影像快照
岩画保护,数字影像数据库来帮忙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EMC存储快照功能分析
终于中奖
自视甚高
创建磁盘组备份快照
数据恢复的快照策略
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
一张“快照”搞定人体安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