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能力

2017-11-01 01:12袁久钻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中生文本探究

目前高中生阅读有三个方面:自主消遣性阅读,教学阅读和考试阅读。消遣性阅读是一种自由化阅读,也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它不带有任何的“功利性”,但它也是高中生阅读的一个重要板块。教学阅读是高中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主阵地,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性化行为。考试阅读从属于教学阅读,它主要训练并检测“理解文中主要词语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等(现代文阅读)和“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等能力(古诗文阅读)。这三者的关系是一个整体,互为补充,互相影响。它们牵涉到阅读的广度,关系到阅读的深度。如何准确把握好这三者的关系,为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服务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努力:

一、激发兴趣,注意横向联系

大多数学生对自主消遣性阅读都是很感兴趣的,借助这种阅读方式,扩大视野,陶冶性情,在轻松自由的同时享受到了精神上的喜悦,这是人人乐做的事情。合理地引导好学生的兴趣,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性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方法,自觉地锤炼语文基本功。学生消遣性阅读某篇文章、某本书兴趣被激发时,他就会积极地寻找类似文章或书籍研读,并可能积极主动和教师交流。这样,消遣阅读就转化为教学阅读。同理,对教材中某些文本,我们也可以当作考试训练材料。考试阅读是特殊的教学阅读,其考查要求、训练重点不同于一般的教学阅读,它的目的性更明确。

二、紧抓课堂,重视阅读“功用”

社会要求“学以致用”,语文的工具性,使课堂教学不能忽视 “功用性”,这关系到师生直接的利益。“功用”,是与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的。适时的组织、指导学生兴趣阅读,是教学和师生精神成长的需要。为此,每周定时安排一节阅读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选读物,教师只作参考性的提示,课后同学间互相查阅读书笔记、个人点评、词句摘抄等;或者在课前请学生推介,老师检查掌握兴趣阅读的情况,以便调控。这种阅读目的是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学习语文的潜能,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教师要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三、合作探究,赏析重点难点

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加以解决,遵循的原则是:一要有探讨的价值;二要能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探究式学习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探究问题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探究学习中,讨论是课堂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一切教学改革得以成功的根本条件,也是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根本区别。提倡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探究式课堂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作用,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的各种活动过程,特别强调主体性,反对花架子。

四、联系生活,赋予人文创新

或叙述报道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赞颂、针砭生活中的人物、现象,或说明、介绍生活中需要的某些知识、经验,能更快捷、更直接地作用于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介入生活,创造生活。学生一旦将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融入文本之中,就会通过自身的独特体验创造出崭新的形象,顯示自己对文本生活的独到见解;反过来,学生又可以用文本中积累到的生活经验、领悟到的生活意蕴观照现实生活,形成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意见、看法、观念,创造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老师既要善于把学生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进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生活引进现实,实现两种生活的对流,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本。

袁久钻,江苏东台市时堰中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生文本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