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的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2017-10-30 08:51岳格妮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环节

岳格妮

摘 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正经历着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化、培养目标过于功利化以及教学实践环节滞后化等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学生能力的发展性和全面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化发展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需求导向;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0-0155-02

2002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其人才培养是以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以及理论与实践环节相脱节等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不断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过程中的产物,它大多是由专科学校经过合并、重组,经教育部批准而形成的本科院校。教育部就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更多的是沿用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老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更多的是强调理论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或是片面强调某些学科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意义,而没有挖掘基于市场需求或当地经济需求的专业人才特征以及在课程体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导致培养目标同质化、模糊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最终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错位。

2.人才目标过于功利化。在教育走向大众化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就业率成为评判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需以提高就业率来维护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利益主体的就业愿望。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提高就业率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追求,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需求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忽视了学生德育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教育过程功利化,人才培养目标功利化。

3.教学环节滞后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者和技术创新者,因此具有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教育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有明确的要求,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20%,理科类不低于25%,大部分本科院校为学生安排了一定的教学实践课程,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实践安排不够及时,滞后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结构不完善;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操作欠缺等。同时,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实践课程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及提升。

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1.突出学生能力的发展性和全面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和本质追求。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性和全面性作为教育质量目标确立的标准,作为教学环节开展的方向,作为教育质量标准衡量的依据。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国家的政策导向做出适当的调整,但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永恒不变的主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深刻理解学生发展的内涵。首先,地方高校以国家的政策为导向,深入调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对人才的需求,以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地方高校应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和校情以及学生的实际,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使得各方面的因素协调统一,才能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才能有立足之本。地方院校在堅持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专技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现代社会发展速度极快,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可能随着社会发展而被淘汰,因此在能力培养上,以学生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职业技能为基础,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挖掘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以避免“重专业、轻素养”的人才培养弊端。所以,地方院校应优化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如在师范类英语专业中,新建本科院校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能力过程中,首先,不能用简单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取代语言能力,同时应提高学生的语篇知识和语用能力;其次,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环节中,需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文化品格,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鉴赏力,提升自己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和优越感;再次,还需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除了加强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与能力外,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化发展。教育活动的两大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学校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场所。因此,新建地方院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坚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式的推进均是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人才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对话的互动交流中,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及自主性,从而主动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规律,提升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体现。以学生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活动的开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认为自身的生命价值得到尊重,从而主动寻求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这种自主式发展是自身发展的源头之水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力量,所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在尊重生命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中,要将培养目标中的具体内容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统一。学生是接受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不同学生在相同环境、相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个体由于原有知识经验的差异,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同,所以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个性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同一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个体在同一学习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等。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协调统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使其健康、全面地呈螺旋状上升发展。endprint

3.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地方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实践中硬件设施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中规定的正常需求,同时对实践教学的监管不到位,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脱节,实践环节缺乏针对性等,这些问题导致实践效果大打折扣。针对以上问题,新建本科院校需加大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争取通过政策扶持,引入社会资源,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硬件设施,保证其顺利、有序、高效开展,实现人才培养的硬件保障。其次,加强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的有效连接,人才培养目标中规定的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有针对性,实践环节的展开要有的放矢,同时在实践环节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队伍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期,教师队伍建设要跟随学校发展的需求,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教师队伍的完善,如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建立专业教师企业研修机制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地方院校授课的有效机制,实现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在企业建立教师研修基地,选派教师参加企业的科研与工程实际研发工作;聘请有实际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资深工程师,从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實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直接因素。

4.实施大类招生模式。大类招生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按大类招生是高校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并不是相近专业的简单归并,而是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学生创新型思维教育的必由之路。

大类招生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所谓厚基础,就是强化做人(人格素质)的基础和强化做事(职业能力)的基础。所谓宽口径,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单一学科式设置模式,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专门化)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朱海灵.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22):32-34.

[2] 邓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201-215.

[3] 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3):122-126.

[4] 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环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