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背离养生科学
——应正确认识一个被曲解多年的僧侣修行法

2017-11-03 19:32文/卓
长寿 2017年10期
关键词:僧侣背离李敖

文/卓 然

过午不食背离养生科学
——应正确认识一个被曲解多年的僧侣修行法

文/卓 然

“过午不食”是中国古人著名的养生信条,意思是每天的午后至次日凌晨不再进食。近日各地均发生有人因恪守过午不食而罹患胃肠疾病的报道。那么,过午不食究竟是节制饮食的良方,还是自毁健康的蛮干之举呢?近日有养生学家对此进行了澄清解读——

“过午不食”源于佛教,是佛陀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其目的是便于修行、清欲、养生等。此外,还有减轻供养者负担的目的。在物质供给极端匮乏的时代,这可能是既高尚又无奈的选择吧!

养生专家指出,我们的饮食习惯不应背离人体内生物钟的规律,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的肠胃便开始加速蠕动,胆汁分泌旺盛,随时准备进入消化状态。午饭后十七八个小时不再进食,胃肠没有食物可供消化,胆汁、胃酸就会出现空运转情况。偶尔一两次问题不大,但长此以往,胆汁、胃酸就会出现逆流,腐蚀胃黏膜,导致消化性溃疡及胆汁反流等有害健康问题的发生。

此外,我们的身体内部有自己敏感的应激调控机制。长期空腹,会让身体做出应激反应,加强胃肠对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这是想靠“过午不食”来健美减肥的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晚餐尽可能少地摄取营养,避免“三高症”的发生,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应该提倡的,但少吃与不吃是有本质区别的。拒绝晚餐,不仅容易诱发低血糖,导致器官营养供给不够,随之而来的是人体对疾病抵抗能力的下降,为细菌病毒的乘虚而入打开了方便之门。

台湾文化名人李敖自中年后坚持过午不食,且养成雷打不动的习惯。进入老年后,先是罹患腿关节退行性疾病,一度行动困难,接踵而至的是前列腺癌等疾患,使他不得不反思过午不食的科学性。当然,李敖患病是否因为这个待考,但最起码这个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促进因素。

对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稍有涉猎的人都知道,我们的祖先的确很讲究饮食有节的,有“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太过”,告诫人们“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解释成今天的话说,就是饮食一定讲求节制,切勿走向极端。

猜你喜欢
僧侣背离李敖
李敖狱中“贴纸借光”
夕阳下的僧侣与大佛
僧侣的祈祷
开庭了
《李敖自传》
养生要趁早
西夏僧侣社会活动管窥
地方政府债务与瓦格纳法则的背离
职业选择与真实需求的背离——基于职业锚与工作特征匹配的调查
剖析货物流与资金流相背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