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现场》

2017-11-09 18:39
摄影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格雷厄姆摄影

作者:费顿出版社编著,肖舒芸翻译

出版:中国摄影出版社,2017

《拍卖现场》以详尽的精选拍品及背后故事,将英国最老牌拍卖行之一佳士得拍出的全球最热门人工制品一一记录,展现出这家拍卖行在 250 年历史间所阅尽的当代文化和艺术品位。历史人物的私人藏品是本合集的特色之一,它们来自列奥纳多·达·芬奇、拿破仑·波拿巴、朱塞佩·威尔第、奥黛丽·赫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伊夫·圣罗兰、伊恩·弗莱明、可可·香奈儿、戴安娜王妃和鲁道夫·纽瑞耶夫等人,不一而足。

在拍卖会上,艺术品最终销售的价格不仅是一组数字,它们还是艺术、设计和品位的风向标。这些价格就像气象资料,一旦对这些数字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研究甚至预测艺术市场形势。当关注焦点缩小,研究某一种类型或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成交价格,则可以揭示出某种类型的收藏是时尚弄潮儿还是明日黄花。本书中的一些拍品之所以被挑选列出,是因为它们的拍卖价曾创下纪录,由此改变了人们对某一种类型或某一位艺术家的认知。

《余烬微光犹可燃》

(A Shimmer of Possibility)

作者: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出版:麦克出版公司(Mack),英国,2017

保罗·格雷厄姆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当代摄影家之一,他的《余烬微光犹可燃》(A Shimmer of Possibility)初版于2007年,是一套有12册的丛书,曾获得2011年巴黎摄影书奖,被誉为过去15年中最重要的摄影书之一。今年,在初版十周年后,麦克出版公司决定将其再版发行。

这套书的拍摄内容是当代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但他并没有去抓拍那些决定性瞬间,而是耐心地记录平凡,甚至有点让人感觉“无聊”的生活。比如:一对夫妇从超市买百事可乐后步行回家,格雷厄姆用跟拍的方式连续拍摄他们行走的背影,犹如在拍摄一个纪录片。另外,《余烬微光犹可燃》精巧的照片编排结构让其具有俳句诗的韵律感,也成为这套书的典型特征。

出版《余烬微光犹可燃》之前,格雷厄姆其实是一位典型的传统英国纪实摄影家,具有社会学家和哲人的气质,关注社会问题,照片富有清晰的形式感。不过,这套书面世后,格雷厄姆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也反映了当代摄影家群体在审美意趣和关注重点上发生的变化。格雷厄姆曾表示:“渐渐的,我对这种‘用显而易见的套路来表现照片所表现的对象方式已经没什么兴趣了,我现在更关心那些模糊朦胧又难以捉摸的题材。”这种思考在这套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仍然试图寻找那些近距离观察当今世界的经验,只是这次更关心生活中的细微事物和偶然性。

奥马尔·维克多·迪奥普:浮华工作室

(Omar Victor Diop:The Studio of Vanities)

2017年6月10日至2018年1月14日

浮华工作室,瑞典

马尔默摄影双年展是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Malm·)举办的一个小型摄影双年展,名气不大,展会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兼职,但这不等于说这个双年展没有看头。比如我们现在要介绍的展览就很有意思。

奥马尔·维克多·迪奥普是一名来自非洲国家塞内加尔的青年摄影师,1980年出生,在法國求学后回到祖国,成为了一名商业咨询顾问,但他的摄影创作理念走在了大多非洲小伙伴的前面。这组照片是典型的置景摄影作品,迪奥普希望用拍摄肖像的方式来思考非洲的未来。他邀请了一些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来到他的摄影工作室,其中有音乐家、演员、平面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这些人都有光鲜的职业和鲜亮的外表,并与时尚产业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当代非洲发展和城市生活变化。和大多数同胞相比,这些被摄对象过着相对“浮华”的生活。他们都有事业上的抱负,职业特点也让他们更容易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迪奥普认为,当代非洲人的生活方式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当人们试图去了解非洲时也必须正视正在发展中的城市文化。

在布置拍摄环境时,迪奥普使用了自家经几代人收藏的布料作为拍摄背景,而且每一幅背景都经过精心挑选以符合被摄对象的气质和身份,希望以此来让现实人物和非洲历史文化产生对话。

约瑟夫·霍夫莱纳&雅各布·霍夫莱纳:等待阳光

(Josef Hoflehner&Jakob Hoflehner:Waiting for the Sun)

2017年9月29日至11月25日

布鲁塞尔摄影画廊,比利时

这是一组父子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作品。父亲约瑟夫·霍夫莱纳出生于1955年,是奥地利颇有分量的一位大画幅风光摄影家。他喜欢拍摄黑拍照片。大部分作品空旷而灵动,对形状、线条和明暗关系非常有把控力。儿子雅各布·霍夫莱纳出生于1987年,喜欢流行音乐,并不像父亲那样痴迷于黑白摄影的世界中。

这组照片名为《等待阳光》,是父子两人从2011年开始,历时五年一起在美国创作的。照片的构想来自于雅各布。从记事起,他就一直向往1970年代的美国生活。在他眼里,那十年的音乐、汽车和人们的穿着打扮都很酷,尤其是老式造型的汽车最吸引他的关注。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所爱,他决定和父亲一起自驾穿越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沿着绵延数英里的高速公路,穿过无数的社区,寻找现在还遗留着的有关1970年代的文化符号。endprint

皮耶罗·马丁内洛:本质

(Piero Martinello:RADICALIA)

2017年10月5日至12月2日

影像空间画廊(Espace Images),沃韦,瑞士

1985年出生的意大利摄影师皮耶罗·马丁内洛在2012年环游意大利,拍摄了名为“本质”(RADICALIA)的摄影项目。在这个项目中,马丁内洛用肖像摄影的方式对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五个群体进行了影像记录,拍摄对象分别是:城镇里的“傻子”、黑手党、非主流宗教信徒、锐舞青年,以及与世隔绝的修女。为了配合主题,每个部分都采用了不同的拍摄手法,有的显得压抑,有的显得庄重。照片里,不同的被摄对象选择了不同的生活,而其共同点是与主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一致。但马丁内洛认为,他们都是在以自己的标准寻找生命的本质,他希望用照片来打破社会大众对这些边缘群体的刻板成见。

这个项目在2015年的阿尔勒摄影节专家見面会上得到极大关注,随后马丁内洛将其整理成书出版,并被美国《时代》杂志评委2016年度摄影书(共35本)之一。

安德烈·柯特兹:镜像生活

(André Kertész:Mirroring Life)

2017年9月15日至2018年1月10日

弗穆摄影博物馆,阿姆斯特丹,荷兰

安德烈·柯特兹(1894~1985)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被很多人称为现代摄影的拓荒者,其作品风格影响了20世纪诸多摄影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布列松。弗穆摄影博物馆的这次展览是柯特兹摄影回顾展,共展出200余幅作品,创作时间涵盖了柯特兹摄影生涯的不同阶段,有其在匈牙利故乡时的早期作品(1912~1925),有其在巴黎期间(1925~1936年)作为先锋摄影领军人物的作品,也有其移居美国后(1936~1985)的作品。

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从战地摄影到时装摄影,从街头摄影到社会纪实摄影,柯特兹涉猎的拍摄主题和类型非常广泛,也总是能找到只属于自己的拍摄视角,并通过细致的观察让拍摄画面具有强烈的形式美。

1984年,柯特兹将自己拍摄的100000张负片和15000张彩色正片捐献给了法国文化部。该展览展出的作品便全部出于法国文化部的藏片。随照片一同展出的,还有曾刊发柯特兹作品的杂志版面、不同时期的柯特兹作品集,以及柯特兹部分作品的接触印样片等资料。

endprint

猜你喜欢
格雷厄姆摄影
丹·格雷厄姆:观念艺术先驱逝世
肯尼思·格雷厄姆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