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参与度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2017-11-10 20:27宋晓丽郝志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20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宋晓丽+郝志军

摘 要:提高学生参与度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该研究以土地资源学课程为例,提出平时成绩考核以及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3个方面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绝大数学生在认知参与层面上有了较大的转变与提升,但在行为参与层面上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应继续加强对学生参与认知的引导,同时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行为参与的机会与条件,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认知参与;行为参与 ;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0-0128-04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and Investigation Based on Student Engagement——Taking "Land Resource Course" as an Example

Song Xiaoli et al.

(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 a real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This study takes "land resource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he usual grades an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and carries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idea,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examination way.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students has a greater change and promotion at the level of cognitive participation,but has not achieved the desired effect at the level of behavioral participation.We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ognition,and creat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onditions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so that students really do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Cognitive participation;Behavioral participation;Teaching reform;Questionnaire survey

2000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申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目前众多高校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能力、素质的培养,这与国家政策制定的初衷不相符。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下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越演越烈,甚至成了一種主流、常态[2]。本研究以提高学生参与度为目的,对土地资源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并试图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期为今后教学改革路径的选择提供新的视角与依据,同时希望能借此引起教育者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视。

1 基于学生参与度的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土地资源学是本校面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计32学时,其中24学时为理论教学、8学时为实验教学,这里的课堂教学包括理论与实验2个部分。结合本课程特点,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在平时成绩考核、实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尝试。

1.1 建立师生协同考核机制,共同参与平时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考核是为了弥补现行考试制度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而设计出的主要措施,旨在督促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而现实的情况是平时成绩考核方式虽然种类众多但却形同虚设,没有落到实处,也未达到理想的效果[3]。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单一的考核方式如考勤、提问等易于操作,是教师最常用的,但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与水平;综合考核方式相对比较科学,但往往由于工作量大而不被教师所采用。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未及时转变其学习观念,仍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未认识过程学习的重要性,对平时成绩考核不予配合;另外,对于如何考核、考核什么,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完全是被动接受,甚至于对考核结果学生也没有知情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折扣。

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协同过程,平时成绩考核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落实考核、实现考核的价值与意义,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建立师生协同考核机制,共同参与完成平时成绩考核任务。首先由教师提出平时成绩考核方案,包括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标准、考核的方式等,同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可以在线上或线下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其次,在自愿、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选取学生代表,由若干学生代表和教师共同组成平时成绩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的学生负责去收集、整理反馈的信息,经过考核小组师生讨论、修改后形成最终的考核方案,并向全体学生公开。另外,在平时成绩考核的执行过程中,考核小组的学生可以协助教师完成课堂考勤、发言的次数、交作业的次数等定量考核任务,对各项考核进行记录、汇总、统计。最后,将平时成绩考核的统计结果通过事先建好的课程QQ群定期向学生公示,如果学生有异议可直接向考核小组提出,从而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总之,在整个考核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减轻了考核给教师带来的额外压力;学生的监督使得考核更透明、更民主。endprint

1.2 组建学生自主实验团队,高效完成当堂实验内容 实验是土地资源学课程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实验课堂上,总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先行讲解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任务等内容,然后学生分组去完成,实验完成后提交小组实验报告。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很少有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第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有少数同学能主动、积极、认真完成,大部分学生喜欢滥竽充数或者拖拖拉拉;有一部分学生在教师讲解时不用心听,好像事不关己,在动手操作遇到问题时即使是简单的、反复强调过的,也会习惯性地直接跑去问老师。学生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往往导致预先安排的实验项目不能保质、按时完成,实验效率低下。

经过分析发现,教师大包大揽的教学方式是学生产生惰性的主要原因。实验中学生遇到问题,不经过思考、探究、或者请教同学,总能在老师这里找到答案,而且老师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答,这样做反而助长了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也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教师身心疲惫但却事倍功半。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吃大锅饭的分组形式,让部分学生产生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

现代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4],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并努力创设自由、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受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本课程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实验难度系数不大,这里大胆提出“自主+团队”的实驗理念与模式。其一,在理论课讲授环节会提前说明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时教师不再进行重复讲解,并提前安排实验任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完全放手;其二,实验采取5人左右团队包干的方式,组员自行组合,但要有明确的分工,并在实验报告予以说明,以方便教师据此给每个同学评分;其三,实验方案包括所需仪器与材料、过程等事项,需要学生团队根据实验任务自行设计;最后,每次实验成果要求当堂提交,由教师批阅后才算实验完成。实践证明,实验课堂上角色的转变,主体的转变,使得教师从沉重、繁琐、低效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却切切实实地倒逼、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潜力与热情,不仅能学以致用,而且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体现与锻炼,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更加高效。

2 土地资源学教学改革实施效果调查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摸清学生对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真实想法,在本课程结束后,对学习土地资源学课程的11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信息真实有效,问卷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14份,回收111份有效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

2.1 学生对教学理念的认知 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具有相对稳定认识,教学理念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并对教学行为产生深刻影响。[5]这里所说的教学理念是指学生对于教学主体、学习目的等问题的认识。长期以来,学生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获取专业知识为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地是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学生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与判断会影响其行为活动,为此,这里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为“你认为现代教学中谁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你认为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什么?”、“不主动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见表1),在学习土地资源学课程后,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生和教师一样也应该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应该以教师为主体;接近或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均是课程学习的目的,较少的学生认为拿到学分或优秀成绩是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从所占比例上看,学生认为能力的提高相对专业知识的获取更为重要。回答课堂提问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要方式,针对学生不愿主动回答课堂提问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生是因为对问题不了解、部分学生是因为害怕答错,但近1/2的学生是因为不习惯主动回答问题。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教学主体、学习目的均有正确、理性的判断与认识,但仍有少部分学生还是停留在原先的认识上,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唯分数论或混学分的思想严重;另外调查结果也表明大多数学生尽管在理念上有了转变,但其长期以来养成的被动学习的行为习惯对其课堂参与行为的改变有一定的影响。

2.2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教学内容是教学理念付诸实践的主要载体,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可以从侧面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单向“满堂灌”的教学中,教师所关注的如何在计划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是否接受、接受的程度如何则考虑得较少,为了摸清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本研究在问卷中设置了问题:“你认为本课程中最难的是哪一部分内容?”(表2)。

基于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协调与衔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土地构成要素分析、土地分类、土地调查与评价等主要模块组成;其中实验课是围绕土地分类与土地调查而设置。从调查结果来看,约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是土地资源学课程中相对比较难的内容,其中,认为土地分类是难点的人数最多,然后依次是土地调查与评价、自主实验、土地构成要素。

理论上讲,土地分类的难度要小于土地调查与评价,但学生的选择却正好相反,原因何在值得分析。土地分类这一章除了讲解基本的理论外,还补充了其他内容:对1984年、1989年2002年、2007年出台的土地分类体系进行了梳理并就一级地类进行了对照;就国土、城建等部门土地分类体系各自为政、需要进行整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这部分内容属于拓展知识,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但如果学生自身对教材之外的专业知识积累较少,又不提前阅读提供的相关资料,仅凭课堂上PPT展示、教师讲授,听起来会感觉吃力,甚至不知所云。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有少数学习认真的学生,对于这一章节提出的问题或讨论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认识及正确的理解,接受起来反而相对容易。这充分说明,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包括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是影响其对教学内容接受程度的关键所在。endprint

2.3 学生对平时成绩考核的建议 平时成绩能有效反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期望能反映出其参与意识与行为。高校课程成绩一般是期末考试成绩(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但学校、学院、教师均没有对平时成绩如何考核、考核什么等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最后通常由教师根据卷面成绩给分,这违背了平时成绩考核的初衷,结果也容易造成学生“重末考、轻平时”的现象。现就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性、必要性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表3)。

对于“目前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你认为平时成绩是否重要?”这一问题,绝大数学生认为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一样重要,有少数学生认为平时成绩比考试成绩还重要;对于“平时成绩考核有无必要?”,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有约3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还有极少数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有一半的学生一方面认为平时成绩考核非常重要,但一方面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考核,这样的选择看似前后矛盾。分析原因如下:一方面是由于理论教学课堂上提供参与的机会有限,而且参与形式单一,如考勤抽查只能针对少数学生,课堂提问往往是平时较为活跃的少数同学重复参与,多数学生由于主动意识不强等原因,参与的次数较少甚至没有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平时成绩仅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经折算后会分数差距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平时成绩考核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因此考核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无关紧要。

3 结论

高校课堂上教与学各自为政,学生参与度不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土地資源学课程为例,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行了教学改革与问卷调查。

(1)在教学改革中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建立了平时成绩协同考核机制,提出了团队自主实验模式。通过以上两项改革,最明显的变化是理论教学课堂上与老师互动的学生人数增加、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从无到有,实验课堂上学生较为活跃、大多数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当堂实验内容。总得来说,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相比之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课堂参与度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找出问题所在,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教学主体、学习目的、平时成绩考核重要性等问题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形成了客观、理性、正确的参与意识;对平时成绩考核必要性以及教学内容接受程度的调查则反映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

(3)斯金纳认为学生参与是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有机组合,应充分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本研究认为,从认知参与到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是一个不断渐近的过程,其中认知参与是行为参与的基础与前提,情感参与是学生参与的高级阶段。目前需要继续加强对学生认知参与意识的引导和修正,同时需要通过不断地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改变学生旧的学习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黄容霞.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47-56.

[2]宋晓丽,姚建忠.大学教学何去何从——基于一线教师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2014(46):232-235.

[3]宋晓丽,张荣萍.协同视角下大学课程平时成绩考核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7,25(14):168-169+178

[4]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08):13-18.

[5]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06):11-13.

[6]李素龙.以“情感参与”促进“认知参与”——提高中职生法律基础课堂参与的有效路径[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5):119-121.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