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重庆市农机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7-11-10 01:31四川省农业厅赴重庆市调研农机化发展考察组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7年5期
关键词:机化农机化重庆市

□四川省农业厅赴重庆市调研农机化发展考察组

考察重庆市农机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四川省农业厅赴重庆市调研农机化发展考察组

2017年7月,四川省农业厅组织厅农机化处、厅土肥处、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与成都市农委、绵阳市农业局等有关人员赴重庆市考察学习农机化发展新思路、新机制、好举措、好经验。考察组与重庆市农委领导及相关处站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参观了重庆市鑫源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农机生产现场及产品展示大厅,考察了大足区大唐丰裕农业公司、永川区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以及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机械化深松现场。

1 重庆市农机化发展基本情况

重庆市全市面积8.24万km2,总人口335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60%,耕地面积235.53万 hm2,人均耕地面积有0.08hm2。

1.1 农机化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重庆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23亿元,带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投入超过26.8亿元,补贴农机具112万台(套),受益农户77万户。2016年末,重庆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2%,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达95.4亿元,为农业节本增效15.2亿元。全市微耕机保有量66万台,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和谷物烘干机等大中型机具逾万台(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全程机械化、稻薯机械轻简化生产、粪污机械化循环利用和机械化地块整理等农机化生产作业技术取得了突破。一批具有“耕种收、种养加”全程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1.2 农机化发展思路

重庆市农机化发展思路是补齐农业现代化中农机化发展短板,实现集中优势装备、集成优势技术、集合优势力量,助推农业生产“产能倍增、效率倍增”“藏粮于机(技)”。近期重庆市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二是水稻、油菜、高粱等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全面成熟;三是在33.33万hm2高标准农田中装备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四是果园、菜园、茶园和薯类生产的重点、薄弱环节机械化实现重大突破;五是饲草生产、有机质循环利用、机械化地块整理整治和地力提升有跨越式迈进;六是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水产装备水平、生产水平和运行水平大幅度提升。

2 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工作情况

2.1 总体情况

重庆市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工作是重庆市农委在学习借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2014年的探索,2015年破题,2016年才正式实施。2016年初,重庆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10月追加1300万元,共计3300万元,带动业主投资7000万元,在全市23个区(县)70余个项目地块进行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试验示范,2016年共计完成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超过3333hm2;2017年,重庆市财政继续安排2000万元推进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工作。

2.2 建设方式

2.2.1 自愿申请

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首先选择在已规模流转、产业优势突出、乡镇村社积极支持的地块先行实施。由业主自愿申报,采取先建后补方式进行。

2.2.2 补助标准

项目补助费用基本控制在项目建设费用的50%内进行,按不同类型地块的整理整治,实行每公顷包干补助1.50万元、2.25万元、3.00万元3个标准。

2.2.3 实施管理

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实施者是项目业主,工程建设的自主权在于业主。需招投标的则按照招投标管理的规定实施,不需招投标的则不经过招投标。项目实施所在区(县)农业部门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和建设认定。

2.2.4 制定标准

结合《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和重庆农机化生产作业实际,通过探索实践、示范推广,重庆市制定了《重庆市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对地块改造后长度、宽度、坡度、高度、深度等技术参数进行了规范。

2.3 实施成效

2.3.1 促进了大中型农机的推广应用

重庆市在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前以人蓄力、小机具作业为主,整理整治后多以66.2kW以上的拖拉机作业为主,劳动效率较之前提高数倍至数十倍,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2014年,重庆市40.5kW以上的拖拉机只有100台左右;2016年发展到359台,其中,66.2kW以上的拖拉机有259台。

2.3.2 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

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使得更多的撂荒土地被重新利用起来,促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和肥水一体化的综合利用,稻油模式、稻鱼稻虾共生模式、油菜生产观光模式,冬闲田种植萝卜、冬瓜等蔬菜及后期加工的农业产业等得以发展壮大。如涪陵区的榨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丰都县的牧草种植和畜牧养殖等。

2.3.3 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后,由于消除了田埂、厢沟,耕地面积普遍增加了3%~5%,极个别达到了10%,再加上耕作死角得到整治,土地利用率随之提升,土地的产量及收益平均提升了10%左右。使用大中型农机代替以往的人畜或微小型农机作业,水田节约成本2250~4500元/hm2,旱地节约成本更是达到6000元/hm2以上。同时,撂荒土地的重新利用,使当地农户不仅有了土地租金收入,而且部分被就地聘用,收入可达2500元/月(平均一年工作4个月),农民就近务工年收入增加1万元左右。

3 主要工作措施

3.1 着力消除农机作业“最后1公里”障碍,解决农机化的基础建设问题

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为指导,坚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推进坡度10°以下旱地因地制宜实施缓坡化改造;20°以下旱地斜线式(之字形、螺旋形)回环梯台改造;高差1m以下的零散地块消除田埂和死角,进行合并或调整,建设水平条田,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拉长机械作业线路(整理整治后平均作业长度达100m以上,最短不低于30m),从而适宜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作业,满足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解决农机作业“最后1公里”难题。

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主要实现以下六个目标:一是地块互联互通;二是消除耕作死角;三是地块由小变大、由短变长;四是调整田型,延长耕作路径;五是完善水源工程及排灌渠系(管道),理顺水系;六是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

3.2 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机化提挡升级

农机化发展的趋势是大马力、高性能、高效率。一直以来,因为丘陵山区地块小而推广小型简易农机,作业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制约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升。重庆市从开展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项目试验以来,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各类农机合作社购买的“一大两高”农机装备数量增长迅速,全市66.2kW以上的大型拖拉机3年来累计增加了259台,如重庆垫江县明亮农机专业合作社就购置了1台136.1kW的大型拖拉机及其配套作业机具。

3.3 着力创新机械化生产模式,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问题

近几年,重庆市注重配合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加强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加快节水灌溉、精准施药、定位施肥、秸秆收集、残膜回收、畜禽粪便处理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民接受和运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注重节本增效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的研究,不断总结提炼,编制了《重庆市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程》《重庆市稻油连作机械化轻简生产技术规程》《重庆市机械化深松技术模式》《沼渣沼液机械化集成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和《重庆市机械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试行)》等技术规范,在农机化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4 着力培育新型农机化服务主体,提高农机化生产服务能力

重庆市狠抓“千社一条龙”建设,即全市建10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00个示范社,形成区(县)有示范社带动、乡(镇)有一般社覆盖的工作格局。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强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软硬实力建设,不断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集成和社会化服务功能。

4 启示与打算

重庆“改地适机”推进农机化发展的理念,以及发展“一大两高”农机、创新机械化生产模式、培育新型农机化服务主体等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新举措值得四川省学习和借鉴。四川省丘陵山区占比大,粮油作物比重也不小,更是果桑茶等特色作物的主要产地,大力推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考察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四川省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

4.1 解放思想,推行农机化发展新理念

学习借鉴重庆“改地适机”的农机化发展理念,更新农机化发展新思路。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一直是四川省农机化发展的重点、难点,以前“以机适地”的农机化发展思路催化了微小型农机快速发展,普遍实现了“以机代牛”,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的提升,微小型农机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机械替人”的愿望仍然无法实现;而且由于微小型农机安全装置简单、操作劳动强度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已经不能适应经营适度规模化、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

“改地适机”就是把分散且小的地块互联互通,延长机械作业路径,使地块更加适宜农机作业、转移和运输,促进大中型、高效、安全农机装备的推广运用,同时降低作业成本,改善土壤保墒能力,提高作业效率和农机安全作业水平,实现农机在稳产能调结构、降成本增效益、添绿色可持续方面的新作用。“改地适机”实施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就是把农机化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与农艺相结合,与良种良田良法相结合,改善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局限性,加快先进适用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有效提高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

4.2 加大扶持,增强农机化发展新动力

重庆市2016年投入农机化发展资金约1亿元,常年有超过7000万元资金(不包括提灌资金),主要用于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设施农业装备、关键及薄弱环节农机作业补助、合作社能力提升、农机新产品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监管等方面。学习借鉴重庆经验,四川省应强化政策、资金的扶持。

一是实行农机作业补助。重点对四川省优势特色作物的种植、收获、高效植保、烘干、加工等关键、薄弱机械化环节的生产实行农机作业补助或政府购买服务,充分调动起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降低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的经营风险。

二是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购置补贴重点向高效生态、节能环保的农机倾斜,促进农机装备增量向主导特色产业聚集,向新型经营主体聚集,向实现农业绿色环保发展聚集,推动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和节能减排。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狠抓田型调整、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及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解决土地细碎化和农机下田难的问题,消除农机作业“最后1公里”障碍。

四是培育发展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积极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将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各类农机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科研推广项目的重要主体,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强烘干中心、加工中心、机库棚(维修间)及信息化的建设,切实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业服务能力。

4.3 强化引领,探索农机化发展新路径

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围绕全省“五大农产品主产区”和“四区四基地”等规划建设,开展农机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分作物、分区域总结提炼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机化技术应用样板,加大技术培训,加强宣传,形成以点带面、典型模式推动的工作局面。

一是以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抓手,积极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油菜直播、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高效植保、机械烘干等农机化技术,加快突破瓶颈,集成各项技术,进一步提升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二是积极破解茶叶、蚕桑、果蔬、中药材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农机化技术难题,开展茶叶等作物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推进大宗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

三是着力拓展农业生产机械化服务领域。围绕绿色发展,抓好秸秆、农用残膜回收处理,以及现代畜牧、水产养殖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所需机械设备的推广运用。

四是强化行政推动,进一步营造推进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争取政府重视和各部门支持,抓好农机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及专家巡回指导,抓好农机农艺融合,形成联动共促农机化发展的有效机制。

(考察组成员:四川省农业厅潘海平、张晓玲、周孝强、谭平、肖小川;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张小军;成都市农委严勇;绵阳市农业局曾德军)

猜你喜欢
机化农机化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基于“脾胃内伤”辨治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平江农田宜机化改造出实效
重庆市农机总站召开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培训暨工作推进座谈会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MSCT鉴别诊断分析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