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副刊的文化传承与品牌提升

2017-11-04 12:24陈士娟
今传媒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品牌副刊传承

陈士娟?

摘 要: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优质内容仍是核心竞争力。西安晚报文化周刊在发掘古城地域历史文化的存量资源,记录市井生活变迁等方面探索,策划推出了“丝路之旅,人文莲湖”系列报道和“走进大秦岭”系列报道等一系列新栏目,为读者提供深度阅读。这些体现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的文字报道,在赓续和发扬城市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记录城市新的文化风貌。晚报副刊传承文脉,以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开展文化活动等途径,推动品牌提升。

关键词:副刊;文化品牌;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0-0087-02

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悠久的发展与积累,已构成丰富的体系:文史、地理、收藏、读书、文学、艺术等,满足受众日益增加的多元文化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媒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在全媒体的环境下,西安晚报坚持“文化立报”的理念,在传承文化副刊传统的基础上,推出了新栏目,融入了新方式,拓展了新风格,给报纸的融合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专题策划,彰显古都文化特色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史遗迹众多,民俗文化积淀深厚。西安晚报文化周刊在发掘古城地域历史文化的存量资源,记录市井生活变迁等方面探索,策划推出了“丝路之旅,人文莲湖”系列报道和“走进大秦岭”系列报道等一系列新栏目,为读者提供深度阅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些体现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的文字报道,在赓续和发扬城市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记录城市新的文化风貌,具有史料意义,也具有文学审美,提升了栏目的品牌效应。

(一)“丝路之旅,人文莲湖”系列报道

两千年前,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从丝绸之路而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给长安带来了新风和异俗,影响深远。西安地理版策划开设的“丝路之旅,人文莲湖”专栏,对莲湖区内一批知名的历史遗迹、老街民居、民俗风情等展开系列报道,包括汉太学遗址、太液池遗址、唐承天门遗址、含光门遗址、宣武门遗址、贡院遗址、梨园、清真大寺、广仁寺、西五台、北院门历史文化风情街等,每周刊登一篇,历时7个月。该系列报道以发展的视角记录、解读千年古都的沧海桑田,展现了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使读者在品读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二)“走进大秦岭”系列报道

集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世界地质公园”于一身的秦岭,是西安的地标性山脉,被誉为陕西的绿色脊梁。大型系列报道“走进大秦岭”是西安晚报首次对秦岭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读。2017年5月,西安地理版开设“探访秦岭72峪”专栏,对秦岭著名峪口的山川气候、生态物种和人文历史进行实地采访报道,深入挖掘秦岭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内涵,唤起世人对秦岭的认知和保护意识,珍惜共同家园。以《紫阁峪:通往名士云集的“终南第一山”》开篇,以六千多字的报道整版刊登,图文并茂。记者以严谨沉实的文笔引领读者进入秦岭深处,在探访过程中,贯通古今,既钩沉出紫阁峪深厚的文化气息,又报道了其植物生态状况;既有对当地人的实时采访(百姓视角),又有作者的见解。此外,还有《祥峪:十里黑沟,九里三弯,十里钻天》《石砭峪:山水清音可与白云共》《黑峪:交错中的历史与现实》《天子峪:天赐福谷,育民如子》《子午峪:连接关中和陕南的重要通道》《扯袍峪:秦岭里的一片自在天地》《大峪:谷悠云深冠终南》《太乙峪:石破天惊造就地质奇观》等等,每月推出两篇专访报道,展示秦岭的文化底蕴和生态环境,感悟秦岭的历史变迁,激发了读者对秦岭的向往。

二、悅读周刊,增加新的文化亮点

西安晚报有64年历史,曾经在培育文化新人,推动文学薪火相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移动互联网时代,晚报在原有文艺副刊和文化周刊的基础上,以扩四个整版的形式,推出悦读周刊。悦读周刊搭建起文化精英、文学力量的展示平台和读者的阅读平台,成为又一个新的文化亮点,提升了晚报的核心竞争力。

(一)开短篇小说版

自副刊产生以来,小说连载是其传统栏目,无论是鲁迅的《阿Q正传》,还是张恨水的《春明外史》,亦或是当代小说家的作品,报纸上的中、长篇小说连载伴随着大众的阅读生活。今天的不少副刊依然有连载栏目,说明报纸小说还拥有不少的读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不断扩大[1]。数字阅读的便利,使得人们可以快捷地获得书籍的内容,如果感兴趣,一部长篇小说可以一口气读完。在新的传媒生态下,成熟品牌要进一步发展,还须赋予其新的内涵。悦读周刊世说版以整版刊登短篇小说,每篇三千至七千字,配插图,图文并茂。创刊一年以来,刊发全国各地名家、新人的短篇小说六七十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世说版刊发的小说被《小说月报》、中国作家网等媒体转载。作家王蒙说:“好的短篇小说就好像是一杯好的茶或好的咖啡。”副刊上的短篇小说,篇幅适中,便于阅读;又是原创,显示出生机和活力。

(二)注重文学性、思想性与地域题材,以质量取胜

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版亦彰显大气厚重的风格,以整版的容量刊发篇幅较长的作品,注重文学性、思想性与地域题材,力求以质量取胜。2017年上半年,文心版刊登了大唐诗人系列文化散文,以及纪念文学家汪曾祺、陈忠实等散文。目前,散文版汇集了王祥夫、王开林、李汉荣、朱鸿、苏北等名家新作和一批后起之秀的美文,内容丰赡,文笔焕然。其中,《小路》(朱鸿),被《新华文摘》2017年7期转载;《肥皂》(杨文丰),被《散文海外版》2017年7期转载。诗简版清新典雅,刊发的《边塞断章》等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地域特色。锐评版刊发陈思和、雷达、李浩、谢有顺等著名评论家的作品,思想深邃、立意高远。

(三)融合传统元素,丰富版面语言和栏目样式endprint

悦读周刊回归小说和文学插图的传统,光明日报副刊作品版的小说和大观版的散文,也有文学插图。一些品牌副刊在改扩版时,做到开新与复兴传统兼顾。例如:光明日报副刊的“作品版增加《网络文学之窗》板块,大观版增加《校园风》板块,顺应文学发展态势,关注新兴文学形式和新兴文学群体;雅趣版则复兴传统,特辟《古韵新咏》栏目,刊发传承古人神韵、体现今人趣味的旧体诗词作品。[2]”为报纸副刊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三、文化活动,吸引年轻受众

努力实现受众群的年轻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报纸创新的突破口。为了吸引和培养年轻受众,在连续举办四届中国报人散文奖活动的同时,西安晚报副刊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等文化活动,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每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散文大赛,吸引了众多青年作者的参与,成为晚报副刊作者群的新生和中坚力量。

2017年2月,晚报文化副刊与西安禧福祥集团联合举办第三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半年多以来,已收到6000多篇稿件,从中精选刊登百余篇,赛事结束后,将邀请著名散文家、评论家担任评委,进行隆重颁奖,精选作品将结集成书出版。为进一步引导青年散文作家深入生活创作精品,历届赛事期间组织了文学论坛、走基层、采民风等形式多样的活动。2017年7月,西安晚报组织青年散文作家们,进行跨越陕西、甘肃、新疆三省的丝绸之路采访、创作活动,深入了解丝路沿线的风土人情,从思想上审视和发掘丝路文明的当代传奇。活动结束后,以丝路精神为主题的作品连续见报或以整版刊登。此项大赛,助推了青年散文事业的发展。青年作家们的作品为晚报、为古城增添了朝气和风采。

四、构建新平台,发挥品牌优势

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显示:移动端成为媒体融合传播的主战场,纸媒融合传播高但还有待挖掘的潜力。综合各类媒体来看,两微一端中,微信的使用率最高。各类媒体中,报纸媒体的融合传播度最高。报纸的微信运营齐头并进[3]。在移动互联网碎片化传播的环境里,以原创为优势的报纸公众号脱颖而出,通过系统的、持续的精华内容发布,强化报纸品牌。

报纸副刊紧贴时代脉搏,向移动新媒体平台延伸触角,以新的面貌和气息继续陪伴读者。与此同时,经年积累的公信力和读者群也扩展到了移动新媒体平台。对于副刊读者来说,一些贴近生活、短小精悍、言之有物的文章正好满足了碎片化时间的手机阅读。如果对那些严肃的、有深度的、篇幅较长的文章一时读不完,还可以点“收藏”按钮,分门别类保存起来,另寻时间深阅读。晚报文化周刊和悦读周刊的精华内容通过微报微信平台推送,获得了更多的读者關注。

学者朱永新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报纸副刊坚守文化底色。目前,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光明日报的光明文艺,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文汇报的文汇笔会,解放日报的朝花时文,北京晚报的北晚知味,北京青年报的北青天天副刊等品牌副刊微信公众号,立足报纸副刊版面精华文章,开拓副刊读者移动平台精神家园。这些品牌副刊进驻用户规模庞大的微信平台,破除了纸媒发行中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给更加广泛的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增强了报纸的传播力、影响力。

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优质内容仍是核心竞争力。“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媒体短时间看起来是要依附于技术的发展,但是如果技术发展到了很成熟的阶段,成为了媒体的‘基础设施,那么媒体最根本的东西,即能生产有思想、有价值的内容的能力,就会显现出来了。[4]”全媒体环境下,西安晚报通过探索、推出多种举措来坚守、发展文化专副刊,尽力担当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在传承文脉的同时,晚报副刊与时俱进,一直在寻求品质与创新的路上。

参考文献:

[1] 韩寒.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十八大以来我国出版行业发展述评[N].光明日报,2017-9-27.

[2] 致读者[N].光明日报,2017-1-6.

[3] 人民网研究院.2016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R].2016-12-15.

[4] 卢新宁.在全媒体舆论场构筑我们的“主流叙述”[J].新闻战线,2017,1(上).

[责任编辑:东方绪]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品牌副刊传承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贵阳市阳明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探析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如何做好以“公寓特色为基,文化育人为本”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节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