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17-10-30 17:56王根顺汤方霄
成才之路 2017年29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创新人才

王根顺+汤方霄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交叉科学时代”的到来要求肩负着培养学术创新人才使命的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适时转型,改变单一学科培养人才的傳统格局,形成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的局面。我国研究型大学要充分认识到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正视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面临的问题,并在理念和操作两个层面寻求改变。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9-0001-02

当今科学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趋势,知识的交叉渗透发生在广泛的学科领域,交叉科学时代已然来临。学科交叉既是重大科技问题实现突破的跳板,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有学者对上个世纪 100 年内的 466 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知识背景进行了考察,发现 41.63%的获奖者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特别是最后一个 25 年,这一比例高达 49.07%。我国的大学,特别是肩负着培养学术创新人才使命的研究型大学,必须将人才培养置于交叉科学时代大背景下,依靠交叉学科,培养出一批善于打破学科壁垒、能够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创新的人才。

一、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

纵览以往关于交叉学科内涵的研究,可以在以下两方面达成共识。首先,交叉学科打破了学科壁垒,涉及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学科;其次,交叉学科重在整合、渗透,“交叉”是其学科性质,即交叉学科不是停留在学科跨越上或者个别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的暂时借用上,而是不同学科之间有机结合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相对于单一学科,交叉学科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如下优势。

1. 交叉学科的跨学科性有助于促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合理性

跨学科性指交叉学科跨越多个学科而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交叉学科的主要特征,也是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大优势所在,主要包括知识的跨越和思维的跨越两个层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正如控制论的创始者维纳所言,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到科学地图上的这些空白地区去做适当的勘察工作,只能由这样一群科学家来担任:他们每人都是自己领域中的专家,但是每人对他邻近的领域都有十分正确和熟练的知识。本科生以交叉学科作为学习平台,没有了学科的隔阂、专业的限制,知识结构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状态,通过吸收、借鉴、更新不同学科门类的知识,从而具备了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形成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纵横联系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交叉学科学习获得的知识并不是多个学科知识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知识的重组和创造,是烙印上了创新特征的知识。不同学科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形成一种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知识结构不断合理化的过程。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2. 交叉学科的跨学科性有助于学生养成跨学科思维的自觉性

如前所述,思维的跨越也是交叉学科跨学科性的一个表现。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深入地认知这样的对象,必须具备与之对应的思维结构。依托交叉学科,学习主体“吸收了相关学科思维方法的营养,汇纳百川,兼容并蓄,相互为用,对各种思维方法进行同化、整合、重建,发散与收敛相统一,最后使自己的科学思维发生质的飞跃,产生出强烈的非线性交叉复合效应”。单一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思维结构单一,容易形成定式思维,难以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开创新的局面。依靠交叉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其思维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自觉地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自由运用多种学科思维,从新视角观察、分析、研究复杂事物的内在规律,探索有自身个性的道路和解决方法,这就是跨学科思维的自觉性。学习主体具备了这种自觉性,就易于触发灵感、产生顿悟,创新就成为一种可能之事。可以说,跨学科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思维。

3. 交叉学科的实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人的创新能力本质上就是实践能力,离开了实践,创新就成为空谈。世界著名大学都注重本科生实践能力,特别是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交叉学科的教学恰恰迎合了这一趋势。交叉学科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它解决的都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诸如生命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参与交叉学科的研究者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本科生通过学校提供的科研训练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交叉课题的研究,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想法,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交叉科研课题完成的过程,就是其科研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基于此, 其科研实践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困难和问题

1. 传统的学科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单一学科专业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很多复杂的社会、经济、科技问题束手无策,社会急需一批具有交叉学科背景、能用全局眼光和整体思维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在此形势下,大学亟须转变陈旧的学科教育理念。目前大学的本科教学仍然建立在传统的学科分类基础上,学科教育理念牵引着大学的一切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学科范畴特征。

2. 交叉学科环境的缺失

交叉学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交叉学科的繁荣发展可以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学科环境,而交叉学科环境的缺失必然制约着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国内大学院系建制的基础是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这种组织结构单纯地反映了同一学科领域内各学科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利于为学科的互动和交流提供组织基础。学术资源的分配、教师编制、学术评价都指向传统的成熟的单一学科,因此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得不到重视、教师不愿意冒险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这些都制约和束缚着学科交叉的深入推进。

3. 大学专业制度的阻碍

长期以来,专业培养制度已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在我国大学中,专业设置遵循着学科逻辑,即以学科为基礎和支撑,有什么样的学科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但是,在多学科协同合作的大科学时代背景下,不利于学生掌握关于世界的整体知识,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所生活的世界。同时,专业的实体性特征阻碍着教育资源的共享,不利于学生跨专业、跨院系学习。学生无法或很难进入感兴趣的非己专业进行学习,知识结构单一,这也制约着交叉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

4. 交叉学科交流和学习氛围淡薄

交叉学科发展缓慢实际上是现有教学、科研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它在更深的层面上形成了漠视多学科交叉学习与交流的学校氛围。教师受聘于大学之时就具备了学科所有制身份,其科研和教学活动都服务于自己所归属的院系。他们所学习的课程都是围绕专业而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课占据了大部分学习时间,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兴趣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被消耗殆尽。学生的住宿形态也深受学科分化的影响,以院系、专业为标准,相同专业的学生被分配在同一个宿舍。因此,不同学科知识、思想的交流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都成为一种奢望。

三、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和途径

1. 理念层面

树立交叉学科教育理念。交叉学科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是对传统学科教育的一种解构。它把世界本身发展整体化过程、知识发展综合化的过程和主体的认知发展过程统一起来,一方面适应了当今科学技术综合化、社会问题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遵循了人才成长的规律,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事实证明,传统的学科专业教育尽管可以培养出大批专才,但是很难培养出能够做出原始创新的拔尖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有清醒的认识,时刻保持着一种高等教育的危机感,对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要有灵敏的嗅觉,敢于突破传统势力的束缚,树立符合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的交叉学科教育理念。

2. 操作层面

(1)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形成学科交叉的大环境。交叉学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交叉学科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交叉学科的发展,形成学科交叉的大环境,才能充分发挥交叉学科平台的教育作用。这种划分方式为交叉学科的发展预留了空间,使得交叉学科的合法地位在学科结构中得以确立。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恰恰忽视了交叉学科的发展与建设,使得交叉学科一直徘徊在体制之外。因此,有必要将交叉学科门类列入专业目录,并在各学科门类下设交叉学科,以从制度上保障交叉学科的发展。学校一方面要以交叉学科科研实体为依托,积极吸收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以科研实践带动学生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进行学科组织创新。目前,单一成熟的学科仍然是学科组织生成的基础。因此,进行学科组织创新,建立一种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学科组织被提上日程。较为广泛的做法是建立具有实体运作功能的交叉学科研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政策将学生的科研活动换算成学分,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鼓励本科生参与交叉学科研究活动,并不是要求或者期望他们做出多大的学术贡献,而是要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领悟不同学科知识相互启发、促进之效,加深对知识创新本质的理解。

(2)淡化专业的实体性色彩,设置交叉课程。“学生从大学里获得的主要才智收获,并不主要来自于对所选具体知识分支的学习,而更多的是来自于洋溢着普遍知识的生活氛围。”因此,有必要淡化专业的实体性色彩,增加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各院系的课程要最大化地对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相关的课程,在导师的指导下形成围绕某一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完成计划后可授予相关学位。课程设置要打破学科中心论的单一价值取向,以当前的科技、社会、政治问题为核心,开设跨越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课程,并吸收在交叉科研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任教。

(3)发挥教学与科研互动作用,寓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于交叉学科科研活动中。必须认识到只有将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置于真实的交叉性质的科研情境中,才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不同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启发的奥妙,参与交叉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

(4)营造交叉学科学习的文化氛围。交叉学科学习的文化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多学科交叉学习和交流。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交叉学科性质的论坛和讲座;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引领有交叉研究意向的教师进入交叉学科研究和教学领域,并制订相关的交叉学科教师培训计划;制定若干小的交叉学科性质的项目,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申请,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以项目命名的交叉学科小组,并予以经费上的支持;改革学生同一专业同一宿舍的住宿形态,建立有助于不同学科背景学生交流互动的宿舍管理制度;建立虚拟网络平台,宣传交叉学科科研、教学和学习的经验与体会。

参考文献:

[1]郝凤霞,张春美.原创性思维的源泉——百年诺贝尔奖获奖者知识交叉背景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09).

[2][美]维纳.控制论[M].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赵鹏大.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 促进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05).

[4]赵文华,程莹,陈丽璘,刘念才.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7(01).

[5][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序)[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创新人才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建设高水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交叉学科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