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形成的“发散式螺旋”

2017-11-04 21:39李林博
今传媒 2017年10期
关键词:自媒体舆论网络

李林博?

摘 要:自媒体表达空间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多元性等特点,使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出现了“发散式螺旋”的变型。在“2·18武昌火车站案”的舆论发展过程中,不同论点从事件中心向不同方向螺旋式推进、发散,最终形成了多元抗衡的舆论场。而在“自我中心化”的发散螺旋中,人们尽情宣泄情绪,却忽略了最核心的新闻事实。

关键词:自媒体;舆论;网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0-0043-02

“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中舆论的形成特点及机制。在网络和自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舆论形成的螺旋式发展依然有迹可循,却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变幻的螺旋”也许才是社会舆论形成的真实写照[1]。2017年2月18日,武昌火车站突发恶性刑事案件。案发后,社会舆论的浪潮以“发散式螺旋”的形态向多方面酝酿扩张,一波三折,多次反转。

一、“发散式螺旋”的形成

所谓“发散式螺旋”是指核心事件发生之后,论点很快向周边不同方向扩散,随着信息的不断涌入,不同的分支有强有弱,最终由于缺乏一锤定音的结论而形成多元抗衡的舆论场。自媒体时代,拓宽的信息来源、加快的传播速度和不再崇拜权威的公众,使舆论的形成呈現“发散式螺旋”攻势。

图1 “发散式螺旋”形成示意图

1.核心事件的发生

事发后,武汉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武汉”在新浪微博对事件进行了通报:“2月18日中午12时25分,犯罪嫌疑人胡某(男,22岁)因口角纠纷,持面馆菜刀在武昌区武南一村71号一面馆门口,将面馆业主姚某伤害致死。民警快速出警,现场将犯罪嫌疑人抓获,目前案件正在审查中。”与此同时,事发地周边的“公民记者”第一时间发出的信息与现场拍摄的血腥照片在微博、微信及各大社交平台迅速传播。一时间,新浪微博话题“#武昌火车站砍头#”的阅读人数达47万。

2.论点的发散

事件发生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便出现了众多不同声音。当天下午,包括中国青年网在内的媒体援引现场目击者说法,报道称悲剧起因于店主姚某多收一元且出言不逊,遂导致胡某用菜刀将其斩首。与此同时,澎湃新闻引述武汉警方的说法,血案的起因不是因为吃面,而是胡某去姚某店铺面试引发口角而致。2月19日,红星新闻接到爆料,并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红星独家 砍头疑犯胡某原来是精神二级残疾》,披露胡某患有精神疾病,并晒出了其残疾人证。几个小时后,界面新闻又爆出新闻《武昌火车站杀人案受害人妹妹:警方称凶手受审思路清晰》。

一时间,网络中“杀人凶手心狠手辣罪无可赦”“黑心老板咎由自取”等观点在各大网络社区中成为争论热点。短短几天内,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快速传播,网民意见不断随着新爆出的细节摇摆不定,持有不同观点的网民争论不休。各种论点从事件中心向不同方向螺旋式推进、发散。

3.多元舆论场的形成

网络社区中网友对信息的披露,不断改变着论点的发展方向和强弱程度。随着事件讨论的升温,多重相互抗衡的意见气候逐渐形成。与“沉默的螺旋”式模型不同,在该事件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多个影响力相似的观点脱颖而出,其中,“暴民论”与“民爆论”的受关注程度最高,并且成为争论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中形成了相抗衡的舆论场。

二、“发散式螺旋”的特点

作为自媒体时代中社会舆论酝酿的新形态,这一变幻的螺旋既承袭了“沉默的螺旋”本质,其形成又具有独特之处。

1.人际传播的凸显

传统媒体往往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它们所提示的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是主流意见,多数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采用媒体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念[2]。然而,随着开放性的自媒体表达空间的出现,公众表达意见的环境与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

大众传播形成的舆论环境有时候并不能左右网民,越来越多的网民趋于理性讨论和辩证思考[3]。与传统媒体的接受、倾听不同,自媒体舆论传播环境存在放大了的联系、互动。在该事件中,人际传播的作用变得不可小觑。首先,在“2·18武昌火车站案”中,各路信息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迅速传播。网民通过对自媒体主体的关注,迅速集结在一起,成为临时群体。多数公众对于这一事件的知晓并非来源于传统大众媒体,而是群体、人际之间对信息和意见的传递交换。少了传播媒体的中介角色,人际传播中信息反馈的数量和速度大大提升,因此便快速产生了热门话题“#武昌火车站砍头#”。其次,由于人际传播中存在着明显的“人际关系偏好”,不同意见通过人际传播在受众中开始分化,相同论点不断强化上升,不同论点碰撞产生新的论点,并向不同方向发散式推进,最终形成了“暴民论”“民爆论”等观点。人际传播是舆论发散式推进的基础。

2.论点向社会热点偏移

通过对众多论点的梳理可以发现,事件中论点的提出与社会现实及热点问题密切相关。例如,论点“奸商咎由自取”提出火车站附近商家多暴利,百姓早已怨声载道,对应当下民众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和消费安全问题;论点“凶手心理变态,为一块钱痛下狠手”指出凶手胡某外出打工不顺利,长时间压抑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对应公众关心的城市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论点“精神病杀人也该偿命”则主张凶手伪造精神病史逃脱法律制裁,更是体现了公众对于中国法制健全的关注。受众借此事件表达对社会问题的不满,事件成了受众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

3.评论大于结论

事隔多月,自媒体中对这一事件的讨论已逐渐平息,虽然论点众多,但是网友们却无法得到最终的结论,只得等待法律的最终裁决。此外,受社交媒体及人际传播分散化、无序化的传播劣势影响,受众一味接收来自各方的信息,却无暇仔细收集、分析有用信息,只顾宣泄不满情绪,却从未认真思考,无法建立规范的议程。因此此类事件在网络中的讨论多陷于评论大于结论的境地。endprint

三、“发散式螺旋”的成因

近年来,相似社会热点事件在网络自媒体中的讨论热度,远超传统媒体的播报频率,“变幻的螺旋”早已取代传统模型,而成为舆论产生与传播的新形式。自媒体环境下,社会舆论产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成为当今的共识。究其原因,大致可从媒介环境与受众行为的改变说起。

1.“微传播”重塑媒介环境

2003年,美国新闻协会的发布的报告指出,自媒体(We Media)改变了长期以来的新闻传播模式,随着科技进步,以往媒体自上而下由传者传播新闻给受者的“广播”(Broadcast)模式,已经转向新闻传者与受众两者之间的点对点传播模式,称之为“互播”(Intercast)[4]。“沉默的螺旋”理论要点在于,大众传播与主流媒体所带来的强大影响力,使其传播的内容被认为是“优势”和“多数”,这些内容极大地限制着大众的所思所想。此外,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方式,也使“劣势”与“少数”缺少发声渠道。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自媒体平台发展的当下,“微传播”的力量逐渐强大,重塑了传统媒介环境。其一,便捷的传播途径催生不同论点。与传统媒体建立“优势意见”不同, 在网络自媒体平台上,一条信息的传播能够被实时接收与传播, 不同的意见并不会阻碍其传播。相反,在公众以兴趣或现实人际关系而聚集的自媒体平台上,各自得到认同的观点会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因而便产生了多种不同论点向四周“螺旋发散”之势;其二,匿名的传播方式带来宽松的舆论空间。“孤立感”是“沉默的螺旋”理论中劣势意见消失的重要原因。当下自媒体平台中发言的匿名性恰恰消除了这一感觉。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无人赞同,虚拟与匿名带来的安全感,也不会让人产生心理负担。因此在自媒体平台中的少数观点并不会消失,多重观点共同传播扩散。

2.“自我中心化”再造受众行为

在“沉默的螺旋”中,大众传播的力量被放大,人们依随着主流媒体传播的观点对事件进行思考与讨论。而在自媒体环境下,“全民写作”与“草根记者”的出现,使人们不再崇拜任何权威,人们开始习惯于自主选择、判断,“自我中心化”成为受众的行为方式。

然而这一行为方式需要辩证来看。一方面,互动时代的到来,使公众不再囿于“观众”、“听众”的角色,自我表达开始变得流行。在多元自由的自媒体空间中,人们自主提供和分享信息,并为自己赞同的观点大声疾呼。传播意识的苏醒与媒介环境的宽松,使自主表达取代被动接受,成为人们的最终诉求;另一方面,“自我中心化”所带来的表达欲望,使公众在对某一事件发表观点时,宣泄个人情绪。多数情况下,这种宣泄是不理智的,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网络中无休止的口水战。

四、结 语

自媒体时代,信息不再需要正襟危坐式的播报,在舆论形成的“发散式螺旋”中,新闻的“内容为王”变成了受众的“自我中心”。拥有了话语权的公众,足以冲击传统媒体的舆论主导,而产生强大的舆论风暴。每一个论点争先恐后地扩张,宣泄的是受众情绪,褪色的却是新闻事实。自媒体开放的表达空间,如道路宽广的十字路口,有了大众媒介对公众舆论话题的引导与设置,舆论的车流才能更有方向地畅行无阻。

参考文献:

[1] 原源.变幻的螺旋:社会舆论形成的负责性与多樣性[J].山西师大学报,2011(3).

[2]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 殷俊.从舆论喧嚣到理性回归——对网络人肉搜索的多维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4] 卢亚,胡翼青.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进行舆论监督——以“八毛门”事件为例[J].新闻界,2012(18).

[责任编辑:思涵]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媒体舆论网络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