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经典诵读与人格养成

2017-11-11 11:29白志伟
速读·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初中学生农村

白志伟

摘 要:诵读是学生了解文化、走进语文世界的重要捷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语文教学知识所占的比例最大,艺术、文化、思想都离不开语文教学,使得语言教学在各教育阶段都占据重要地位。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教育、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道德情操和文学素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提升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升华人生境界。因此,本文将结合经典诵读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解析对于初中生人格养成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经典诵读;人格养成

“经典诵读”俗称“读经”,是指在儿童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诵读中华传统的经典文学著作。经典诵读属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称为“经典诵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诵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书籍来达到积累知识、提升记忆力、培养道德品质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初中是学生语文文化、素质积累的关键期,为了使学生拥有更宽广的眼界、储备更多的人文知识,语文教师们通常会选择提高学生阅读量,积极鼓励他们诵读国内外名著,使其提升人格魅力的整体感知。在初中实施经典诵读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初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的现状

1.功利性明显,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形式较多样,并没有做到“内外兼修”,只是追求“外在”。呈现形式的精彩掩盖了经典诵读的内在魅力,本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诵读,培养学生情操的经典诵读,变成了学校成绩的“嫁衣”,作为主体的学生则只能被动“接收”,久而久之,学生兴趣日趋消失,负担加重。经典诵读活动迷失了方向,偏离最初的轨道。

2.方法单一,扼杀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朗诵和背诵是经典诵读的常用方法,但不应该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农村学生的经典诵读是在教师划定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背诵,以背诵古诗词数量作为教学目标。这种略显枯燥的诵读方法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忽视经典诵读的内在美,缺少深度挖掘以及延展性的拓展。

3.教材杂乱,缺少系统的学习教材

农村学生的经典诵读教材都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古诗词以及推荐阅读书目,学校和教师往往以此作为诵读的唯一教材,许多优秀的现代经典文章难以走进课堂,学生经典诵读的数量和质量无法突破。

4.评价模糊,忽视学生素养的提升

农村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水平的检测标准落后,往往以背诵古诗词数量作为唯一标准。每到期末检查学生能背几首古诗,这种检测的方法比较单一和偏执,也是不科学的。

5.家庭经典阅读氛围不浓,家校诵读衔接不到位

农村学生的父母平常忙碌,家庭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休闲的方式是电视等直观的现代媒体,很少主动去阅读经典,家庭经典诵读的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在家很少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巩固不到位。

二、经典诵读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策略

(一)建立农村学生记录成长册

开展经典朗读,可以在农村的学校里为学生建立一个“读书成长记录册”,把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的好的词句、名人名言,精彩的句段等记录下来。定期开展学生“读书成长记录册”展示活动。通过各类资源的开发,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建造书香校园

环境就是文化。农村的学校可以在阅览室敞开好的阅读资源。可以定期向全校师生推荐一本好书,还可以开放空间,悬挂学生书画作品、读书格言。学校为加强和鼓励学生读书,可以建立一个阅读顺序,把各年级的经典阅读依次排好。通过各项主题活动,提高了农村学生的识字能力,增加了阅读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口语交际能力、朗诵能力、写作能力等新课标要求的语文素养的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三)合理安排诵读时间

语感的培养是诵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积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习惯,最好每周有固定的国学经典诵读课,有利于教师对诵读进行集体教学。此外,可安排朝读或晚读的部分时间专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既可作为对课程的预习,又可作为课后的巩固,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

(四)教授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

诵读时既要有外在的语言表达,又要有内在的情感表现,语言的表达要有规律,朗诵时脑海中要有相应的画面,这样有声的文字才能转化为画面和情感。朗诵是对文字的二度创作,特别是在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时,其语言简洁凝练,情感和意境的表达需通过“诵”的方式体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诵读基本方法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成为朗诵家,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能更深入地融入国学的语言环境,领会国学经典独特的音韵之美。在进行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名家的诵读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诵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学生进行诵读时,教师也应进行相关指导,帮助学生回归语境,把握诵读节奏。

(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诵读

课本中的国学经典非常有限,仅凭课本教学还远远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拓宽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国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进行《论语》教学时,教师可多准备相关背景材料,如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话是对谁说的等,增强学生对诵读经典的了解,并提供相关的诵读资料,将课内外诵读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其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文学经典激发和培植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陶冶他们的性情,塑造健康的人格,这为今后走向更高学府,打造符合今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人才,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这样一句话,“教育艺术是奇妙灵动的,它是人类的灵魂,是性情的闪耀,是心灵的慰藉与憩息之所。”人,都是有表现欲的,都是渴望被赞美的,我们就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不断的磨练中,他们会逐渐的成长,人生观会不断成熟,综合素质会不断提高,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引导他们标新立异,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情绪,愉快心境和浓厚兴趣,我想,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赵世忠.西部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22(107):189-192.

[2]朱永新.回到教育的原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中国教育报,2008.

[3]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M].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初中学生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