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传》故事的戏曲传播述要

2017-11-07 16:39张志全谭会敏
戏剧之家 2017年19期
关键词:京剧

张志全 谭会敏

【摘 要】《英烈传》是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其故事在戏曲及民间曲艺中广泛流传,流传甚广。与《英烈传》小说相比,戏曲《英烈传》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传奇色彩更加突出,平民化倾向更加明显。这些作品反映了民间的好恶、希望与寄托,以及普遍的文化心理和感情倾向。《英烈传》向京剧转化的过程,其实是《英烈传》走向民间、走进大众,逐渐生活化、世俗化的过程。

【关键词】《英烈传》;戏曲传播;京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10-02

《英烈传》是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其传本有《新镌龙兴名世录皇明开运英武传》《新刻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云合奇踪》等,虽然上述传本的回目及内容略有出入,但主要故事情节大同小异。作为演义小说,《英烈传》故事多附会正史及稗官野史,其成就有限,艺术独创性不强,但提供了“演义小说的一种标本”。因此,虽然在清代遭到禁毁,但坊间刻本仍然较多,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人物和故事,在戏曲及民间曲艺中广泛流传。

一、《英烈传》故事在京剧中的传播概况

《英烈传》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京剧、川剧、湘剧、秦腔、汉剧、桂剧、潮剧、晋剧、豫剧、滇剧、河北梆子、同州梆子、徽剧、楚剧、粤剧、莆仙戏、高甲戏等剧种。其中,京剧剧目保存尤多,《京剧剧目辞典》收录的有《扫地挂画》《龙凤呈祥》(又名《一两漆》《一两七》《油漆匠嫁女》)、《朱洪武出世》(共三本)、《梵王宫》《叶含嫣》《射雕联姻》《串龙珠》《反徐州》《反徐州》之二、《万民欢》(又名《红旗军的祝捷年》)、《武当山》(又名《朱洪武打擂》)、《状元印》(又名《三反武科场》)、《铁岭关》《王禹三踹牛塘峪》《九江口》(又名《忠义臣》《火烧陈友谅》《鄱阳湖》《张定边》)、《九江口》之二、《广泰庄》(又名《三请徐达》)、《智取北湖州》《火烧百凉楼(共二本)》(又名《百凉楼》《兴隆会》《乱石山》《常遇春救驾》)、《探滁州》(共五本)(又名《师生反目》)、《淮安义》《战滁州》《取池州》《采石矶》《取金陵》(又名《凤吉公主》《芜湖关》)、《紫金锁》(又名《郭英嫖院》)、《宁国府》(又名《收朱亮祖》《天长关》)、《顺天兴》《战太平》(又名《花云带箭》《太平城》)、《新战太平》《正气图》《挡亮》(又名《战土台》《江东桥》)、《夺太仓》《盘陀山》《八达岭》(又名《常遇春大战伯颜图》)、《居庸关》《明英烈》(共八本)、《北海现金桥》《莫愁女》《万事足》《游武庙》(又名《刘基辞朝》)、《福将胡大海》《碧血桃花》等40余种(凡一剧多目者、多本连台者视为一種,折子戏未单独统计)。

从《英烈传》戏曲所表现的人物来看,主要有朱元璋(在剧中或称为朱云龙、朱彦龙、朱洪武等)、刘基、徐达、花云(或称为花荣)、朱亮祖、郭英、沐英、常遇春、胡大海、康茂才等正面形象,刘福通、陈友谅、张士诚等农民起义首领形象,以及元顺帝、脱脱、萨敦、完颜龙等反面形象。就正面形象而言,朱元璋是明代开国皇帝,是元末起义的主要首领,尤其是其布衣发迹变泰的故事,契合了民众的普遍心理,其被反复搬演也在情理之中;以刘基、徐达为代表的明代开国英烈,理所当然是京剧表现的重点。

从演员搬演曲目看,一些经典的故事自近代以来反复被京剧表演艺术家搬上舞台。如《扫地挂画》先后有小翠花、马富禄、尚富霞、徐如云、董度云、郑多云等参与表演;《梵王宫》有朱琴心、贾碧云、张文艳、张文奎等参与表演;《采石矶》自咸丰以来,先后有张三福、冯双德、钱宝峰、钱金福、许德义、沈三玉、尉迟喜儿、王福寿等参与表演;《挡亮》则有王喜云、余玉奎、陈啸云、刘宝玉、丁连生、小二顺、汪桂芬、刘春喜、王凤卿、陆长林、孙盼云、时德宝、谭鑫培参与表演;《战太平》更是吸引了程长庚、谭鑫培、言菊朋、杨月楼、余叔岩等20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此外,京剧名家马连良擅长演《串龙珠》《广泰庄》等;盖叫天曾演《智取北湖州》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反复排演《英烈传》故事,折射出民间对《英烈传》故事及主要人物的喜爱。

二、民间文化心理与戏曲传播

《英烈传》小说本于史实,早期故事在明代初期已在民间流传。到清代虽遭禁毁,但禁而不止,除涌现诸多小说刊本外,更有搬演常遇春大战伯颜图的《千秋鉴》传奇面世。花部兴起之后,《英烈传》成为京剧及地方剧种的宠儿,它们大量改编英烈故事,其中尤以京剧为甚。《英烈传》京剧剧目与小说相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传奇色彩更加突出,平民化倾向更加明显。这些作品事实上反映了民间的好恶、希望与寄托,以及普遍的文化心理和感情倾向。《英烈传》向京剧转化的过程,其实是《英烈传》走向民间、走进大众,逐渐生活化、世俗化的过程。

(一)草莽气概与侠肝义胆

小说走向世俗的过程,也是不断吸收世俗情感和市井文化的过程。从《英烈传》小说向京剧的转变来看,主要表现为对草莽英雄与侠义精神崇拜等主题。自古以来,草莽英雄以其独有的亲和力赢得了民间的钟爱。历来传诵的草莽英雄故事,如替天行道之宋江、醉打蒋门神之武松、倒拔杨柳之鲁达、率直忠诚之李逵、胸无宿物的张飞等,不仅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更是成为了一种象征和文化符号影响后世。朱元璋以布衣起兵的历史事实,使《英烈传》迅速与草莽文化联姻。《扫地挂画》叙朱元龙(即朱元璋)委身佣工;《朱洪武出世(二本)》中的朱元璋贫困潦倒,吃白食被抓,以致沦为乞丐;《朱洪武出世(三本)》中朱元璋与沈万山赌博等,均凸显出朱元璋的这一特点。此外,演绎其他开国英烈及农民起义将领草莽形象的剧目有《梵王宫》《状元印》等。

草莽英雄天生拥有一副侠肝义胆。侠义精神与侠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史记》曾记载:“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侠以疾恶如仇、爱憎分明、劫富济贫、仗义疏财、刚直豪爽等性格为人称道。《英烈传》京剧剧目中的一些人物被赋予了侠义精神,如《梵王宫》中的花云母子,发现元世袭万户侯耶律寿欲谋夺韩妻,勾通县官,并将借据二十两私改为二千两时,义愤填膺,报知韩妻之父刘福通,共议救韩之计;《串龙珠》中的侯伯清为解救朋友而典当家藏宝珠;《状元印》中常遇春大闹武科场,以及《取金陵》中虚构的游侠伍福等都是侠义精神的代表。“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力与‘勇的化身,具有类型化倾向;另一方面,又寄托了下层人民特别是市民阶层的道德理想与生活情趣”,这种双向的结合既是《英烈传》在民间传播的需要,也是民间文化固有张力的体现。

(二)巾帼英豪与爱恨情仇

戏迷与观众是戏曲表演赖以生存的基础,即便是“贫困戏剧”,也离不开观众的参与。戏迷伴随着戏曲表演而产生,而戏迷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为人们所重视,则要推延到清末民初京剧兴盛之后。此时,以票友为代表的戏迷阶层随之兴起。戏迷阶层的壮大与戏迷文化的形成,对京剧表演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了更加直接的影响,一些票友甚至直接参与和干预剧目的改编,进一步拉近了剧目生产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观众的审美期待与细微变化更加直接反馈给京剧创作者和表演者。同时,戏迷的构成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清末以来,京剧女性观赏群体大量涌现,尤其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具有绝对权威的女性观众的出现,对传统以男性为主体的叙述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势必促成京剧剧本在女性缺位的故事中,大量增加评书、传说中刻画女性的情节,甚至张扬女性之美德。

复仇主题与木兰代父从军故事的结合,是京剧加入女性角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复仇主题可上溯春秋战国时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千年,家喻户晓。《英烈传》京剧剧目往往将复仇与代父(夫)从军结合起来,宣扬女性英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如《夺太仓》虚构了张虬之女秀莲,讲述徐达带兵攻取太仓,常遇春为先锋,太仓守将张虬亲自出战,为常所败。张虬之女秀莲,代父从军,为父报仇,徐达部将皆不能敌。最后由徐达亲自出战,才擒获张虬父女;《八达岭》中虚构了常遇春之女常瑞凤,讲述常遇春被元将伯颜图刺伤左腿,中毒身亡,其女常瑞凤闻知,主动请缨,代父报仇;《盘陀山》中也虚构了朱亮祖之女朱凤英随父出征。令人惊奇的是,民间不仅虚构了代表正义一方的女性形象,还虚构了代表元朝腐朽统治一方的女性形象,且她们在故事中已无所谓正与邪,主要突出其英勇善战、勇猛无敌的巾帼形象。这种不以一般善恶标准来褒贬女性形象的方式,进一步印证了女性形象及女性故事在戏曲中出现的目的,即满足广大女性观众的心理期待。

如果说代父从军故事中虚构的女性形象,尚是在男权社会影响下产生的,且带有男性色彩,那么,对爱情故事的虚构,则从正面凸显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如《叶含嫣》《射雕联姻》《梵王宫》中的花云与柳含烟(或称叶含嫣);《淮安义》中的张兴祖与刘月娥等都是于小说之外杜撰的爱情故事。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使故事更加生动,更加亲切;英雄形象更加真实而不虚幻,且个性十足。再从这些“爱情故事”的结局看,无一例外都以夫唱妇随,拜堂完婚结束,这也正好与民间的大团圆结局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审美期待相契合。

综上所述,《英烈传》小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传播過程中,有的是小说故事的再现,有的则是在民间文化影响下的杜撰和虚构,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这是《英烈传》小说走向民间,逐步世俗化、生活化的一种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英烈传》小说在民间的传播,是向平民大众与民间文化的妥协与转化;而民间文化也借助于《英烈传》实现了一次新的展演和重构。

参考文献:

[1]陈文新.《英烈传》:历史向故事倾斜[J].明清小说研究,1990(2).

[2]曾白融.京剧剧目辞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2413.

[4]齐裕琨.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97.

猜你喜欢
京剧
现代京剧《冰道》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看大戏
——京剧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京剧中的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