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弟:我在木头里看到世界

2017-11-10 07:00汤石香Voicer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木料木工木头

汤石香+Voicer

如果不是纯然的喜爱,怎么会在一条路上走到黑。匠心是爱,是对手中物的爱。爱让一切缓慢与劳作都甘之如饴。对于海弟而言,雕刻木头这条路不知道能走多久,但只要脑袋里无数想法存在,手中的刻刀放不下,对木头的喜爱也断不了。木头人,怎么能离了木头。

海与木头,埋下创作的种子

海和木头玩具占据海弟大部分的童年回忆。

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海弟,家离海就五分钟的脚程。那时的海边有许多造船厂,每次经过,海弟都会在那里看很久。那时候他还喜欢用木头做各种玩具,舅舅和姨丈都是木匠,木料和手艺最是不缺。看海,看造船,自己动手做着木头玩具,然后和所有海边的孩子一样,在海边度过小学、初中、高中后,大学考到了广州。

大学时,海弟念的是化学专业,食品化学方向。平时他就很爱和艺术生一起玩,所以对于艺术和设计都很有兴趣。2006年,海弟毕业后,一边在一家检验机构工作,一边在中山大学学习艺术与设计。检验试验室里不仅有食物检验部门,也有陶瓷、金属等等各个门类,很多海外设计师的作品也可以有机会看到。海弟一直想着哪一天自己也能做一些作品出来,就尝试着用各种材料做东西。恰巧单位里有个木头实验室,每次试验完就偷偷到木头实验室里找一些木头回家,试着做一些东西。

一开始,海弟尝试玩着手边的木料。锯、扯、刨,这些普通的动作却和脑海里儿时看着舅舅和姨丈做着木工的样子重叠到了一起。还有那些小时候玩的木头器物,海边船只木质的甲板。手中的木头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这些记忆连在一起,清晰地冒出,然后随着手边、眼前的动作,和现实串联起来。“我发现自己对于木头是最有情感的,因为小时候就用木头做过弹弓等玩具。这样想来,我的人生就好像是用木头串联起来的一样。”儿时对木头的喜爱被唤醒,从此遁入木门。

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缘分

就这样恋上木头,三年后,独自一人玩着木头的海弟遇到同样爱木的恩师,苏中海。

那时木头实验室里有很多标本,专门进行有关木材的各方面的检验,当时有一个很厉害的老师,经常被请来做鉴定。因为木料进口时,如果是贵重木料,税收就会很高,所以经常会有进口商把贵重木料放在便宜木料里,蒙混过关。当选定了要用木头来创作作品后,他发现其实自己对于木头这样的东西一窍不通,所以就决定拜师学习木料鉴定,希望能从最基本的内容学起。实验室里的同事看海弟对木头如此喜爱,就帮忙穿针引线。

海弟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向老师说起要跟随他学木料鉴定的时候,老师惊呆了的表情,“现在没有什么年轻人要学这个的啊,甚至连兴趣都没有,你学来干吗?”海弟便把关于木头的记忆与喜爱等等一股脑倒出,乱七八糟没头没脑,却把苏中海给打动了。那时是2009年,苏老师已经快八十岁了。在老师放满了木料标本的家里,他一学就学了四五年。

之后那几年的周末,海弟经常买好了一天的菜,和女朋友一起到老师家中学习。海弟负责做饭,老师负责教学。从最基础的开始学,木射线、木导管、木头结构、树木生长的方式。一起看木头、嗅木头、摸木头,各种各样的木头,就是各种惊奇之心。

老师家里的许多木头经常被当作讲述的范本,所以常会有几个人对着砧板指指点点,或者是蹲在地上看着地板的情景出现。老师家中切菜用的砧板使了几十年,秘诀则和木头材质还有截面的选择相关。这种木叫枧木,木质坚硬,光滑耐用且耐腐防蛀。边境古代的吊脚木楼,就是用它作梁柱、横条、角子,拿来做舂糍粑木棒,可以用好几代。而如果当砧板的话,最好要选“偏心”的,斜着年轮切。因为竖切容易断,横切容易龟裂,斜切则最耐用。老师家的地板是重蚁木,初看像黄花梨,若只观其外观花纹,怎么都不容易辨认出,老师就拆了一根出来,削出个面,就看出了不同。

后来木头鉴定的学习结束,老师把他一生收集来的标本都给了海弟一份。还知道海弟很喜欢用木工工具来作雕刻,就把以前在五七干校的一套工具送给了他。如今,海弟和老师的联系依然不断,在电话里互相说着生活,但讨论最多的还是木头。

用手中的刻刀,雕出自己的想法

在前些年尝试用木头做作品的过程中,海弟爱上了雕刻。但雕刻木头需要的不只是想法,手不顺刻不出如何表达?从老师那儿学的木头鉴定小有所成,开始有人找海弟鉴定木头。正巧当时有一个木工厂老板叫海弟帮忙,海弟说,那我去你厂里学当木匠吧,然后就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木匠徒生涯。

学木工和向苏中海老师学习的时间交织在一起,当时海弟也是一星期去一次,周末就在工厂与老师家之间奔波。厂里安排了最有资格带徒弟的师傅来带海弟。最开始,师傅先把木头用电刨刨好,然后叫海弟把木料刨平。刨、凿、磨刀,就是海弟絕大部分时间要做的事情。木匠并非动动手就能神奇般地做出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更多的是重复、单调的劳作。就在重复的劳作中,海弟慢慢感受传统木作的智慧。木工师傅们说,学习木工要三年零四个月,学完之后呢要做一张四角趴开的凳子,但海弟在学了三个月后,做了一张很正常的凳子。

一年的学习,让海弟的“表达”更丰富。一个朋友来到海弟工作室时,惊讶于海弟的作品,原来木头还能这么玩?“这太不可思议了,完全可以办一个展览”,于是就有了 “初开”。“初开”是海弟的第一个展览。表达自己是一件很羞涩的事情,而作品就是海弟的语言。他用棱角来述说他与万物接触的方式,棱角会让你疼痛,这是你的经历,并让你思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棱角,不同的疼痛。

慢慢来,是自己的步调

如果说 “初开”作为他这些年做艺术品的一个了结;那么在2015年年底,海弟以“里白家具展”开始了另一段他与木头的生活。

说起来,这次的展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甚至并不“专业”。没有引以深刻的概念,形式也不花哨引人,连名字都这么直白,插花算是一個好玩的点,但这并不是让展览挤得满满当当的理由。很多人关注海弟和“里白”,是因为他们的“不一样”。

海弟和很多人都不一样,比如说他的慢。

海弟常说,“我是个很慢的人,说话慢,反应慢,常常别人在说些什么,我都跟不上,也可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用我女朋友的话说,就是笨。我不以为然,坚信这是难得的馈赠,很感恩也很珍惜,我还是用我自己的步调,慢慢来吧。”

海弟做东西很慢,别人可能拿到木头就开始做了,而他因为每一个步骤都要反复考量,从自己去找木头,鉴定它们,按照它们的秉性来做东西,强化它们美的部分,让木材本身的特性也更多的在作品里彰显。也因为在每一个器物家具完成后,他都会将其放置使用三个月到半年,去测试木料的变形程度、使用便利性等各种后期的细节。

“一棵树木,从一颗小种子开始,成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砍下被用作木材,我们更需要好好的去对待,给它时间去干燥、处理,每一个步骤都得慢慢来,马虎不得,这样才算不辜负了。”

工作室里还有一个他从广州请来的木工老师傅,两个人一边商量一边做,老师傅经常会为海弟着急,因为这么考究的做法,实在是效率不高。但是比起自己画图纸,然后外包给加工厂生产,海弟还是觉得这样最好,“慢慢做,发现什么问题就可以马上现场改”。

路途长且远,但我心毅然

广州有一个很大的木头市场,但在早些年,那些木头商人对于海弟这种只买一根两根木头的人十分不屑,经常把价钱抬得很高。海弟就只能骑着单车到各个村子里找木头。那些年,经常可以看到海弟背着个黑色的大背包,踩着单车到处找啊找,找到了就用单车载回来。

城中村里也有木头回收站,回收站里的大叔们也懂一些木头,去收木头的海弟常常被骂。他们最常骂的是:“你这个大学生懂什么啊,再回去多读几年书再来收木头。”因为他们看木头的方式就是拿把刀,在木头的表面刮啊刮,而海弟呢,也是拿把刀,很锋利的一把小刀,削开木头的断面,看看木射线、细胞导管,又是摸又是闻,搂搂抱抱各种方式都有。自觉得懂行的大叔们十分不耻于海弟的行为。

一次,一位大叔和海弟聊天时说到认不得酸枝,怕不小心漏了或者便宜卖了。海弟就说,“我有啊,给你一个看看,看完要还给我。”但下一次去废品站的时候,发现当初给大叔的那块酸枝已经被锯成两半。因为大叔觉得锯掉后遇上木头就可以直接对照截面的纹理,更好分辨。而那被锯成两半的木头是海弟的一个作品。

在寻找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许多有趣的人,或者无奈的事,但更多的是惊喜。“看到一些结构、木头、还有不同的榫卯,这就是惊喜。我非常着迷于木头的肌理,看到陌生的或者熟悉的木头,都十分欣喜。做木头、找木头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哪怕花钱。”

而后,这些年收的木头还有作品堆满了一屋子。将它们搬到工作室,花了海弟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海弟白天做实验,下班后就是一个木头搬运工。他并没有选择搬家公司,而是和一个三轮车师傅慢慢搬。这样可以把这些年做的作品,收的木头,重新看一遍、摸一遍,而屋子里的这些木头都是他一个人洗、一个人看,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感受从前匠人留在这些木头上的榫眼锯路,从而触发创作灵感。

致匠心,致一颗纯然的爱木之心

如今的海弟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活轨迹,买菜做饭,和女朋友散步,去美术馆看展,到植物园看木头,灵感来了就开始创作。一切随心而至,灵感不是逼来的,创作由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体悟累积而成。

海弟用八年的时间,把木头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他的家中,小到勺子,大至桌椅衣柜都由木头制成,工作室里更是木头的海洋。有时当然也会茫然,“做生意失败了还可以东山再起,更何况木头也坏不到哪里去。”海弟说,我很喜欢的一位艺术家萨贺芬说过这么一句话:“先生,你知道吗?执着于自己的作品,在锅里也能找到上帝。”

猜你喜欢
木料木工木头
砍根木头去打仗
一二三,变木头
基于特征参数化的木工CAD/CAM系统
鲁班妻子的发明
木工课——《野孩子乐队》
搬来搬去的木头
3.14惹的“获”
纪宇:木工让我寻找到自己
给予木头身一颗灵动的心
数控木工轮廓铣床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