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维深度才有作文高度

2017-11-07 15:36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38期
关键词:亮剑岳阳楼记众人

【编者按】

近两年来,“并列式”满分作文已经难觅踪迹。原因就是“并列式”作文虽然结构清晰,也能围绕一个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但考场上很多同学结构雷同,阅卷老师也认为其没有思维深度,故很难得到好的分数。正如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骆冬青指出:“大部分学生选择写议论文,但质量不高,而且很多考生的议论文明显看出是按照一个套路机械训练出来的,格式化倾向明显。”千篇一律,怎么可能得到好分数?所以“递进式”议论文成为我们夺高分的必备选择。

【妙文品评】

亮剑无声处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过:“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引用名人名言契合了文章的立意点,增加了文章底蕴。】

细细思索,此言余谓为信然。【过渡自然,引用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文采,关键要扣紧题目,作者表达观点“余谓为信然”,很贴切!】也许,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亢也无人知晓。【分析原因,点题。】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因“前人之述备矣”而摒弃俗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此处前后形成对照。】唯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举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例子,简洁地叙例,又讲明道理,有很强的示范性。】

且看鲁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激昂的文字”“不朽的声音”,用语工整。】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点题!】“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引用课文中的原句,熟悉又恰当。】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发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麻木不仁的灵魂。【本段又举鲁迅一例,鲁迅也是亮剑无声处的楷模。此例作为课本中的实例,活学活用,亲切又贴切。】

亮剑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分析亮剑的原因。】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回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声音未曾消逝。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引用陈寅恪的话来说理,自然且有说服力。】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转折,直指现实之痛。】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又一次引用说理,可见学生阅读量之大。】喧嚣匆忙的社会中,我们歌咏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心声的,又能有几人?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沉寂,用行動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何不在众人模仿作秀的网络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一连串的反问,振聋发聩。】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亮剑无声处”需要怎么做,一连串的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唯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无愧于心。时光易逝,唯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最后指出“亮剑无声处”的意义,再次点题。】

【教师提纯】

本文是江苏高考考生佳作。放眼全国,议论文写作成为主流,我们要取得成功,就如作者的题目所言,要“亮剑无声处”!因为只有“亮剑无声处”,阅卷老师才能感知到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我们的作文才能脱颖而出。

我们先来看《亮剑无声处》的图解:

通过图解,我们可以清楚地判断出作者的“递进式”结构,也能看出作者思维的深度,相比于众多的“三段论”,这篇文章获得江苏专家的肯定就很好理解了。

议论文要追求的根本是思想,除了形式上的“递进”,也要抓住内容的深刻、语言的优美和形式的灵活这几个方面。

有必要提醒的是:除了要采用“递进式”,我们还得“讲道理”。“讲道理”就是分析说理,比如因果分析说理、假设分析说理、对比分析说理等。

总体来看,这篇佳作逐层递进,论据充分,分析说理比较透彻。另外,从语言、思想性等方面来看也相当出色,不失为一篇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递进式”议论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亮剑岳阳楼记众人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拥有一种“超能力”
众人何以至逍遥:《逍遥游》给一般人的至逍遥之路
众人吃相
基于语料库的《岳阳楼记》英译本译者风格分析
《岳阳楼记》三美
Sounds of the Summer
不再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