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代谢综合征90例

2017-11-01 06:55河南省洛阳石化医院河南洛阳47100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7期
关键词:僵蚕西药综合征

河南省洛阳石化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代谢综合征90例

范培蕊
河南省洛阳石化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目的观察升降散联合西药治疗痰瘀互阻型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瘀互阻型代谢综合征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升降散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BMI、餐后2h血糖值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降散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痰瘀互阻型代谢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升降散;痰瘀互阻;中西医结合;代谢综合征

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将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定义[1]为:MS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MS患者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风险约为非MS者的2~3倍;有MS的非糖尿病者中发生T2DM的危险约为无MS的非糖尿病者的5倍。根据已有的不同诊断定义,不同国家、人种、性别和年龄组人群MS患病率大约为10%~50%,总体上人群中大约1/4患有MS[1]。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我国MS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迫切需要关注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减少伴随多种代谢紊乱而增加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效改善公共卫生状况[2]。MS临床上多见形体肥胖,神疲乏力,四肢困倦,胸闷气短,腹胀,口渴多饮或口干而不欲饮、眩晕、少寐多梦、头昏头痛、心烦失眠,舌体胖、苔浊腻等症状。其可归属于中医学“肥胖”、“消渴”、“眩晕”、“痰饮”、“湿阻”等范畴。董静等[3]认为痰湿体质是MS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基础,通过调整痰湿体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防治MS的目的。笔者观察升降散联合西药治疗痰瘀互阻型MS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 2016年1月我院内分泌门诊收治的痰瘀互阻型MS患者1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53~64岁,平均(59.6±4.5)岁,病程3~10年,平均(4.90±2.51)年;观察组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49~62岁,平均(56.1±5.8)岁,病程2~9年,平均(4.45±2.58)年。两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结合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根据我国近来的调查研究和资料,在2004CDS建议基础上,对MS的组分量化指标进行修订如下。①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②血TG≥1.7mmol/L(150mg/dl);③血HDL-C<1.04mmol/L(40mg/dl);④血压≥130/85mmHg;⑤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140mg/dl)或有糖尿病史。具有以上3项或3项以上者可诊断为MS[2]。

1.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订。

1.2.2.1 痰湿证 主症:形体肥胖,眩晕,头重如裹,胸闷,脘腹胀,呕恶痰涎,肢麻沉重。次症:心悸,失眠,口淡,食少,倦怠乏力,大便不爽。舌脉:舌胖,苔滑腻,脉弦滑。

以上主症必须具备形体肥胖,并且符合舌脉,方能诊断。

1.2.2.2 瘀血证 主症: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次症:健忘心悸,心烦失眠。舌脉: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而涩。以上主症必须具备一种疼痛,并且符合舌脉,方能诊断。

1.3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年龄18~65岁之间的患者,已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不属于18~65岁之间者;②严重的原发肝、肾疾病: Cr>正常上限1.2倍, ALT>正常上限2倍者;③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不稳定或严重的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者),或伴有明显浮肿者;④近1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严重应激状态等急性代谢紊乱以及合并感染者;⑤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对噻唑烷二酮类药品及其赋形剂过敏者;⑥长期服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者,胃肠吸收功能不良者,酗酒或滥用药物史。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吡格列酮片(北京太平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90801)30mg,1次/d,口服;左旋氨氯地平片(吉林施慧达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61252-2)2.5mg,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口服升降散,组成:生山楂、丹参、黄芪各30g,僵蚕、白术、蝉蜕、泽泻、姜黄各15g,制大黄、柴胡各10g。日1剂,可根据病情适量加减。煎煮至200mL,每次1份,2次/d。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体重指数(BMI)、腰围、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h血糖、餐后2h胰岛素。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BMI、腰围、血压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体重指数(BMI)、腰围、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观察组的BM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时间BMI/kg/m2腰围/cmDBP/mmHgSBP/mmHg对照组治疗前28 96±2 1993 22±3 2294 34±10 11144 28±20 44治疗后27 43±1 6691 57±2 5690 28±9 48 137 51±18 34观察组治疗前28 65±2 2294 33±3 2595 17±10 53145 67±19 29治疗后26 54±1 68∗91 34±3 1888 32±9 23 136 49±18 2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代谢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值(FPG)、空腹胰岛素(INS)、餐后2h血糖值(2hPG)、餐后2h胰岛素(2hIN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餐后2h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时间FPG/mmol/LINS/mU/mL2hPG/mmol/L2hINS/mU/mL对照组治疗前8 65±2 1110 55±6 2310 74±3 2626 48±5 54治疗后7 23±2 0110 37±6 129 02±2 6824 37±6 21观察组治疗前8 62±2 1710 63±6 8510 27±3 5326 37±5 56治疗后7 22±2 0810 45±6 088 02±2 63∗23 91±6 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MS的基本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MS的发生是复杂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吡格列酮是胰岛素增敏剂,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主要刺激外周组织的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还可改善血脂谱、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使C反应蛋白下降等,对心血管系统和肾脏显示出潜在的器官保护作用。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体重增加,有心脏病、心力衰竭倾向或肝病者不用或慎用[2]。左旋氨氯地平为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降压作用主要通过阻滞细胞外钙离子经电压依赖L型钙通道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减弱兴奋-收缩偶联,降低阻力血管的收缩反应性。但其开始治疗阶段有反射性交感活性增强,可引起心率增快、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等[2]。

姜良铎等[5]认为MS是同时具有高胰岛素血症、中心性肥胖、糖代谢障碍、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障碍的一组证候。正常的血糖、血脂、体脂,均“本为人体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质”,在MS患者中却“由于代谢障碍超出其生理需要量”而“转化为致病物质”形成“糖毒”、“脂毒”、“火毒”、“痰浊”、“瘀血”等。

升降散出自清代温病学家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具有辛凉宣泄、表里双解、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化瘀导滞之功。僵蚕为君,味辛气薄,苦燥恶湿,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蜕为臣,甘寒无毒,质轻则升,能祛风胜湿,清热解毒。僵蚕、蝉蜕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二药相配旨在升阳;片姜黄、大黄皆沉降之品,纯走血分,二药相配旨在降浊。本方黄芪、白术为君药,益气升清,健脾化湿,行气涤痰;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升降相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共为臣药;丹参、生山楂、泽泻活血利水消积共为佐药;柴胡疏利肝胆,以助升降为使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体重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升降散对湿浊痰等病理产物具有较好的降解、清除作用。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值并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由于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已表现为胰岛细胞受损,胰岛功能下降,即使服用胰岛素药物也无法改善或完全恢复患者的胰岛功能。观察组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升降散联合西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综上所述,升降散联合西药治疗痰瘀互阻型MS,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MS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MS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董静,王琦,王东坡,等.从痰湿体质角度论析代谢综合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2):802.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姜良铎,张永生.从“毒”论治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5(5):2.

R589

A

1007-8517(2017)17-0086-03

2017-06-30 编辑:穆丽华)

范培蕊(197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涤痰逐瘀法对代谢综合征中胰岛素抵抗的影响。E-mail:fanpeirui@126.com

猜你喜欢
僵蚕西药综合征
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西药联用注意事项
Chandler综合征1例
西药和中成药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斑纹限性家蚕品种同时生产中药材僵蚕与雄蛾的试验
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考前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