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7-11-11 15:23刘继文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刘继文

【摘要】当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尝试与推进,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小学语文的教育也不例外。新课改打破了以往的以老师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将重心转移到学生的身上,以学生的“学”为重心。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至关重要。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去朗读,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对于阅读多以老师“读”为主,忽略了学生“读”的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131-01

一、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1.小学生朗读应该达到固定量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活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通俗来说,就是让学生把文章有感情的朗读出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指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的,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使他做到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儿童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200小时以上,并小声默读2000小时以上。”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阅读不读”的问题,即在学习课文时不让学生读,而是老师将课文“精讲细讲”把自己的理解、观点告诉学生,学生没有时间去自己朗读文章,体会感情。以学习《少年闰土》为例,由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比较难懂,为了达到讲课效果,老师只得将文章分段讲解给学生,这本是对的,但是这样一来,就没有让鲁迅作品和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交流,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和评价能力。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引起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的形成阶段,也是学生思维开始形成的阶段,“思维决定未来”好的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的阶段。中文作为一种语言,同其他语言一样需要良好的语感,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也是大有帮助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读音正确,语调和谐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必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并能够读“正确”,做到语音和语调的规范化。在语音方面要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音质自然,音量适中,在语调方面则要做到高低适度,强弱适中、快慢适宜。因此在学生朗读前,教师应该先范读一边,带领学生认识生字、理解生词难词的意思。确定学生读准,读对,这样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字、生词。

2.流畅、语音连贯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少,认识的生字词少,理解能力弱,在朗读文章时,经常会出现停顿、重复、漏读、错读等现象。朗读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做到语音连贯,流畅,优美。因此,教师在范读文章课文后也要督促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所表达的意思,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熟读课文,达到流畅、连贯的程度。使得课堂的朗读能力训练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是做无用功。

3.感情真挚、抑扬顿挫

朗读技巧的训练应该体现出真情实感,恰当的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此,在课堂训练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视重音、停顿、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因为句子中的重音往往是作者感情的表现,学生在阅读时要对轻重音进行区分,着重突出强调重音。而“节奏”不单单只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而是为了做到节奏鲜明,一唱三叹,让文章具有“音律美”。这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充分的领略文章的感情、思想、大意,充分的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三、结语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徑。学生在阅读中占有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应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朗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而朗读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且能够训练学生语感,激发学生思维,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立项号[2017]PLG553。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