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生态治理经验的当代启示

2017-11-10 19:13黄瑞柳
绿色科技 2017年20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治理生态环境

黄瑞柳

摘要:指出了20世纪50年代,面对东山岛恶劣的生态环境,谷文昌同志带领东山岛的干部群众开始了为期十年治理风沙灾害的漫漫征途。历经一系列治理方案的探索、总结和试验,终于取得了战胜风沙灾害的全面胜利,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谷文昌同志的生态治理经验与现阶段我国在积极推進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理念有高度契合之处,他的生态治理经验对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经验;科学精神;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002103

1引言

在东山县谷文昌的陵园中有这样一幅挽联:“植树造林留美誉,勤政爱民镌美名。”挽联虽短,却深情地表达东山人民对谷文昌的爱戴和怀念之情。谷文昌生前曾说:“共产党员,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1]。谷文昌1950年随军南下解放东山岛,之后积极响应组织的安排,接管东山县,帮助当地恢复生产,在东山工作14年,带领东山人民不畏艰难,治服风沙,被誉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书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东山岛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那里的民谣对其有所描述:“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2]。常年的风沙旱涝灾害使百姓经常颗粒无收,人民深受灾害之苦,生活没有着落,不是逃荒,便是四处乞讨。面对东山岛群众的惨淡生活,谷文昌同志夜不能寐,反复思考着如何才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而最终得出的结论只有一条:“只有改善生态环境,根治风沙灾害,才有可能实现百姓收成的提高,否则百姓手里虽有土地,但种不出收成,土地就失去了让农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意义”。正是这种为民担忧、心中有民的情怀让这位县委书记从此开启了带领全县干部群众长达十年的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

2谷文昌东山的生态治理过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道“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类只有在自然界之中才能存在,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只有在自然界中才能获得所需的生存资料”[3]。因此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和谐统一的整体。而20世纪50年代东山岛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早已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局面。据新中国成立初的记载,东山一年中6级以上大风天气近半年,森林覆盖率极低,茫茫的沙滩和流动沙丘,农民根本无法根种,就是种了也无法收成,只能到处逃荒,四处乞讨。

2.1谷文昌对东山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考

人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只有在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中才能获得生存并得到发展,当环境变得不适合人们生存时,人们只能通过改造环境,才能继续生存下去。谷文昌深知这个道理,只有治服风沙灾害,才能拯救东山百姓于水生火热之中。谷文昌说:“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4]经过东山县委的多次讨论,最终形成共识把“治服风沙灾害”作为挖掉东山穷根的首要任务来抓。谷文昌意识到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只有治理好风沙,使土地由沙地变成良田,才有可能实现粮食的收成。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植树造林”。在第一次东山党代会上,经谷文昌的倡议,通过了“十年内全面实现绿化,根本解决风沙灾害”这样一个决议。

2.2谷文昌对东山生态环境的治理

治服风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了明确地目标后,接下来就是开始制订治沙方案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作为领导干部的谷文昌不是光在办公桌上谈治理,而是实实在在地参与整个治理实践过程,并亲自掌握风沙动向的一手资料。他经常走村串户,与群众、村干部一起商讨治沙方案。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全县军民的共同努力,在风口地带筑成了22000多米长的拦沙堤。第一步的“筑堤防沙”取得了胜利,但是好景不长,最终还是被风沙摧毁。先后试种了相思、黄桦等十几个树种的树苗也无一成活,所有的尝试均告失败。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谷文昌立下了“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4]的凌云壮志,以鼓舞群众的士气。他再一次认真地总结前面的经验教训,重订方案。

当得知种植木麻黄可有效防治风沙,且木麻黄已经在广东种植成功。谷文昌决定在东山岛试种木麻黄,这一发现,打开了东山岛造林治沙的突破口。1958年,在谷文昌同志的号召下,东山开始了全面的造林运动。可事与愿违,持续一个多月的低温天气,使刚种植的树苗几乎全军覆没,所幸的是在白埕村发现了九株成活的。谷文昌鼓励大家说:“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万,只要有信心,绿化东山指日可待。”谷文昌的这番话,重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有了前面的经验教训,谷文昌亲自领导由干部、技术员、老农组成的试验小组。几经努力,终于摸清木麻黄的生长习性并掌握了种植的技术要点,并迅速通过多种方式全面推广。谷文昌再次带领干部群众旬旬种树,逢雨种树,在全县范围内广泛种植木麻黄。同时为充分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适时推出新的政策、制度加以保障,其中包括制定了 “国造国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个人所有” [2]的新林权政策并发布了种树管树等文件来坚定群众的信心。

2.3谷文昌对东山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

正如马克思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了前面艰难的探索和实践,几年下来在谷文昌的带动下,终于在东山岛形成177条总长近200 km的林带, 各种材林、经济林纵横交错,保护着田园村舍,风沙终于被治服了。生态环境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农田质量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出现林茂粮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百姓高兴地总结了“林带就是粮带、钱带、生命带”[2]。

3谷文昌生态治理经验的当代启示意义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地位,足见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谷文昌的生态治理工作发生在20世纪的50年代,在那个年代也没有生态文明的提法,但谷文昌同志的生态治理经验仍具有时代意义,对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无借鉴作用。endprint

3.1坚持科学的生态治理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求真务实的行动指南。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5]。纵观谷文昌在整个植树造林、治服风沙的生态治理过程,不难发现科学的治理精神贯穿始终。他深入基层,了解实情,相信科学,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的木麻黄树种并在试验成功后全面推广,带领干部群众,旬旬种树,逢雨种树,通过全县军民几年的努力,终于使荒岛变为绿洲。谷文昌的生态治理是在当年东山那特定的环境中发生的,在现实中或许已失去具体的指导意义,但他在生态治理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对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却仍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启示一:工业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掠夺式的开发,使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地方政府乃至国家在对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研究中,要立足现实,尊重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更加注重对耕地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环保方案的深入研究,以寻找更加合理有效的突破口;更加注重科學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效益水平;更加注重加大对环保科技研发创新的资金投入和对环保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启示二:面对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峻的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树立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应特别注重调整和优化国土的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使国土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要严格加以保护并限制工业化开发,以缓解对环境的压力。对新规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区域,一定要严格建立在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避免开发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这就必须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并发挥现实功效。

3.2坚持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治理中的中坚作用

东山岛治理风沙灾害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除了以谷文昌同志为首的地方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当然离不开全体东山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纵观历史上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动作用。革命年代如此,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亦不例外。因此,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尊重人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多方参与,共同推进。谷文昌同志作为地方领导干部深谙这个道理,东山风沙治理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战胜风沙灾害,必须最大限度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后获得的十万民心,才有了谷文昌与农民蔡海福结下树缘的感人故事。事实上,谷文昌在种植木麻黄及后来的打井、修渠、筑水库、兴建八尺门海堤等取得的胜利都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就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群众力量,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正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应对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就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6]。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过程中,政府除了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外,还必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环保的文化氛围,使生态文化的理念在全社会扎根,使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

3.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治理理念

谷文昌对东山的生态治理取得成功后,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改善了生态,接紧着就是围绕如何发展经济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继续奋斗,为此他带领干部群众修海堤、建公路、大兴水利、发展盐业和捕捞养殖等海洋作业,同时又兴建剧场、广播站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当他得知木麻黄的寿命只有70~80年时,再三嘱咐县领导干部一定要考虑好树种的更新换代问题,绝不能让东山人民再遭受风沙之苦。如此种种,都体现了他始终坚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相比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贪婪地追求经济财富的增长,在长期的工业化进程中对自然生态资源一味地索取和掠夺式地开发,最终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马克思说过:“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7]。谷文昌同志在当时的发展理念中就已深知“人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生态活动是密切相关,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3]人类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学会尊重和善待自然。这就要求在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定不能重走西方社会先污染再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定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的辩证关系,生态文明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是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转变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的增长,不能搞那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要绿色的GDP。在发展中遵循好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发展中整治生态,在生态保护中促进发展,最后达到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的局面,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贯穿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

3.4坚持创新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

谷文昌在木麻黄试种成功后开始全县推广,为了调动和激励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领来实现。他制定的新林权政策与习近平总书记1985年在正定任职时制定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有关林业政策——“明确林木权属,坚持谁种谁有,合造共有,维护林木权属不受侵犯” [6]有高度的一致性。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保障。这也启发在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来加以实现。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问题凸显,因此,在政策制定方面,国家应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要尽快建立起把环境损害、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三项重要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转变唯GDP增长论英雄的片面性,建立起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政府官员也应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endprint

面对目前我国西部地区面临的严重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现象,且在整个国家范围内耕地面积逐年递减、耕地水土流失和土壤质量下降等现状。国家应制定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尽快出台有关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肥力的激励机制,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再也不能因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不断牺牲和挤占耕地面积。合理地利用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等有限的自然资源性产品,更加注重节约、集约的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利用效益。同时政府应尽快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深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制定与生态价值相符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建设,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4结语

回顧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谷文昌同志生态治理经验最大现实意义也在于告诉我们人类、社会、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社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学会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建立起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也才能使人类的文明成果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

黄石麟选编.穿越时空的精神[M].漳州:东山县谷文昌精神研究会,2015.

[2]张全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N].人民日报.[2003-02-2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08/c395278-26813415.html.

[3]洪承武.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学术探讨,2011(7):331.

[4]中共东山县委宣传部. 精神永恒丰碑长存——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M].漳州:闽(漳)新出(2003)内书第013号,2003.

[5]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7(11):22-27.

[6]黄浩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EB/OL].[2015-08-04].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804/c117092-27408033.html.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Gu Wenchangs Ecological Controlling Experience

Huang Ruiliu1,2

(1. Department of Marxism,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 China;

2.Department of Academic Affairs,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China)

Abstract: In 1950s, in the face of the 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Dongshan Island, Gu Wenchang led the cadres and the common people of Dongshan Island begin a long journey of ten years to control the wind-sand disaster. After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summary and experiments, they achieved a comprehensive victory against the wind-sand disaste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Gu Wenchangs ecological controlling experience in Dongshan has a high degree of fit with a series of ideas and philosophy,actively promotingthe present stageof construction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our country. His ecological controlling experienc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esent stage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ment; experience; scientific spir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治理生态环境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