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与躁

2017-11-09 12:43叶春雷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静气仁者苏东坡

叶春雷

道家哲学,首先是“躁”或者说“动”的哲学。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按照这个观点,“动”或者“躁”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道家哲学承认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所以才有“反者道之动”这样高度抽象而精确的命题。事实上,当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候,他实际上也是在坦承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呀!

但是,老子又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并且明确指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按照老子的思想,静统帅躁,这是没有问题的。庄子在《缮性》中言:“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深根宁极”四字,可谓对“静”最佳诠释。

苏东坡被贬黄州,月夜泛舟赤壁之下,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他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个感悟是老子式的。他看到了物质世界变动不居的特性,所以才会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乌台诗案”)的关口,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这种调整,个人的感觉,是老子“静为躁君”这一思想的一次成功运用。外在物质生活是变动不居的,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是外在物质生活的“躁”的集中体现。但是,苏东坡的伟大,是用内心的“静”来制外在的“躁”,强调“静为躁君”,这就是他接下来说的后半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从“躁”的观念看,“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从“静”的观念看,河流永远是河流,不会消失。就这个意义言,“静为躁君”,微观物质世界虽然一刻不停地在变动,但宏观物质世界却永恒存在。苏东坡感悟到了这一点,活着的信心也就更足了。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这种坦然自信心态的表现。

“以静制动”因此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高妙的人生哲学。当老子将“重为轻根”与“静为躁君”并置时,我感觉,在老子的想法里,“静”是重的,“躁”是轻的,所以“静”才能胜“躁”,才能統帅“躁”。中国文化非常注重一个人的“静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清代三朝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静气”就是一种沉稳劲健之气,与一个人的“躁气”也就是虚浮之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说,“静为躁君”,就是要消除人的“躁气”,锤炼人的“静气”。“躁气”就像天上的云,轻飘飘的,没有分量,所以有躁气的人在做人上就没有根蒂,老子因此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君”是什么?“静气”。人失掉了“君”,做事做人就没有定准,恣意妄为,无逻辑可言,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因此老子在第四十五章接着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今天的中国社会,因为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一个剧烈的转型期,各种思潮冲突尖锐,表现在人心上,就是“躁”得厉害。“躁”有其好处,那就是古人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最怕的是一潭死水,一个声音。正因为有各种思潮的交流碰撞,才会有真理的火花闪现。所以,当代社会,不怕“躁”,但是需要用“静”来统帅“躁”,遏制“躁”的负面影响。这个“静”,个人以为,不是墨家的“尚同”,而是儒家的“和而不同”。承认每个人生命的独立价值,允许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想法,无论那想法是成熟的还是不成熟的,而又在法律的框架内和平共享身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彼此和谐相处。这就是“和而不同”,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事实上,当我们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魏晋人对个体生命独立性的尊重。王羲之在文中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你可以选择“静”的人生,我可以选择“躁”,这里面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同样可以获得人生的快乐。魏晋人不愿将人生圈定在一个固定的狭窄的圈子里,他们希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不受羁绊的,这种想法是多么好。虽然我们肯定老子的“静为躁君”,肯定人的内心的静气,肯定人心应该有的那份沉稳厚重,但是,在人的外部生活中,我们并不提倡“槁木死灰”。我们希望人的外部生活是活跃的,丰富的,富有变化的。所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应该是我们的一种自觉的追求。我们羡慕西方文化的冒险精神,许多科学上地理上的大发现,都源于这种冒险精神,源于外在生活的“躁”,源于对运动的天然爱好,我们中国人同样可以做到。所以,外在的物质生活无妨“躁”一点,多在外面走走看看,多体验;内在的精神生活无妨“静”一些,少点对名利的贪欲,多点对生命本质和尊严的体悟和尊重。这样一来,既做到“静噪结合”,又做到“静噪有别”“以静制躁”,真正如苏轼所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以动衬静,那静是何等恢弘而博大?

按照孔子的说法,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静噪岂可偏废?乃自制对联一副,以为结束:

静噪本一体,唇亡则齿寒。

(编辑 之之)endprint

猜你喜欢
静气仁者苏东坡
妙语尝酒肉
苏东坡问路
仁者甘死如饴
推己及人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人有静气,风度自来
静气
千年英雄苏东坡
顺势
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