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外关、阳陵泉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临床观察

2017-11-01 06:54李国华杨丹红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0期
关键词:阳陵泉活动度颈椎

李国华 杨丹红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310053)

针刺外关、阳陵泉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临床观察

李国华 杨丹红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310053)

目的观察巨刺外关、阳陵泉两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落枕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外关、阳陵泉穴配合患者自主活动颈部,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患侧落枕穴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1~3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颈椎活动度及治疗前后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高于对照组的86.66%(P<0.05);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左侧屈或右侧屈、左旋或右旋)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外关、阳陵泉两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疗效优于单刺落枕穴。

落枕 外关穴 阳陵泉穴 运动疗法

落枕又称“失枕”,多发生在睡眠之后,表现为晨起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颈部活动不利等感觉,甚者累及肩背和手臂,活动时疼痛加重[1-2]。轻者1周可痊愈,重者可迁延数周不愈,而且未经治疗而自愈者复发率较高,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在治疗本病的同时还要积极寻找病因,防止复发。笔者观察到针刺外关、阳陵泉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安全有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关于落枕的诊断依据。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落枕的诊断;年龄大于16岁,小于60岁,男女不限;落枕发生时间为1~7 d;落枕发生后未进行任何物理及药物治疗;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颈椎间盘膨出或突出、颈椎退行性变、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骨质增生等。X线可鉴别;年龄小于16岁或大于60岁;落枕发生时间大于7 d;落枕发生后曾口服解热镇痛药物或行其他治疗。

1.2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省名中医馆门诊部针灸科门诊就诊的落枕患者60例,按就诊顺序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2支,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微向上刺入健侧外关穴1~1.2寸,直刺健侧阳陵泉穴1~1.5寸,得气后双手同时对外关穴和阳陵泉穴施以捻转泻法,外关穴行针以局部酸、麻、胀感且向肘关节放射为宜。行针时嘱患者左右缓慢转动颈项部,当患者颈部转动到患侧所能忍受的最大范围时,加强捻转手法,同时配合头部前倾及后仰交替进行,如此反复多次。留针15min,配合TDP照射患部皮肤,距离30 cm左右。间隔5min行针1次,留针期间可嘱患者缓慢活动颈部,直至颈部肌肉松弛、疼痛减轻为度。针后在肩井穴、肺俞穴、天宗穴以及病变部位(压痛最明显处)拔火罐10min即可。每日1次,疗程为1~3次。对照组单用针刺落枕穴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1.4 观察指标1)颈椎活动度。测量治疗前后患者患侧颈椎的侧屈角度(左侧屈或右侧屈)和旋转角度(左旋或右旋),参考康复疗法评定学[4]中颈椎活动度的测量。2)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向患者详细解释VAS评分表,并让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对自己的疼痛程度进行标记,根据患者标记处进行评分[5]。

1.5 疗效标准 参考文献[3]拟定。痊愈: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颈项部疼痛、酸胀消失,压痛点消失。显效:颈部活动改善明显,颈项部疼痛显著减轻。有效:颈部活动改善,颈项部疼痛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颈椎活动度与VAS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左侧屈或右侧屈、左旋或右旋)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颈椎活动度与VAS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颈椎活动度与VAS评分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时 间VAS评分(分)左侧屈或右侧屈(°) 左旋或右旋(°)治疗组 治疗前6.30±1.47(n=30)治疗后1.73±1.38*△对照组 治疗前6.37±1.70 23.39±4.875 47.04±7.130 44.54±5.301*△71.06±6.542*△22.66±3.083 45.98±8.862(n=30)治疗后2.57±1.46*40.39±4.676*65.39±8.014*

3 讨 论

落枕主要表现为颈部痉挛疼痛。“失枕”一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失枕在肩上横骨间”。落枕的发生与睡眠时睡眠姿势不当或枕头高低软硬度不当或感受风寒有密切关系,这些原因均会引起颈部肌肉过度牵拉受损或颈部肌肉痉挛而引发颈部疼痛。中医学认为落枕还与肝肾亏虚不能濡养颈部筋经有关。《证治准绳·卷八》曰 “人多有挫闪及久坐失枕而致项强不可转移者,皆由肾虚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西医多认为落枕是颈部肌肉痉挛所致[6],也有人认为落枕的发生与颈部神经轻微受损有关。无论是颈部肌肉还是颈部神经受损,都与颈椎的解剖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颈部结构的不稳定性,椎位易发生变化,神经受外界刺激机会增多,软组织也容易发生损伤。

颈项部系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所主,当感受外邪时可引起两经经络受损痹阻、气血凝滞,从而引起颈部肌肉痉挛不舒。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具有解表驱邪、通络止痛的作用。《灵枢·经脉篇》云“三焦手少阳之脉……是主气所生病者……颊痛、耳后肩膈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说明其所在经络线循行通过颈肩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理针刺外关穴可起到疏通颈部经气的作用。研究证明[7]针刺外关穴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它是通过促使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物质,降低脑内NO含量起作用的。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又为筋之会,主治筋病。《灵枢·经筋》云“足少阳之筋……颈维筋急”。当风寒邪气侵袭颈部经筋,颈部筋脉则出现拘挛疼痛或掣引等现象而发为落枕。《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筋痹”。故筋会阳陵泉可治疗颈部筋经病变所引起的落枕疾患且在临床运用中取得满意疗效[8-10]。外关穴和阳陵泉穴分别为手足少阳经的腧穴,两穴配伍属同名经配穴,同气相求[11],两穴配伍使用可激发少阳经经气从而疏通颈部经气,缓解颈部肌肉的拘挛疼痛。有研究表明外关穴配伍阳陵泉可加强对运动、感觉和平衡障碍治疗作用[12]。

巨刺法首见于《灵枢·官针》,书云“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是一种左右交叉取穴的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必巨刺之”“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故采用巨刺法可以对人体产生的不平衡状态予以纠正,调整人体的阴阳和气血分布,使机体的盛衰趋于平衡。由于脉气左右相贯,环流不息,故取健侧的穴位亦可治患侧疾病。故治疗落枕时可选用健侧外关穴和阳陵泉穴祛风散寒,调整颈部的经气和阴阳平衡。同时结合动刺针法,“动引其气”,可使患者精神集中在颈部[13],达到气至而有效的治疗作用,患者自主运动还可加强颈部肌肉力量,使治疗效果更持久[14]。

故笔者选用针刺健侧外关穴和阳陵泉穴调节颈部的经气,配合患者的自主运动可改善颈肩局部血流供应,二者联合应用产生的协同作用能提高针刺止痛疗效[15]。本疗法避免了针刺颈部痉挛疼痛局部,可防止疼痛局部痉挛状态进一步加剧和患者疼痛难忍甚至拒针现象的发生。针刺结束后嘱咐患者做好颈部保暖,选择舒适的枕头,防止落枕再次发生。经临床实践证实,交经巨刺外关穴和阳陵泉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落枕具有取穴简便、见效显著,安全实用等优点。

[1]伊智雄,刘春英.实用颈背腰痛中医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2-36.

[2]周东辉.肌平衡三步手法治疗落枕[J].中医正骨,2015,27(1):58-5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8.

[4]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93.

[5]视觉模拟评分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3):1925.

[6]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6.

[7]李娜,李为民,陈颖波,等.电针对完全弗氏佐剂性小鼠外周性炎症痛的缓解作用[J].中国针灸,2008,28(2):122-123.

[8]宮会爱,吕廷国.针刺阳陵泉穴治疗落枕[J].中医药研究,2002,18(1):27.

[9]谭辉,查伟.强刺激阳陵泉穴配合TDP照射治疗落枕[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2):28-29.

[10]陈红根.针刺阳陵泉配合推拿治疗落枕63例 [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259-260.

[11]韩慧.循经取穴临床举隅[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5):35-36.

[12]黄泳,李天乐,赖新生,等.针刺外关与外关配伍阳陵泉的脑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6(7):527-531.

[13]陈耀龙,陈荣钟,庄礼兴.动气针法在针灸治痛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8):936.

[14]何广新,曲延华.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7-9.

[15]吕雅妮.针刺运动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落枕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7):27-28.

R246

B

1004-745X(2017)10-1814-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10.040

2017-02-14)

猜你喜欢
阳陵泉活动度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解你难言之隐按摩妙穴少女痛经不痛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