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远程教育学术研究之新?

2017-11-07 23:36肖俊洪
中国远程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

肖俊洪

【摘 要】 “新”是学术研究价值之所在。本文围绕何为学术研究之新,剖析目前国内远程教育研究存在的五种“伪”新现象,包括“新”即宏大叙事语篇、“新”即时髦、“新”即模仿、“新”即研究方法或工具之先进性、“新”即“唯我独尊”。文章通过实例阐述应该如何理解学术研究之新,并呼吁学术界,尤其是学术期刊编辑、审稿人及在读学生的指导教师切实履行学术守门人职责,严把论文质量关,共同为提高中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水平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 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学术价值;在线远程开放教育;伪现象;学术守门人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7)10-0005-03

“新”是学术研究价值之所在,任何学科的学术研究都不例外。所谓新,即人无我有,是对本领域现有知识基础的添砖加瓦。通常学术论文在开头引言中会阐述本研究的价值,即本研究新在何处。从编辑和审稿人的角度讲,“新”也是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可以考虑刊用的首要原则。我每年都有100多篇文章的审稿量,中英文约各一半,粗略统计,能通过“新”这一关的文章不会超过30%,中文文章的比例更低。我认为这可能跟作者对学术研究之新的理解有关。以下简要谈谈国内远程教育界在学术研究方面与“新”有关的一些伪现象。

伪现象之一:“新”即宏大叙事语篇。具体说,就是要提出所谓能够自成体系、自成一派的新理论、新体系、新模式。比如,以“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为主题的文章数不胜数,有一个时期,为了应付教育部的评估,电大系统顺口溜式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最近,某开放大学公布年度科研立项,22个立项课题中名称包含“模式”的有10项(其中7项包括“教学模式”)。“模式”在远程教育研究文献中似乎没有“棱角”了,我甚至认为很多研究者都说不清何为模式。再比如,一些研究者有意或无意不遵循学术规范,没有把引用他人的东西标注出来,有的则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改变一下措辞、提法或顺序,乃至微调引文内容,玩文字游戏而没有实质性新意,经过这么一番“改头换面”重新包装,把这些东西作为新理论隆重推出,逃避学术不端检测,成功把他人的研究成果化为己有。在这方面,“精明的”学者会直接借用外文文献,使得“新成果”更加逼真,也更加不容易被识破,而有些人则是贩卖二手、三手的舶来品,更容易以讹传讹,可能危害更大。

伪现象之二:“新”即时髦。因此,必须跟上潮流,否则就落伍了。比如说,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创客教育——一波又一波席卷而来,更为不足取的是,研究问题雷同、方法雷同、内容雷同、结果雷同的现象颇为常见。坦率说,不管是读者还是编辑或审稿专家,此类稿件足以使我们产生认知疲劳,谈何新意?学术研究往往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开花结果,蜂拥而上是浮躁的一种表现,这样也许能开花但不一定会挂果,即使挂果也经不起风吹雨打。研究什么应该结合自身的学术所长、研究兴趣、研究环境和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而定,从教育学科(包括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特点和规律看来,涉及“教育”“教学”“学习”的很多问题其实从一定程度上讲仍然是一个个黑箱,有些问题即使曾经有过定论,但是随着教育、教学和学习环境、目标以及要求的变化等,也需要开展新的研究,重新认识它们。比如,澳大利亚《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2017年第2期是专刊,其主题是“在线学习的社交临场和身份认同”。自从 1976年《电信的社会心理学》(Short, J., Williams, E., & Christie, B. [197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 London: John Wiley & Sons)提出社交临场这个概念以来,它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尤其是在在线远程教育领域,受到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几位学者所提出的“探究社区”模型的影响,远程教育研究者从来没有停止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社交临场的探索。身份认同其实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然而,社交临场和身份认同在各种在线环境下是如何相互作用却是一个远程教育研究者不常涉足的領域。因此,这个主题在众多申请书中脱颖而出,被我们选中。再比如,我们刚刚确定《远程教育》明年第2期专刊的客座主编人选,他们提出的主题是“双轨和多轨教育:对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启示”。在今年收到的申请书中,跟以往一样不乏“时髦”“新潮”的主题,比如学习分析技术,相比之下,虽然双轨模式或多轨模式办学在远程教育领域不是新的课题,然而我们经过广泛深入讨论之后还是选中这个主题,因为当今在线远程教育已经或正在进入高等教育主流,而社会也已经迈进了数字化时代,双轨或多轨模式必然成为一种常态,很多老问题碰到新挑战,比如,办学机构在教学上的新挑战、学习支持的新挑战、质量保证的新挑战、运作模式的新挑战、专业设计的新挑战、师资能力建设的新挑战以及开放教育资源、开放获取、开放教育实践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启示等。

伪现象之三:“新”即模仿。这一类作者居多是在读学生,他们往往不敢赶潮流,而是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老生常谈问题或套用一些“经典”研究方法或工具。倘若他们能够找到新的切入点,此类文章也完全能够有新意,比如上面介绍的《远程教育》今明两年的专刊主题。但是,可能是由于自身学术功底和视野所限,他们往往选择一些“经典”研究或方法,然后依样画葫芦,或是按照一般套路,没有认识到这些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需要新思路、新视野、新方法和新阐释。研究方法和工具没有过时论,关键在于适切性,即必须充分考虑研究目的、内容、对象乃至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我曾经审过一篇文章,研究者用一份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表调查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这显然是研究工具选择不当的例子。调查表里面的很多策略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闻所未闻的,且不说很多术语的理解远远超出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一篇文章则是研究社交媒体(微信)对提高外语口语水平的影响,采用的是结构性访谈方法,研究结果同样值得质疑。很多旨在验证新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有的则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但是,即使这样,仍然不能有效证明某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要达到这个研究目的,教学观察和科学考核是必不可少的,即所谓三角验证。作者如果是在校学生,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研究生,出现这种问题只能说明导师未能履职,尤其是导师挂名的情况更是不能容忍的“渎职”行为。我想奉劝同行一句话:挂名需慎重。

伪现象之四:“新”即研究方法或工具之先进性。这一点在在线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尤为突出。如上所述,研究方法或工具没有过时论,但有针对性,没有哪一种研究方法或工具能够适合一切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本是研究者最基本的素养,但是这方面赶潮流、追时髦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线交互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很多此类研究直接从平台数据库导出或手工统计交互活动的发帖量,包括学生个人和教师个人的发帖量、谁收到多少回帖、谁回复谁的帖,等等,然后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凡此种种,都不足以客观、真实、深入揭示在线交互情况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检验学习是否发生最直接的方法是分析在线交互的实际内容,对照具体学习目标(比如本次在线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分析学生说了什么、交流了什么,最终达成什么共识,其他方法或工具能够发挥互补或相互印证的作用,但是不能本末倒置。诸如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学习分析、社交网络分析、可视化工具确实与时俱进,也高大上,令人肃然起敬。然而,研究者自己却经常沦为这些工具的“工具”或者说仅仅是这些工具的操作手,并没有在所谓的研究成果中留下个人“印记”,且不说这种成果有多大价值。

伪现象之五:“新”即“唯我独尊”。不少论文没有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回顾,也未能在讨论研究结果的时候充分说明本研究的发现是否以及在哪些方面与先前相关研究存在何种关系。比如是印证还是反驳已有的研究发现,或是补充了这些研究?为什么?这些文章好像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好像很少或几乎没有人涉足这方面的研究或是其他研究不值得一提。严格地讲,不存在全新的研究,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唯有清楚阐述相关研究成果(文献回顾)才能使本研究的必要性更有说服力,唯有在相关研究成果背景下阐释本研究的发现,揭示本研究与相关研究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本研究的价值。这是学术研究的真谛。

上面谈了国内远程教育领域学术研究的几种伪现象。我想,作为学术守门人,不管是编辑还是审稿人,都有责任致力于消除这些伪现象,严把文章入门关,共同为提高《中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水平而不懈努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
努力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史”的学术研究工作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浅析历史学术研究方法在高考备考中的实践与运用
2014年中国纪录片学术研究综述
外语学术研究应关注应用
浅谈侯外庐的学术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