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群众“五个认同”心理分析:基于社会认同理论

2017-11-03 00:52曹鹏飞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心理分析群众

曹鹏飞

[摘要]在新疆第二次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而“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强化新疆维吾尔族群众“五个认同”,对新疆的经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对新疆维吾尔族群众的“五个认同”进行心理分析,从知、情、意三个阶段来增强他们的“五个认同”,促进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即从对“五个认同”的认知出发,提高维吾尔族群众的民族团结认识;从对“五个认同”的情感出发,增强维吾尔族群众的民族团结情感;从对“五个认同”的意志出发,激发维吾尔族群众民族团结的行为。

[关键词]“五个认同”;社会认同;心理分析;群众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如何让各民族群众求同存异,增强同质性,夯实民族团结的基础,巩固生命线,实质上就是认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同即是个人或群体在知、情、意上趋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会随着个体或群体和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文化在个体或群体和时间变化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说,个体或群体依据文化的差异来认定其身份或者区别于其他群体,为自己的身份进行选择。

新疆人口群体中最多的是维吾尔族,占新疆总人口的45.9%(国家统计据网,2011),他们生活在维汉文化交汇和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背景下,而社会认知强烈的受到维吾尔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化过程中,维吾尔群众如何实现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对培养和树立维吾尔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维吾尔族群体是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互倚性自我,但更强调集体的自我建构,具体表现为强调社会认同,用群体身份进行自我定义。中国文化一直具有集体主义特征,因此让新疆维吾尔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成为可能,这种可能对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至关重要,同时他们也是新疆经济社会稳定的主力军。社会认同理论对群体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并成为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来分析新疆维吾尔族群众“五个认同”心理过程,对丰富社会认同理论,为民族团结提供实践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疆各族干部“五个认同”的心理过程进行阐述。

一、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最早是Tajfel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随着众多学者对这问题的研究深入,目前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认同,另一方面是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主要强调族群成员之间的相似性以及族群成员相信他们之间所具有的某些共同性和相似特征。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是Tajfel和Turner等人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但是该理论是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完全遵照该理论分析我国的群体间行为,不完全准确。鉴于上述,文章立足于本土化的视角,基于国内的社会认同理论研究成果做简要分析。国内开始关注社会认同理论是在2001年,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社会互动论、群体资格轮和基础领域论。三种观点立足的研究视角不同,对社会认同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认同实质上是一种产生群体行为的集体性观念,与现代社会深度分工和生活背景不同条件下,如何有效增强各民族团结有一定的关系。

二、“五个认同”的概念及其关系

关于认同的研究,不同学科的学者都一直在关注,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概念的内涵和理论建构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认同的形成与发展,而政治学则关注的是认同对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所起到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视角,结合政治学,对“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做出概念的界定并阐述之间的关系。

国家认同是指国家主权范围内成员的认同,这是个体成员与国家在情感上的结合,确认自己一国公民身份和了解所属国家的心理过程,表现在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国家政策等方面的理解、赞同和支持;中华民族认同即是社会成员对中华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身份的接受、中华民族风俗习惯的遵从、中华民族语言的认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向往等方面;中华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具体是个体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中华文化中多数成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相同或相一致的程度,表现在生活价值观、自尊、规范等方面的融合度;中国共产党认同是各族群众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是在人们成长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与价值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同。

“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國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三、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下,新疆维吾尔族群众“五个认同”心理分析

认同是人们心理层次的情感和认知,是个人或群体对组织的理想信念和作为的高度认可。认同是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基础,通常以社会群体的感觉、情绪、意志、愿望及习俗等形式表现出来。

(一)从对“五个认同”的认知出发,提高维吾尔族群众的民族团结认识

认知就是人类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也自然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上认识,达到第一阶段的认同。依据社会互动论,认为个人和群体对其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许可,是产生集体行为的最低条件。因此,一方面各级宣传部门可以通过组织理论宣讲员面对面、墙面宣传语、村级广播站、自媒体等渠道宣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惠民政策等方面来引导新疆维吾尔族群众感知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他们生活产生的重大变化,提高新疆维吾尔族群众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和肩负维护民族团结伟大使命的意识,建立他们的认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发展共繁荣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产生积极的集体行为认知取向,促进民族团结。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互相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同时让维吾尔族群众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中华文化的和谐和包容,进而让维吾尔族群众适应在维吾尔族传统文化运用中华文化获得文化实践。endprint

(二)从对“五个认同”的情感出发,增强维吾尔族群众的民族团结情感

情感,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会引发人们产生行动的动机。主要通过生理、行为、心理来表现。对“五个认同”的情感,也可以从生理、行为、心理上的表现入手,达到第二个阶段的认同。依據群体资格论,认为行动者对群体资格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是产生集体行为的动机因素。因此,新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一方面可以搭建推动各民族之间的通婚的平台,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另一方面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推动各族群众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使新疆维吾尔群众与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情感纽带,减弱他们在生活中通过分类和比较形成的本民族内认同,减少偏见,加强与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满足积极自尊的需要,从而从情感上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纽带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才能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三)从对“五个认同”的意志出发,激发维吾尔族群众民族团结的行为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目的、行动的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克服的困难等方面。要实现“五个认同”在新疆维吾尔族群众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一贯的行为,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提高积极集体行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致性,达到第三个阶段的认同。依据基础领域论,认为社会认同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而“福利渗透、意义系统和社会组织”则构成了社会认同的三大基础性领域。因此,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可以研究制定一些政策对民族团结模范给予奖励和照顾,并完善相关评估体系和可上可下的相关制度,来激发其他群众有加入这个群体的意愿,扩大民族团结的队伍,从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参考文献]

[1]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75-480.

[2]董莉,李庆安,林崇德.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8-73.

[3]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以美、德、日三国为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郑航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1).

[6]学习中国,习近平用“五个认同”巩固生命线[N].中青在线,2015-09-30.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G6RBwjG2V2ydePSYYfrjOzCdFGeY32_o-Iw6XWxPpa6UwGkRvBFUYFWO19VhxVQZai4f0SAXj6CPkqmNZPheL_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心理分析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