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翻盘”

2017-11-07 17:37王丹
戏剧之家 2017年19期

王丹

【摘 要】《西兹尉·班西死了》是南非当代戏剧家阿索尔·富加德的一部现实代表作,它集现代艺术和现代关怀于一体,集中反映了受压迫的无产阶级群众和非洲黑人的悲惨遭遇,将影像艺术和逝者影响结合起来,于“生死翻盘”中展示当代非洲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

【关键词】《西兹尉·班西死了》;生死翻盘;逝者影响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38-01

阿索尔·富加德是当代非洲的代表人物,是为数不多为非洲黑人发声的少数白人之一。作为一位为黑人写作的白人戏剧家,他目睹了南非种族隔离时期黑人的种种遭遇,对人性的深度探索和现实关怀给予了他极其丰富的写作灵感。作为获得托尼终身戏剧成就奖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当代国际戏剧评论界影响巨大,穿透力十足,值得我们做深入研究。

富加德的作品几乎每部都涉及到了暴力和死亡,虽然死亡的方式不一而足,但是通过对作品中人物身临其境的感悟,读者就能看出剧作家对于人生的探索,对于生死的思考。《西兹尉·班西死了》这部作品里生存和死亡的主题很是明显,一方面剧作家希望主人公西兹尉·班西取代死去的罗伯特·兹威林西玛成为一个能为家庭提供物质帮助的人,而且主人公自己也能做个有社会地位的上层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剧作家通过主人公西兹尉·班西本人之口道出了自己对于不公正的南非社会的控诉。

一、生之艱难——西兹尉·班西的两难选择

对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来说,生活都不容易。而在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生存就变得愈发艰辛。一方面,黑人要面对资本主义的剥削,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概率极低,而且资本家不停地压榨他们的剩余劳动,得到的酬劳却还是只够温饱。另一方面,他们遭受着种族隔离政策的荼毒,在能找到工作的城镇却要被迫遣返回到自己不能找到工作的家乡。双重生活的重担让西兹尉·班西处于一个两难的抉择,是抛弃自己的身份,遗弃自己故乡,用一个连自己的妻儿都倍感疑惑的新身份重新与他们建立联系,还是保持清高、回到故乡、没有工作没法养活妻儿直至家庭分崩离析,不管是选择何种,西兹尉·班西都处于两难的境地。是选择精神的高贵还是选择现实的屈服,西兹尉·班西很矛盾,但是他的矛盾在那个生存空间如此艰涩的时代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他只能为了家人委屈自己的精神而成就自己的生活。

二、死之暗淡——彭杜的偷天换日

剧本中罗伯特·兹威林西玛是个没有任何交代就死亡的角色,剧作家特意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当时南非社会的混乱。一个人可以如此轻而易举地被杀死而且可以毫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彭杜作为这个偷天换日角色的策划者,他洞悉这个社会的现实,明白西兹尉·班西所处的困境。当生命的质量低到一个不可接受的水平,生命就不值得过下去了。[1]他知道只有偷换罗伯特·兹威林西玛的身份才能真正帮到西兹尉·班西,他虽然没有任何坏心思,但是死亡在彭杜眼里变成了一个很正常的现象,这是一个非文明社会的标志。他设计出来的偷天换日之计表面上是帮了西兹尉·班西,但实质上更透露出这个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三、生死翻盘——隐形逝者影响

生和死,本是一墙之隔,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都是生死定律,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超脱于生死大事上。然而剧本中西兹尉·班西和罗伯特·兹威林西玛却并非如此。西兹尉·班西表面上看起来是活着,但是当他冒用别人的身份生活的时候,他已经抛弃了自己的存在感。而与他不同的是,罗伯特·兹威林西玛就死得有点不明不白了,不知道被谁杀死,也没有人去追查凶手,生命的基本保障更是没有。最可慨叹的是,他死了还要被人以瞒天过海的姿态盗用身份,这本身就是一种掠夺。但是,他的死亡已经成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当事实没法更改之后,被盗用身份的另一个他也能同样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的死也是光明正大的生。正所谓死者未必死,生者也未必生,用在罗伯特·兹威林西玛和西兹尉·班西身上那是恰如其分。只要我在时间中绝对地思考、行动和爱,那么不死的绝对性就是不争的事实。[2]当西兹尉·班西和罗伯特·兹威林西玛调换身份之后,整个生存天地和精神天地也会大有不同,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的生生灭灭。死者在默默地改变着生者,令还在世的人能有更好的生活未必不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

四、结语

阿索尔·富加德的戏剧是一个时代的悲歌和挽歌,生活在南非的人也是只能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挣扎在苦难的边缘。没有生命安全保障,没有给予丰盈的物质,连寻找工作的地点也被隔离,迫不得已作出的选择也如走钢丝般难以为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人间的悲剧。但是,千千万万南非人依然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一方净土,虽然很难,但是他们在努力挣脱这一枷锁。剧中人物的生死翻盘就是冲出时间枷锁的最好明证,他们的生命力之顽强也是不容置疑,死者影响着生者,生活着的人更应该珍惜活着的机会,这才是生命应该有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金寿铁.面对死亡的生存态度-卡尔·雅思贝尔斯的死亡观[J].求是学刊,2017(1).

[2]李亚明,李建会.死亡的尊严:儒家和西方观点的比较[J].世界哲学,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