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节目的叙事学分析
——以优酷自媒体频道文化类节目为例

2017-11-07 06:52费然
新闻前哨 2017年8期
关键词:窦文涛圆桌叙事学

◎费然

自媒体节目的叙事学分析
——以优酷自媒体频道文化类节目为例

◎费然

在网络自制节目过度娱乐化、电视脱口秀节目批量产出、打出“文化”的大旗,实行着商业利益的背景下,优酷自媒体频道《看理想》系列节目饱受网友热评,其中,《看理想·圆桌派》系列自上线以来,坚守小众传播的原则,不炒作不模仿,以创新的聊天形式和话题的思辨性起到了电视节目对受众的“教育作用”。本文以优酷自媒体频道文化类节目《看理想·圆桌派》为研究对象,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该节目在叙事方面的特点。

自媒体 节目 叙事学

网络谈话节目发展概况

考察网络谈话节目之前,首先来看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谈话节目具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属性,通常被称为脱口秀(Talk show).文化类脱口秀是脱口秀节目按照内容划分出的一种。轻盈灵活的节目形式加上主持人无限的个人魅力,使得脱口秀节目在全世界长盛不衰。1999年余秋雨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电视演讲,开创了我国电视文化类脱口秀节目的先河,随后兴起了一批以《世纪大讲堂》和《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类脱口秀节目。虽然电视文化类脱口秀节目不断创新内容,与时俱进,但在网络视频的异军突起之势下,显出了他的问题,如,同质化、模式化严重,难以满足分众市场,商业导向过于突出,内在节奏缺乏,焦点问题缺乏深度,热点问题浅尝辄止。所以,传统电视文化类谈话节目不断失去着影响力,日渐式微。

《圆桌派》主持人窦文涛

学术界并没有对优酷自制节目有规范的定义,本文基于文化脱口秀节目的定义和该类节目与互联网大环境结合的特点,大胆地对其给出一个定义:网络文化类聊天节目是基于互联网播放平台,视频网站拥有独家版权,由主持人引导,邀请有影响力的公知参与聊天,通过脱口秀的节目形态,传播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知识,以使观众获得一定文化知识信息为己任的视频节目。

相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网络谈话节目有着独特的生存策略:第一,小众化的目标受众定位,内容选择细分化、知识化;第二,开放的话语环境,话语方式相对自由,无须回避太多的政治隐喻;第三,选题互动化,充分征集网友意见;第四,节目形式灵活、元素多变。

《看理想·圆桌派》简介

《圆桌派》是优酷自媒体频道《看理想》团队打造出的新式网络聊天节目,于2016年10月上线,邀请集“智慧与幽默”一身的名嘴窦文涛担当主持,邀请公知、大V如梁文道、冯唐、刘炎焱、马未都、蒋方舟等名人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谈话的文化类聊天节目,而其每期话题主要是征集网友来获得,如谈人工智能、死亡、大学生恋爱等主题主要是通过微博留言获得。这部分留言观众主要是名嘴窦文涛和《看理想》节目系列的忠实粉丝,既熟悉谈话类节目的套路,而且也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受众群。该节目第一季自上线以来,豆瓣评分8.8分,位于年度热门网络综艺的第八名,也是网络文化类节目第一名。近1.1亿的网友观看,近5万条弹幕,是全网文化类节目弹幕数量最多的。《看理想·圆桌派》节目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可以通过数据来说明的,如今,《看理想·圆桌派》成功上线,取得新老粉丝关注的热评,而第二季也在2017年5月底上线,作为为谈话类节目而言,高质量的叙事内容及有效的叙事方式显然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叙事学最早应用于文学研究,之后其研究领域逐渐扩大至电影及电视等领域。所谓叙事即“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时间的基本方式,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叙事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叙事的范围很大,从镜头到灯光、从演员的服装到舞台布局、从剧本到音乐……可以是我们看得到的,也可以是看不到的。如果我们不留心观察画面、音响或者人物话语中出现的种种元素,便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到叙事者的世界中。

从叙事学角度而言,叙事活动就是将不同的个体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人际间稳定而持久的交流范式。谈话类电视节目也在讲故事,而且需要通过话题、故事来传达某种观点,表达某种意见,并使受众参与,接受并在心灵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安慰与共鸣。如何能做到题材新颖而又具有社会意义,人物个性鲜明而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细节丰富而又有着深刻的思想与见解,这都需要提出相应的故事化策略。

《看理想·圆桌派》的叙事结构与场景分析

叙事学中的结构同样是指借助框架,将文本内容按照设定的叙事顺序和作者构思有序排列,把叙事内容完整地传递给观众或读者。《看理想·圆桌派》与电视文化类谈话类节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有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并非像往常谈话类节目一样在特定时段随着音乐响起,开始主持人的引导,而是像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看理想-圆桌派》在片头中隐藏着大量的隐喻,6位工作人员将节目所需道具一张圆桌,四把椅子搬着走过喧嚣的闹市区,僻静的图书馆,繁华的高楼大厦,废弃的大写“拆”字的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破旧围墙,隐喻着这张圆桌上的话题和观点是关乎世间百态的新鲜话题,多元化的思想撞击,见证着这个变化涌流的变革时代。对观看该节目的受众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铺垫,告知观众《看理想·圆桌派》讨论的话题多元,丰富。而且,片头的这些道具也穿插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在剧中,围绕这张圆桌,一位主持人和三位嘉宾展开聊天式的谈话,正如窦文涛老师所言,他也希望这张圆桌是能影响公共话题的比较平衡客观的谈话。这张圆桌是聚观点聚人的,这种良好的初衷在每期节目的录制中都可窥见一斑。

在嘉宾们发表观点的过程中,这个录制场所并非在固定的摄影棚和演播厅录制,而是在一个古色古香的饮茶室,桌上有新鲜的水果和糖果,茶具,红酒和茶水,这些道具的设置会给嘉宾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让这些嘉宾仿佛置身于和自己的好友在喝下午茶的情境当中,这种真人般的聊天进程、道具的陈设、主持人的智慧更加让聊天式的谈话有创新、逼近真人谈话节目的效果。

在节目结尾处,节目会以打开的书页方式来普及、解释该期节目中提及的文史哲的名人、典故知识,起到了与书籍注释解码相等的作用。

片尾、片中、片尾的叙事比较能相互照应,比较完整,并非各个环节是相互割裂的。场景选择和录制都能恰当的叙事说理,对嘉宾话题起到一种铺垫和线索的作用,将本来比较散的聊天谈话节目通过结构和场景叙事将其完整化和情节化,建构了该节目的故事感。

《看理想·圆桌派》的叙事者分析

在叙事学最早被用来分析文学作品时,就有学者提出:“叙事过程中存在六种参与者,包括真实作者、作者、叙事者、叙事对象、读者以及真实读者。”而在电视谈话节目中,节目参与者被简化为两类人:一类是叙事者,一类是观众。叙事者又被分为两类:隐性叙述者和显性叙述者。这里的隐性叙述者主要指节目的制片人,他们负责节目前期的策划以及整个录制过程中机位、灯光及音响的设置等。隐性叙事者的态度单从节目表面很难了解到,但从节目主持人身上却能较容易地觉察出。

在以下分析中,笔者主要以《看理想·圆桌派》2016年12月最后一期节目《过年: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回家过年吗》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分析该节目中的显性叙事者如何串联起这一期的情节框架。

在这期节目中,窦文涛共做了多次引导性以及概括性的叙述。首先是概括性的开场白,介绍嘉宾大红人吴晓波,其职业和工作,之后,将该网络视频节目自开播以来的成绩给吴晓波讲述了一番,让嘉宾有种宾至如归的轻松之感,主持人话锋一转,说道,“第二季文化类节目还有没有,主要看奶水够不够?”。摄影师将巧妙的给金典牛奶特写镜头,成功的植入了一次广告,在其他嘉宾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一茬,主持人也是比较敬业的植入冠名广告。广告在这里同样发挥了叙事的功能,承上启下,为主持人顺利过渡到下一话题提供契机。在广告结束后,直接将谈论的范围从自身节目的成功切入到下一个环节,而不显突兀。

为了迅速切入到这集的话题,窦文涛话锋一转,对着嘉宾蒋方舟说到,“前些年,过年回家父母逼婚,青年们喜欢租个男女友回家过年,如今,你可以租一个智能机器人回家过年呢。”通过回家过年父母逼婚,这个时间节点来引出人工智能的话题,在过年时,“租友回家”过年比较适合青年人谈论,就及时的抛给年轻嘉宾蒋方舟。首先,主持人作为叙述者却极力想扮演完全客观、置身事外的角色——自己并不就此事发表明确的评论或者得出某种结论,而是将叙述机会留给嘉宾;其次,主持人希望就此问题得到嘉宾的某种回应,从而能按之前的计划在大的叙事背景下继续推动节目进程。

《看理想·圆桌派》的叙事策略分析

1.叙事视角:具有人文情怀的平民化视角。

节目同质化几乎是现代媒体难以摆脱的宿命,更可怕的是在选题方面也千篇一律,就像看电视剧一样,一旦某个有权威性的节目做出一个优质的选题,其他节目则纷纷围绕其大作特作文章,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尽其所能的加以扩展,而最终是换汤不换药,一个节目的精髓也就随着这种附庸方式而变得荡然无存。所以,《看理想·圆桌派》以大胆创新的聊天式节目形式,深受网友好评。

首先,在节目策划过程中,选题来自于民间,贴近生活。每一期的最重要的选题都是通过网友留言获得,讨论最多最热烈的话题就是下一期的选题,这些留言的热心网友大多是窦文涛的忠实粉丝,这一部分群体虽然小众化,但是都属于知识阶层,有良好审美观和素养,对窦文涛的节目讨论和嘉宾邀请上都能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和意见。所以,听取这部分群体的意见不仅使得该节目具有平民化的视角,,避免了和其他谈话类节目的重复性和同质性,而且贴近群众,,使得节目避免了生硬的说教。

其次,聚焦人物平凡生活,彰显人文关怀。对人的生存状态、真实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心理的关注,包括第十五集《裸贷肉偿》、第二十二集《谁的青春不迷茫》等来关注大学生这类群体,他们的心理状况,一些奇葩的生活状态,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示范。关于第二集《出轨》、第十四集《文青有病,你有药吗?》、第十七集《相亲能有多奇葩》这些选题都是与当下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有紧密关系,具有议题的时效性和话题新颖性。

2.人物形象表现:细节捕捉,巧用冲突。

法国文艺理论家狄德罗在《论戏剧诗体》中写道:“戏剧情景要强有力,要使情景和人物性格发生冲突,让人物的利益互相冲突;不要让任何人物在企图达到他的意图时而不与其他人物的意图发生冲突,让剧中所有人物都同时关心一件事,但每个人又各有他的利害打算。”电视谈话节目叙事和剧作家创作戏剧一样,同样需要借助各种冲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注重人物动作细节,触发情感共鸣也使得节目故事感强。在这期节目之中,当蒋方舟对吴晓波的观点不那么赞同,稍微打断吴晓波的话题时,镜头是先打在吴晓波略微有点尴尬的脸上,下一秒,就把镜头移向蒋方舟的表情特写。会发现,她的表情也很微妙,她首先对着另一位嘉宾梁文道递了一个眼神,“刚刚和文道老师在私下讨论过,其实人工智能也不会那么快的颠覆人,意见也没那么多!”说完这句,稍微低了低头。意识到略微尴尬的对话后,窦文涛再一次成功捡起话题,引导着在哲学方面颇有想法的梁文道来发表观点。这些敏锐的镜头呈现都会尽收观众眼中,这些文本意指在弹幕中也会被二次解读。所以,这些真实的镜头呈现会加强叙事的情节化和故事冲突感。

结语

节目从第一季饱受好评,到第二季重新上线,都带着大众的期待。不得不说,该节目大胆新颖的真人聊天节目形式,不媚俗也脱离了低级趣味,更是泥沙俱下的一股文化类节目中的清流。节目就像一个茶馆,聚合着人生百态,酸甜苦辣,也聚合着文化圈娱乐圈学术圈的智慧结晶,见证着快速变迁时代的慢思考和慢节奏,《看理想·圆桌派》的叙事方式及风格的成功之处,值得很多谈话类节目借鉴。

[1]孙俊:《〈锵锵三人行〉的叙事学分析》,《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5期

[2]窦璐璐:《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现代视听》2016年第9期

[3]张喜红、甘波:《从叙事学角度论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故事化策略》,《大众文艺》2010年第13期

[4]李林:《电视社教类节目叙事方式的现象学分析》,《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

[5]葛明驷:《网络自制视频节目类型分析》,《皖西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6][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7][美]罗伯特·C·艾伦:《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59页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窦文涛圆桌叙事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石道圆桌(一)
不怕丢面子,才能有面子
消费与面子
消费与面子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圆桌讨论纪要
圆桌讨论纪要
圆桌讨论纪要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