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影视音乐》课程教学与影视创作素养提升探析

2017-10-30 10:17侯丹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7期
关键词:影视音乐素养教学

侯丹丹

摘 要 《影视音乐》课是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影视创作相关专业开设,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历史、特点、优秀配乐家和经典作品赏析等的教学,扩展学生视野,了解多重的影视音乐观念,提高影视音乐审美、认知、运用的能力。本文力从以上几个角度,分析探讨影视音乐教学对提升大学生影视创作素养所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影视音乐 教学 影视创作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智能设备的全民普及,以影视相关专业为主的大学生群体进入“影像书写”时代,大学生创作的影视作品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以微电影、短纪录片为主的学生作品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成果,在数量庞大的学生影视作品中,音乐的“滥用”、对辨识度高的影视原声音乐的抄袭挪用、影视音乐版权观念的淡漠等问题较为突出,其拉低了整体的学生影视作品艺术水准,阻碍了学生作品进入市场 “影视产业链”的可能,从而影响了高校影视相关专业的发展。

作为视听艺术的重要元素,音乐在影视创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影视音乐》课程的开设,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历史、特点、优秀配乐家和经典作品赏析等的教学,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了解多重的影视音乐观念,提高影视音乐审美、认知、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能够做到选取合适的音乐,合理的运用音乐,准确的把握节奏,营造出和谐的音画关系,最终达到所追求的艺术效果,提升学生影视创作的能力和素养。

1拓展影视音乐认知视野

“影视音乐”内容丰富,几乎所有的音乐形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在影视作品中出现过,不同时期古典乐派的古典音乐、不同时代的流行音乐、各个国家地区的传统民族音乐,管弦乐、电子音乐、歌曲,摇滚、民谣、蓝调、HIP-POP、民歌等等,优秀的音乐资源在影视作品中得以“效应放大”,与影视作品实现“共赢”。

以庞杂的音乐分类体系观照,影视音乐高度的融合性,在技术日益更新的当下也有了更多的扩展,推动了音乐形态和内容方面的发展。在音乐形态方面,如近年来,电影营销随着观众的消费习惯改变了营销策略,国内出现了诸如电影宣传曲、电影推广曲、电影概念曲等,作为创新的电影营销手段,以MV式的创作模式来推广电影的观念、品质、内容等,诚然,这些新名头的曲目依然是流行歌曲的内核,但它对传统流行歌曲的宣发和传播的作用还是值得持续关注。在影视音乐内容方面,“电影音乐音效化”在近年的电影作品中多次出现,如冰岛作曲家约翰·约翰逊(Johann Johannsson)为第89届奥斯卡的热门电影《降临》所做的原创配乐,因为配乐以电声音效为主着重呈现环境感,弱化了传统配乐的旋律、节奏等元素,故没有被评审会纳入“最佳原创配乐”奖,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这些影视音乐的发展变化是和影视作品息息相关,和当代的科技发展紧密相连的,《影视音乐》课程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介绍这些丰富的音乐形态,使得学生扩展对音乐以及影视音乐体系的认知。

2原创影视音乐与音乐审美

“原创影视音乐”是《影视音乐》课程的重点,比照中外电影史和中外电视剧史,介绍中外优秀的影视配乐家及其作品。从大众较熟悉的作曲家入手,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以及导演的系列作品或者某一系列的影视作品,介绍影视音乐的常识如主题音乐、人物主题音乐、OST里的标题音乐等,进而了解作曲家的音乐风格是如何与影视作品的风格达到高度的统一融合。

优秀的影视作品是与制作的每一个环节的“完美呈现”分不开的,诸多影视导演都有自己长期合作的伙伴,在影视配乐领域更是如此,如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与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日本作曲家久石让和导演宫崎骏、波兰作曲家泽贝纽·普瑞斯纳和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中国作曲家赵季平和导演张艺谋等,这些作曲家和导演在长期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法”,是互相成就的过程,不同的搭档之间的合作方法也给学习创作者带来不同的思考。美国著名电影作曲家汉斯·季默,他的电影音乐风格多变,既有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合作的严肃题材作品,也有超级英雄系列以电声音乐为主的“音墙”效果,还有《功夫熊猫》、《兰戈》等动画电影的配乐作品,他的音乐在电影配乐的配器等多个领域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是《影视音乐》课程重点介绍的西方影视配乐家。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的“武侠三部曲”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配乐的代表,既有如笛子、二胡、板鼓、古琴等有鲜明音色的中国传统乐器,也有电影配乐中常用的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的配置;此外,中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在和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合作中,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电影配乐作品,助推中国电影走上国际舞台,以《红高粱》、《霸王别姬》、《老井》为代表的电影中,对民谣、唢呐、信天游、戏曲等浓重中国元素的运用,是赵季平电影配乐的鲜明特色。通过对著名影视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以及具体作品中的单独乐曲的解读,使学生了解基本的乐理知识,能更加清晰的“注意到”、深入的“听到”影视作品中的音乐。

3影视作品中非原创音乐的“重生”

在影视作品中,非原创音乐的运用亦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对已存在的音乐作品特别是歌曲的挪用,出现在众多商业类型片中,对古典音乐为代表的纯音乐作品的运用,亦常在诸多艺术电影中出现,这些业已存在的相对于原创电影作品而言被称为“非原创音乐”的作品,其本身相对小众的艺术风格和蕴含的较为抽象的意义与大众艺术电影产生“化学效应”,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重生”。

美国已故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他的“未来三部曲”中,直接运用了包括《蓝色多瑙河》、《查理图斯特拉如是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内的大量的古典乐曲,这些家喻户晓的古典音乐作品与电影画面的结合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已经远超出了音乐本身固有标题意义和画面呈现的意义。在其他世界电影作品中,如波兰斯基导演的《钢琴家》出现的贝多芬钢琴曲和肖邦钢琴曲的对比,在电影中已超出了音乐本身被赋予了新的人文意义;导演伍迪·艾伦导演的电影《赛末点》中出现了众多如《偷洒一滴泪》等的歌剧唱片的片段,作为背景音乐的同时又推进了电影叙事。在国内导演中,王家卫的众多电影中都巧妙的运用了非原创音乐,如著名的电影《花样年华》,出现了评弹、京剧、越剧片断、唱片播放的歌曲《花样年华》以及爵士乐《Quizas Quizas Quizas》等,对此类非原创音乐的独到选择,已形成了王家卫独特的视听风格,贯穿在导演其他的作品中;导演贾樟柯亦是在其电影作品中大量运用非原创音乐,基于贾樟柯导演作品的现实主义题材和写实风格,在他的作品出现最多的是有明显时间烙印的流行歌曲,作品《站台》、《任逍遥》更是直接以歌曲的名字命名,在他迄今为止的所有故事片作品中,对流行歌曲准确到位的运用已成为贾樟柯电影的重要标签。

值得注意的是,影视作品里的非原创音乐,除去直接挪用的歌曲和纯音乐作品之外,还有部分被叫做“罐头音乐”、“替代音乐”、“参考音乐”等等,大多是导演在创作中被用来给作曲家做以风格和基調方面的参考。对于高校在校生,了解原有音乐作品的音乐属性和作品意义,准确将其挪用到影视作品中,进而产生新的视听意义,这是在影视创作中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4影视创作中音乐的观念

香港著名配乐家金培达在一次《声光·一刻》的讲座中提到“与传统作曲家的创作不同,电影配乐者创作的音乐一定是为电影本身服务的”。这种提法也应是电影中出现的所有音乐与电影的关系——电影中的音乐是为电影存在,不是越多越好,音画关系是影视音乐在创作中的终极体现。

音画关系的多样性,其根本的目的在于选取合适的音乐用在合适的位置。在创作中常见的“音画同步”,如沃特·迪斯尼导演的以《米老鼠和唐老鸭》为代表的动画片中画面的节奏和音乐高度统一,此类音乐故而被称为“米老鼠配乐”;而影视作品中的“音画对立”,如电影《发条橙》,伴随着暴力场面的音乐是通常被称为代表光明、积极向上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电影《辛德勒名单》里杀人的场面出现的是巴赫《平均律赋格曲7号》,电影《现代启示录》中飞机轰炸越南村庄时的音乐是瓦格纳的《女武神》,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在打群架时响起的音乐是《国际歌》等,这类“音画对立” 所产生的强烈视听反差,是此类电影的艺术价值所在。诚然,在当代的创作中,音乐对于影视创作不是必需的元素,一些导演认为电影中出现的音乐是对观众情感的操控,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通片没有音乐的出现,体现出了画面之外,“静默”的巨大力量。

对于高校影视相关的在校生,《影视音乐》课程的介绍,以期使得学生能够多听音乐,听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音乐,提升音乐素养和审美,在创作中多做音乐与画面关系的“实验练习”,进而能在创作中选取合适的音乐放置在作品合适的位置,尊重知识版权,有较独立的音乐认知观念,全面提升影视创作素养。

参考文献

[1] 聂新兰,王文斌.[挪]彼得·拉森.电影音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2] 罗展凤.流动的光影声色——罗展凤映画音乐随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视音乐素养教学
传播学视域下的影视音乐艺术研究
——评《影视音乐艺术》
保证高品质声音的还原 影视音乐制作公司的自家审片室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影视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