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红色王家庄

2017-11-11 08:36胡子龙
大理文化 2017年7期
关键词:黄土故居烈士

胡子龙

深秋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离开陋室,步行三里荆棘丛生的山野径道,又一次来到祥云县王家庄村的一片黄土山塬上。领略这片黄土山塬特别的地貌风采和特别的红色文化意蕴。这片黄土山塬位于王家庄村东边一道叫“大箐”的山谷里,青峦热烈簇拥,湖浪亲密相依,更有大片飞花的芦苇和无边无际的红雪梨果林红绿相映。青山、黄土、幽谷、碧水、芦荡、如浪梯田、浩荡红绿果林还有翩翩如仙子的山花鸟影,蓝天白云下,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大自然山水田园图。融入这一幅山水田园图里,我也就成了一柱黄土,一飘芦絮,一抹浪花。惬意徜徉时,深情而悠扬的歌声卷开一阵阵风,扑面而来,悠扬歌声中,仿佛有千杆万杆红旗,随风呼啦啦招展,引领万马千军从我身旁铁流滚滚而过,金戈铁马,气象万千。

近几年来,每每来到王家庄村大箐,伫立在这片黄土山塬上,我都会产生这样的幻觉。

我家住在距离王家庄村不远的一个小村,我对王家庄村大箐里这一片方圆几里的黄土山塬,少年起就一次次亲密接触,并不陌生。尤其那火把花点染的黄色土林土崖,一峰峰,一座座,一群群,如玉笋顶露出土,如待发的火箭冲天而立,如舟船乘风破浪,如城垣巍峨迤逦,如古堡神秘威严,如牧鹅女亭亭玉立,如执剑将军威风凛凛,如巨蛙出水望山林而唱,如厚厚的书卷页页见字见画,如俄罗斯城堡充满了异国情调……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一切,是少年时代的我们的童话乐园,让我们的少年生活浸润在奇思妙想中而思绪驰骋。但自从成年后,每一次踏上这片黄土山塬,流连在一道道黄土梁,一道道黄土坡,一道道黄土箐谷,凝视一个个兀起的黄土卯黄土梁一座座造型奇美的黄土土峰,不时抓一把黄土在手,总是抑制不住地激情满怀,感觉自己在这片黄土山塬上每行走一步,其实都是在翻读一页红色文化史书。我惊讶,远离祖国大西北黄土高原的这一片山塬,那土壤色彩,那金黄的土峰土崖,那黄土深厚的沟谷,那级级拾高的黄土梯地,那在黄土绝壁上斜向生长的株株丛丛灌木,那由土壤色彩、地形地貌还有植被烘托出来的大地粗狂奇美神韵,与陕北黄土高原居然是那样的相似,毫不夸张地说,这简直就是一个浓缩版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时候,如果响起一阵红歌声,或者自己对高天太阳,激情满怀地来上一支红歌,《东方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或者《军民大生产》,又或者《高楼万丈平地起》,那就不仅仅是形似,简直是神似了!

王家庄村位于祥云县云南驿大坝东部,是一个山坝兼具的屯边古村。作为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烈士的故乡村,现在已经成为大理州乃至整个云南省著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区,年年月月,众多的县内外人士前来瞻仰、学习、旅游观光。将近一个世纪前那黑云压顶风雨如晦的岁月里,王复生兄弟三人,正是脚掌上沾着村东这片山塬上的融融黄土,怀寻求救国真理的强烈愿望。沿着村子南边和西边几条黄沙细道,相继离开王家庄村,离开祥云、离开滇西,投入到中国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洪流中,在北京、上海、广州、陕北、秦中、东北、滇中滇南等地方,呕心沥血地工作,英勇无畏地战斗,最后壮烈牺牲在一个个战场上的。其中,“陕北播火”,是王氏兄弟英烈革命生涯中的一个特别的亮点。

陕北黄土高原,祥云王家庄的黄土山塬,这两片黄土层深厚的土地,因为他们兄弟仨,就穿越了几千里的空间距离,彼此贴得那样地亲近,贴得那样地亲密,阳光里白云下相映衬美,让每一个前来旅游观光的人。发出赞叹之声。情不自禁感喟这天地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转身向西,目光越过起伏的黄土沟谷,越过坡麓波光粼粼的双湖,越过栎林成荫泉水淙淙铮铮的小洼山,眺望二里外掩映在一片古典民居中的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功德牌坊和王氏宗祠等一系列王家庄村的标志性建筑。在我站立的黄土峁十几米外,一棵将根须深深扎进黄土层在陡峭黄土崖沿冲天而立的大树,用呼啦啦招展的繁茂枝叶,又一次向我讲述王氏三兄弟那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

走。到村子里去,到烈士故居去。

下山的脚步,迈得那样的轻松;满胸怀激荡的黄土深情,每一步走得又是那样的坚實、有力。清凉海风中,我频频按动着相机一路摄影,横过修筑一新的双湖湖埂,沿着宽阔笔直明朗的箐中公路,在金黄烟田中步行二里,到了烈士故居前的新建广场。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广场,在初春的高原阳光里呈现出一派庄严明丽。这组结构精巧大气的建筑群,是王家庄红色文化传承纪念地和整个王家庄红色旅游区的核心部位。

故居前的广场,也是今天王家庄村村民的休闲娱乐中心场地。仿佛知道我一路品读王家庄村的红色文化而来,我散着黄土馨香的一双脚踏上位于村子东处的广场边沿,就见满广场上下飞舞的红绸带,如风中猎猎招展的红旗。歌声也随之响起来了,“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们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哦,这是王家庄村的中老年妇女们,一排排,灵动地挥着鲜红耀眼的绸带,正神采飞扬地跳红色广场舞呢!

近两年来,这些在农田里送走了青春年华的姐妹妯娌们,这些正在农田里书写着青年年华生命篇章的姐妹妯娌们,和城市里的姐妹妯娌一样,把广场舞作为她们休闲娱乐时尚。灵动的舞影,跳得古老的村庄越来越年轻,越来越英姿勃勃;她们自己也在舞蹈中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英姿勃勃。而作为三英烈的故乡人,她们的广场歌舞与其他村庄城镇的广场歌舞又大不同,《东方红》《金凤子开红花》《南泥湾》《绣金匾》《十送红军》《高楼万丈平地起》……一首首红色革命歌曲,是她们最喜爱的舞曲。一个又一个日子里。红光满面的她们,用红色的歌舞,在飘飞的红色声乐中,跳出红霞漫天。跳出万家灯火。跳出群星闪烁,跳出一轮又一轮新的太阳。跳出了乡村里享受着新世景新生活的乡民们那份幸福和沉醉,也以红色的歌舞,真切传达着她们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情缅怀。

红色广场歌舞,成了王家庄红区崭新一景。红色的王家庄村民,用红色歌舞,迎来和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前来瞻仰学习旅游观光的客人。在王家庄村,红色歌声,红色舞蹈,就是最真挚的情,就是最厚重的礼!endprint

和每一个前来观光学习的人一样,在红色歌舞中瞻仰烈士故居和烈士故乡村,我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被王家庄村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滋润得也红闪闪的,每一颗细胞,都是一颗“闪闪的红星”。

四合五天井外加一个后花园的烈士故居,和村庄里的其他传统建筑物一样,建筑风格精致、端庄、典雅。作为书香世家,时至今日,依然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让人肃然起敬。它巧巧地,落坐在群屋中间,被一座座新旧民房亲切簇拥。那情景,仿佛不是一座座民居在簇拥着烈士故居,而是王家庄村的父老乡亲,在与三位英烈,手拉着手,膝顶着膝,说长叙短,亲切交谈,并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滚下一串串烫呼呼的热泪。自从那位与王馨廷年龄相仿一起长大的百岁老人四年前仙逝后,当今的王家庄人,和前来瞻仰学习的我们一样,再没有人亲眼见到过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三兄弟。但每一个王家庄人。和所有远道前来瞻仰烈士故居的人一样,深情凝视着这座建筑精致典雅的青瓦大院,闻着依然浓烈的书香气息,就真切地看到了三英烈的音容笑貌,也找到了他们成为革命志士的最初精神泉源。他们家虽然是周围几个村著名的大户人家,但家风纯正,世代秉承着良好的家教,以勤劳节俭、睦邻崇德、乐于奉献而享誉,又习书成传,是周围众口称赞的“书香门第”。最后相继走出王家庄,走出祥云,走出云南,投身于风起云涌的革命洪流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共产主义的真理,并为之壮烈献身。

你好,红色故居!你好,红色的村落!

王家庄的女人在跳红色舞蹈,王家庄的男人们也不甘寂寞。一个大叔和另外一个大叔,在广场古树营织出遮天蔽日的浓荫里,以故居群房为背景,目光投向村东峥嵘群山,吹起笛子唱起歌来。他们吹的和唱的,也是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红色歌舞中,我和前来王家庄村旅游观光的众多远近游客一道。穿青石新铺的巷道,走向烈士故居,走向一幢幢古建筑新建筑,细致品读烈士故居和养育了三英烈的这个民风淳朴的古村。

王家庄作为一个面坝靠山的村庄,具有非常明显的半山特征,一幢幢青瓦老屋。一幢幢钢混新楼房,就坡势级级拾高参差有致,横看纵看,都呈现出流利的建筑型线条,透着作为一个有六七百年历史的屯边村庄的雅致、端庄和古朴,洋溢着古村特殊的建筑美,实在算得上是滇西古村的一个范本。村东和村南,则松峰兀耸箐谷苍翠如黛,松风林浪。啁啾的鸟语早晚唱出沁人心脾的花蜜甜香。整个王家庄村,自然的风景秀丽。人文景观蕴藉。村里村外的每一地,每一物,都值得每一个游客流连、观赏、品读。让游客用心翻开这个古村厚重而精彩的一页页,在享受自然美景带给的怡然惬意时,细致触摸这部村庄大书无处不在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因子,深刻感悟这些文化的韵味,感受王家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璀璨厚重。

我在村子里流连了整整两个小时。在烈士故乡村瞻仰、参观的两个小时里,我漫步在广场上,小憩在文化广场的树荫下,问起三英烈当年的故乡生活,那些上了年纪的王家庄人都会用手一一指点着,告诉我:那是里老井场子,烈士少年时和小伙伴们玩游戏的地方:那里是马屎坡,是烈士少年放過牛的地方;那里是小洼山和大山顶,烈士少年时候砍柴积肥的地方;那里是大箐海子,烈士少年时学游泳和捉鱼捞下虾的地方;那里是热水潭和硝地,烈士少年时泡澡和跟父母扫硝做土碱的地方;那个方向有一条黄沙小路,过阳地海子,过玉龙庄,过玉峰寺,就到了下庄街。当年,王复生兄弟三人就是沿着那条黄沙小路离开家乡,到外界广阔天地中投身革命英勇献身的。当然,他们还会津津乐道地,跟我讲起烈士少年时期的一个个故事。朴实的乡土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让三位烈士少年时期的身影,鲜活地呈现在游客的眼前……

的确,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作为红色文化传承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区获得综合开发以来。无论是谁来到了王家庄,在村中,在湖岸田野,在山坡林地,在广场,在曲径通幽的青石板古巷,但凡与王家庄村的村民交谈起来,王家庄人很自然地就会谈起王复生烈士,谈起王德三烈士,谈起王馨廷烈士。神情间话语里,流露着对王氏兄弟英烈的深情缅怀。表达着对王氏兄弟英烈的真诚敬仰,油然流露着自己作为烈士故乡人的那份强烈真挚的骄傲和自豪。

就这样,走在王家庄村的每一个地方,我们的脚印。无一不与三英烈当年留下的脚印叠合。我知道,这是历史与现实的叠合,先辈英雄和他们以热血和生命为之奋斗的中国人民的心灵情感的叠合。

《映山红》深情缠绵的红色声乐中,我和三五流连忘返的外乡游客结伴,一路品读着村中的红色文化墙,走过小街功德牌坊,走过湖边风雨亭,走到温泉碱田,迎着斜阳,把古朴硝房、堡形滤台、泉潭波影、如浪碱田、称杆取水、扬锄泼沙、大锅煮碱、铁环制碱粑等一系列迷人情魂的碱田风光风情摄在心版上,小心珍藏起,然后从碱田处往西拐。穿一条新成的巷道,便是此行要瞻仰的王家庄村又一著名文物景点——三英寺。

三英寺是王家庄和周围自然村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一座具有浓郁的红色意蕴的古建筑。坐落在村子坝区部分兀起的梁冈上,寺以主殿塑供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古代英雄而得名,始建于清朝中叶。后毁于晚清战火。公元1879年,由三英烈的祖父王榛老人牵头重建。到了1893年,还是由年已近八旬的王榛老人出面牵头,多方筹集善款,大兴土木。继续对三英寺进行扩建,在老人以九十六高龄仙逝时,已形成了前、中、后三院六殿的规模,雄踞梁冈之巅,成为云南驿大坝百年来最宏伟庞大的寺宇建筑群之一,与刚刚落成的功德牌坊遥相呼应。经一个世纪的风雨雷电,迄今依然保存完好。院内院外的近百棵翠意盎然的百年古柏。掩映飞檐翘角三院成一体的青瓦建筑群。一派森然气象。而其在平阔云南驿大坝中所处的高朗地势,更让这座寺宇壮观雄伟,气势非凡,远于二十里之外,便可领略它的情貌风采。后院花坛中由王榛老人亲手栽培的那株桂花树,毫无疑问就是这座百年古寺的点睛之笔了。古柏苍翠欲滴,桂花融融飘香,与东下的温泉碱地相呼应。多少年来,“碱雪映柏”和“桂香醉泉”,是王家庄村村民和前来王家庄旅家游人称赞不已的两大地域人文景观。endprint

穿过群楼刚走到巷道西口。当三英寺以凛然之势。砖青柏绿撞人眼帘时,我猛然发现一个多年来都没有注意到的秘密:王家庄村委会江登、海边、胡家山、王家庄、麻栎树、唐子山、王大树七个屯边古村,自北而南,呈北斗七星状分布,与三英寺构成“北斗捧月”的奇妙景观。这一奇异景象的意外发现,这座百年古寺在我心目中又平添几分外景的神秘,意蕴的深邃。我满心抑制不住地激动,将同行的几位外乡游客喊到宽阔处,指指点点,把这一意外的发现告诉了他们,让他们分享。他们看着,看着,不约而同地击掌赞叹:“妙!妙!什么叫地灵人杰,这就是,这就是啊!”

王复生兄弟少年的时候,由三英烈的爷爷王榛老人和父亲王之桂父子在里面创办了最初的三英寺小学,并亲自执教。启蒙乡梓。三英烈少年时也是在这所学校里,接受启蒙教育。1930年底王德三因叛徒出卖被捕壮烈牺牲,1933年,在国民党监狱中承受了三年牢狱之灾的王德三遗孀马冰清女士,携幼子王纪中回到王家庄后,又在三英寺小学任教数年,于白色恐怖中机智坚韧地传播革命真理,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度过了她生命最艰险困难的岁月,并影响和成功培养了一大批人,走上了革命道路。1949年,三英寺又以其宽敞的房子和场地,和王家庄村的群众基础,成为滇西人民自卫团、边纵八支队和党领导的其他一些人民武装力量的集结整编培训场所。壮大了滇西的人民武装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祥云乃至整个滇西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加快了云南和平解放进程。

我们走进三英寺,穿行在深重大院中,不断停留在一间间房屋前。一面面墙壁下,一个个苔迹浓重的花坛边。作为此次红色之游的一个重要游程,我没有去留意那一座座宗教雕塑、那一幅幅宗教意蕴的楹联,甚至正在隆重举行的宗教活动,也没有引起我的特别注意。我行行顿顿,仔细地寻找烈士先辈在这座古寺里可能留下的珍贵影迹:三英烈少年时留在木柱上的几个刀刻字,马冰清女士抒发激情时在板壁上的一首诗词,或者自卫团官兵在墙上写下的一个标语口号……这些。是我最渴望得到的历史真迹。但遗憾的是,风雨七十年过去,风雨一百年过去,不但当年三英烈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和马冰清女士在这里教书育人传播革命道理留下的痕迹,已经无迹可觅。就是1949年滇西自卫团官兵在这里学习、操练、生活的痕迹,也难寻其踪影。躬身询问院中两位参与宗教活动耄耋之老,他们也说不上来哪间房子是当年三英烈念过书的教室,哪间房子是马冰清女士的宿舍,哪几间房子是当年自卫团官兵的厨房宿舍会议室……一切似乎已经都湮没在历史烟云中,难解其详。唯屋顶青瓦苍苔依旧,唯后院花坛中那株年愈百岁的古桂花树,在院中香炉袅袅腾起的香火烟岚中,挺拔依然。望高天勃发的枝条上,一簇簇金黄的桂花儿,开得正闹闹嚷嚷,蜜蜂嗡嗡上下飞唱中,散发着醉人心脾的花香。

我收步在桂花树前,凝视这株百年古树苍劲挺拔的树干,我想,见证了三英寺百年历史风云的它,是能够清楚地记得这一切的,也能够告诉我我所想知道的一切的。但它沉默不语。它沉默不语时,我的耳畔,忽地又响起那支刚才在故居广场听到的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桂花!我又一次举起目光。看满树金黄花簇。一阵风从穿堂刮过来。满树的花枝,摇姿曳姿。仿佛在对我讲着什么。心有灵犀,透过疏密有致的金黄花蕾,我真切地看到,坐在课桌旁的文静少年王复生,一脸虎皮的少年王德三,稚气的少年王馨廷:我真切的看到,一头秀美短发的马冰清女士,在摆放整齐的课桌间来回逡巡,伴讲的一个个手势,是那么的坚定有力;我真切地看到,自卫团的官兵,手执长矛大刀,在青砖铺砌的院中,紧张训练,刀光矛影中,一个个虎虎生风……谁说英烈先辈们没有在这一座红色的寺庙里留下他们的影迹?这一枝枝绽放的金黄桂花,就是烈士先辈的笑脸和身影啊:她们不断散发出来的醉了大地天空的浓郁香气,就是烈士先辈馨香的情感之歌生命之韵啊……烈士先辈们把他们所有的生命和情感,都融进三英古寺这一枝枝绽放的金色花蕾里了!桂花年年绽放年年芳香四溢,英烈先辈们的音容笑貌,就像红旗一样,永远招展在这座古寺庙的上空,永远花一样地美丽着这座古老寺庙。

徜徉在三英寺,古代三位英雄距离我们很远很远,而在这里学习过的王家庄村三位当代英雄烈士,以及后来走进这里的马冰清女士,滇西自卫团官兵,却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彼此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脉搏以相同的频率,在跳动、跳动……

就这样,跟陕北黄土高原一样,红色,成了烈士故乡村王家庄的主色调。在王家庄,山是红色文化山,水是红色文化水,村是红色文化村,房屋是红色文化房屋。路是红色文化路,田是红色文化田,庙宇也是红色文化庙宇……王家庄人的生产、生活,无不充盈洋溢着浓郁的红色文化韵味。红色文化,时时刻刻,年年月月,滋养着烈士故乡人的精神情感。升华着烈士故乡人的精神风貌。也时时刻刻年年岁岁滋养着每一个旅者的精神情感,升华着每一个旅者的精神风貌。

夕阳西下,西岭涂金。与几位急忙赶路回家的旅伴作别后,我信步到三英寺南梁冈的视野高阔处,,回首王家庄,以烟村田畴迤逦铺展五十里的云南驿大坝为背景。黄土山塬、松峰栎壑、河流湖泊、故居民房、广场道路、温泉碱地、豆麦田野、苍柏寺庙……无一不让灿烂的夕阳。抹上一层迷人的耀眼金黄。三位英烈当年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大潮时留下深深脚印的那几条黄沙细道,已经难觅踪影,代之的,是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水泥大道,各式的车辆在大道上轻快驰行。烈士故乡村的这一条条康庄大道,我想。当年肯定是在几位英烈脑海里清晰地浮现过的。他们也正是为了故乡大地山谷的这一条条幸福康庄大道,为了中国大地山谷的这样一条条幸福康庄大道,才毅然离开了自家那温馨温暖的青瓦大院,走出泥泞村巷,通过那一条条黄沙细道,一步一個泥印地走向外界的大天地,在时代风云中,拨云去雾,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投身革命,壮烈殉身。“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面对王家庄琳琅满目的红色景点,用心灵触摸着王家庄村厚重璀璨的红色文化意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毛泽东当年回韶山时激情书写的这首豪气干云天的诗。我认定,这首诗,写的不仅是韶山。它其实也是伟人毛泽东对包括王家庄在内的万千个红色文化景区景点的形象描写和精妙概括。

走进三英烈的故居和故乡,也就走进了崇高的精神世界里:告别了三英烈的故居和故乡。也就把崇高装到了心间,镌刻在了脑海中,激情飘扬在精神世界里。心,明静而瑰丽多彩;情,真挚而慷慨激越……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土故居烈士
某县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卫立煌故居
探访“铁甲元勋”许光达故居
黄土辞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陌生的房间(组诗)
“故居”与“旧居”是一回事吗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土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