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

2017-10-30 08:50王丽霞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高职

王丽霞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抓手,工匠精神则是高职教育的内核和灵魂,两者的有机结合能有效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职教育的工匠精神,要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引导机制;设置科学教育体系,构建工匠精神培育平台;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提供严密制度保障。

关键词:高职;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8-0139-02

一、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抓手

学徒制在西方历史久远。在近代教育出现之前,学徒制(又称传统学徒制、手工学徒制)是指在手工业作坊和店铺中,师傅学徒共同劳动,并根据规定有师徒关系、训练年限和条件的合法契約来进行的由师傅教授学徒知识和传统技能的传艺活动。经过近代教育的发展,现代学徒制逐渐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英国的三明治、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瑞士的三元制和德国的双元制等模式,各国也构建了完备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他们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和借鉴。在我国,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共识。我国从2011年开始在职业教育领域引入现代学徒制,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遴选全国165家高职院校开始了首批现代学徒制项目试点,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

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注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联合招工招生,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工学交替,实践育人,学生在情境化教学过程中习得技能、提升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现代学徒制具有传统学校理论教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之一。

二、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教育的内核和灵魂

1.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一号召迅速地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引起强烈反响。工匠精神的提出为现代高职教育明确了精神内核和灵魂。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蕴含着一位工匠在专业技术层面、职业精神层面、价值情怀层面的追求。在中国手工业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不同职业种类的工匠逐渐形成了完备的技术规范、独特的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它们普遍追求技术水平的精益求精,审美取向的循物求美,勤学实干的实践取向、体知生命的心灵境界,这就是工匠精神。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转变,逐步突破传统藩篱、不断深化主体意识、融入时代内容[1],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现代工匠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的灵魂就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就高职教育来说,人才培养的现代工匠精神就包含四个方面:认同职业身份的自尊自信自由的人格心理、专注和提升自己技艺水平的专业技术追求、勤劳敬业责任担当的职业精神、落脚于以人为本的“术”“道”“德”融通的价值取向。因此,培育高职应用型人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强盛的需要。

2.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结合。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抓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教育的内核和灵魂。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均指向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人的发展。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成为有效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起点,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实践结果;推广现代学徒制本身需要重拾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现代学徒制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三、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

1.高职院校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引导机制。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以德树人。教育的本质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首要培育拥有科学价值观念(即有“德”)、有发展能力的人,这是优越于技术要求的层面。在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价值导向要超教育功利和企业利益,打破岗位需求局限,避免完全以企业利益为本的“就业导向”,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思想素质过硬、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职场技能的技能劳动者。其次,院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技能立世”“能力立信”的信念。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技术异化和劳动价值泯灭(劳动无用论)、职业观念桎梏(职业贵贱之分)、社会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高校自身及其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劳动这个创造价值的源泉、清除职业贵贱分层歧视、正视工匠群体价值需求[1]、建立理性平和的三观,以此激励工匠自我修善、自我提升和主体意识的培养,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尊重自信、才华施展的文化环境和价值引导机制。

2.高职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体系,构建工匠精神培育平台。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高职构建科学的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工匠精神的培养渠道众多,除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阵地外,企业顶岗实习、校内专业课理论教学、实训课实践教学、职业就业课、创新创业课、文化素质类课程、校园文化的营造都是好的渠道,这些渠道应整合成一个系统化的教育体系。要全面、科学地设置并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作用,使得现代学徒制整个教育过程包含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持续发展的内容,共同助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例如,专业实践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过程就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板块。企业和学校安排教学时要对合作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战略目标、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将学生个人的职业意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和项目的完成关联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受到拼搏精神、坚强意志、创新追求、勤奋敬业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职业认同,领略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比如,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校园要优选企业文化,重点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2],引入优秀的企业精神、价值观、人才观和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并将之与将学校历史积淀、育人理念、文化精髓有机结合,形成自主创新的优秀校园文化,关注学生成长,符合企业需求,促进具有远大职业情怀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3.高职院校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提供严密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即为校企紧密合作,企业和学校共同育人,双导师队伍联合教学。在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过程中,结合真实情境对学生展开工匠精神培养,可谓天时地利,关键是工匠精神的培养要得到科学严密的校企合作机制的保障。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大到学校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的制定,小到学校哪些专业与哪些企业合作,都需要企业和学校两大主体反复磋商、科学论证。校企要到政行企校中进行调研,了解国家支持政策、考察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精确预估人才需求,着手制定人才培养方式、教育手段、教育效果评价、教育管理制度等保障措施。以现代学徒制施行过程中企业师傅的选择为例,企业师傅的聘任就至关重要。师傅是企业文化育人、言传身教的主要承担者和践行者,师傅自身的道德水平、技艺水平与精神境界、教学态度与方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职业精神等隐性教学内容的设计、传授、评价与考核更与企业师傅紧密相关。没有一个“德艺双馨”“善于传导”的师傅,不会产生一个好的工匠苗子,而一个好的师傅和一个好的工匠苗子一样,都是难得的。因此,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师傅的选派就必须有严格标准。同样,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必须有规则,评价必须有标准,反馈必须有反应,工作必须有奖惩,这就必须形成一个制度和机制。学徒制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到,教育效果才能有所保障。

美国作家亚历克·福奇在其《工匠精神》中描述,工匠精神从没停止过对世界的改变[3]。对于中国来说,大国工匠的培养关系着国家实力的强盛和中国梦的实现。高职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前沿阵地,要造就具有拥有真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精品制造”,高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且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黄君录.“工匠精神”的现代性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

[2] 董慧,薛伟业.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2).

[3] 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责任编辑 刘 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